2024-11-0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追求靈性提升,真的會導向「虛無主義」嗎?No No No,你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奇蹟課程)

《奇蹟課程》確實揭示了小我與物質世界的虛無本質,並指出我們所知的世界不具任何永恆的意義,但這並不代表它是提倡虛無主義。虛無主義主張一切價值和意義都是虛幻的,甚至可能導致一種「既然一切都沒有意義,那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的態度。然而,《奇蹟課程》所強調的「虛無」具有完全不同的出發點和終點。它並非要將我們推向絕望、空虛或疏離,而是希望我們重新找到真正的自我,回歸內在的愛與和平。

raw-image


小我與世界的虛無本質

《奇蹟課程》反覆強調,小我(ego)本身是建構在錯誤認知上的,它依賴分裂和恐懼來維持存在。「小我所營造的世界其實只是我們內心投射出來的幻象」,這世界中的一切,包括價值、意義和認同,都是短暫且無法長存的。因此,當我們被小我的錯覺所吸引,追求外在物質成就或世俗認同時,最終難免會感到空虛與不滿。這種認識讓人們可能一度感到無所依靠,尤其是在當下社會普遍追求成功、地位和財富的氛圍中,這種無意義感可能更加強烈。

然而,這種揭示並非終點。相反,課程的目的在於指出,小我本質上的虛無只是幫助我們認識到真實世界的存在,即那「超越恐懼與分裂的愛的世界」。在這個層面上,《奇蹟課程》與虛無主義有根本的不同,它並不打算讓我們停留在「一切皆無意義」的觀點上,而是希望引導我們超越小我的幻象,找到靈性的真實。


超越虛無:回歸愛的實相

《奇蹟課程》提到,「世界的虛無,反映了小我對真實的恐懼」。這意味著,當我們對外在世界的一切產生執著,將它們視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時,才會落入空虛、迷失的狀態。我們無法在這些短暫的事物中找到永恆的滿足,因為它們本質上並非我們真正的家園。而虛無主義則是在承認這個空虛後,停留在「無意義」的階段,似乎不再尋求任何其他可能的真相或幸福。

《奇蹟課程》則進一步鼓勵我們:「回歸內在的平靜,尋找那份不變的愛」。這並非將現實問題簡化或逃避,而是邀請我們探究內在的靈性本質。我們的真實自我超越了小我和這個短暫的世界,這個自我無懼死亡,無懼改變,且深知愛的存在。在這個觀點下,物質世界的「虛無」並不讓人陷入消極或悲觀,反而成為激勵我們尋求真理的起點。

故事:從虛無到平靜

可以舉個例子,一位多年從事高壓工作的年輕人,渴望財富與成功,希望以此證明自己的價值。然而,當他不再年輕,也終於達到某些物質上的目標後,卻感到極度空虛,甚至陷入迷茫與焦慮。他開始質疑人生的意義,無法找到內心的平靜,彷彿被虛無的黑洞吞噬。

有一天,他偶然接觸到《奇蹟課程》,開始探索它的靈性思想。起初,他對「小我世界的虛無」感到抗拒,覺得這似乎是在否定他多年來的努力。然而,隨著學習的深入,他開始理解到,課程並非在貶低他的成就,而是讓他看到「真正的滿足並不在於外在的擁有,而在於內在的認識」。這位曾經的年輕人最終找到了一種內心的安穩,不再為外界的評價或物質上的擁有而焦慮。他不再被小我操縱,而是開始享受當下的每一刻,感受到那份無條件的愛。


對比現代靈性觀點

現代靈性圈強調心靈成長、自我療癒與幸福感,許多方法教導人們如何「達成自我實現」或「吸引理想生活」。這些觀點雖然有助於人們提升生活品質,但有時可能無意中助長了小我的追求,讓人們過度專注於個人成功或外在表現。與之相對,《奇蹟課程》直接挑戰了這種對外在滿足的執著,強調的是徹底的內在轉化

在《奇蹟課程》的視角下,「吸引力法則」這類的觀念可能仍停留在小我的範疇,因為它們通常專注於如何改變世界以滿足自己的需求。而課程的重點則在於改變我們的內在,讓我們不再依賴外界來定義自己的價值或滿足。這種觀點提醒我們,追求內在的平靜和無條件的愛,才是真正的自我實現。


結語:從虛無中找到真實

總結來說,《奇蹟課程》雖然揭示了小我與物質世界的虛無,但這並非要我們走向虛無主義的絕望,而是希望透過認清虛無的本質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反過來探索內在找到真正的平安。正如課程所說,「當你放下對小我的執著,便會發現那份深藏在內心的愛的實相」。這份愛不依賴於外界的變遷,而是真正永恆不變的。

因此,《奇蹟課程》不是在教導我們一切皆無意義,而是在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當我們超越小我的虛無,回歸那份內在的愛,就能從這無意義的世界中,找到最深層的意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