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在美國攻讀博士的多元文化挑戰:從外國人視角看文明與文化】


▋從美國博士生活理解文明與文化:台灣優勢到異鄉挑戰


作為台灣人,我在美國 Purdue University 攻讀統計學博士的經歷,讓我對「文化」和「文明」有了全新的體會。這樣的環境讓我逐漸意識到,台灣的生活中我們身為「漢人」的文化優勢不僅帶來資源和機會,還賦予我們「優勢群體」的視角。然而,這種「優勢」在美國卻不再成立——在異鄉,我反而成了一個需要適應、爭取、努力融入的外國人。


在美國,我發現自己在資源競爭中缺少了自然的優勢。美國同學擅長人際關係和網絡的建立,並且在學術資源、實習機會等方面更有優勢。這讓我體會到,過去在台灣不容易察覺到的文化優勢,實際上是深深影響了我們在台灣的社會地位和成長經歷。


▋與「大陸人」和「美國人」合作:跨文化挑戰與技能成長


我的合作經歷主要集中在「大陸人」和「美國人」同學身上,這段學術歷程不僅改變了我的合作方式,也深深影響了我的技能發展。大陸同學在研究項目上非常注重效率,常能夠在短時間內拿出清晰的數據和分析結果;相對而言,美國同學的風格更加開放,會在研究方法和討論過程上花費更多時間。


在與大陸同學的合作中,我學會了如何在高效目標下完成工作,並適應快速執行的節奏;而在與美國同學合作時,我則學會了如何提出自己的見解並參與深度討論,甚至通過多角度的思維來完善研究結果。這種跨文化的合作模式,不僅讓我獲得了不同文化下的工作技能,也讓我看到了文明的包容力如何使這些不同文化共存於同一個學術環境中。


▋在台灣的「漢人優勢」與在美國的「外國人」身份:文明包容的差異


在台灣,我們往往無法察覺到「漢人」的優勢。從教育資源到社會支持,台灣社會天然地傾向於主流文化,這讓我們在許多方面不自覺地享有便利和支持。然而,在美國這樣的多元社會,我清楚地感受到自己作為「外國人」的身份。在這裡,我無法單靠「主流」身份爭取資源,也不像美國人那樣擅長社交,這讓我在適應美國的學術與社會環境時遇到不少挑戰。


美國之所以成為「文明」,是因為它在包容性上建立了一個系統,能容納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這樣的系統不僅僅是文化的多元展示,更是一種資源共享的環境,讓我這樣的台灣人能夠在美國學習、成長,並參與到學術圈中。這種包容性也是我在美國生活中逐漸體會到的文明本質——它讓每一個文化群體都能夠平等地融入並發展,實現各自的價值。


▋跨文化合作與包容性挑戰:如何在異鄉激發成長


在 Purdue 攻讀博士的期間,我與來自韓國、日本、印度、歐洲等國的同學密切合作。每個群體的文化特點都不同,這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工作風格與溝通方式。韓國同學注重細節和紀律,與他們合作時,我學會了如何更耐心、細緻地處理研究數據;而日本同學講求條理和準備,他們的工作風格讓我在做研究時也逐漸培養了有條不紊的習慣。


在這種多元文化的學術環境中,我不僅提升了研究技能,也大大增強了我對跨文化溝通的敏銳度。這種經驗讓我體會到文明的包容性如何讓多元文化共存,並且透過彼此的合作讓我在異鄉真正成長。


▋從美國博士經歷中理解文明的包容性:學術成長與技能延續


在台灣,我們或許較少體會到文明的包容性,因為主流文化為我們提供了大部分成長所需的支持。然而,美國多元的文明環境讓我見識到,文明的真正價值在於它不僅支持多元文化的共存,還能讓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在這種多元包容的系統中,我逐漸形成了更加靈活的思維方式,能適應多種研究風格,並學會在差異中找到共識。


這段博士生活教會了我,文明的包容力讓我們這些來自不同文化的學者得以在相互學習中成長。美國的文明環境不僅讓我看到自己的文化優勢與限制,也讓我在跨文化的學術合作中找到發展自我的新方式,這樣的技能延續和知識傳承,最終也成為推動學術文明前進的重要動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