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在一次會議中不小心將銷售數據讀成了上一季度的數字。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失誤,會後她也迅速補救,但這件事卻像根刺一樣,一直扎在她心裡:我怎麼會這麼笨?大家一定覺得我不專業!
整個下午,她心神不寧,甚至晚上還躺在床上反覆回想那個瞬間。隔天,當同事隨口安慰她:「沒事啦,小問題,下次注意就好。」Lily卻在心裡自責:「他一定是隨口說說,其實早就覺得我能力不足了。」
我們對自己嚴苛,是因為覺得只有先責罰自己,才能避免外界的批評。這其實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但只會讓內心更加沉重。
從小到大,我們可能被教導「錯誤等於失敗」,而這種錯誤認知導致了過度自責,甚至覺得自己的小失誤會毀掉整件事情。
透過自我譴責,我們試圖掌控局面,讓自己看起來對錯誤負責,但這種行為其實是對自己進行傷害,而不是幫助。
「自我批評從來不是成長的最佳途徑,自我同理心才是。」-克里斯汀·內夫博士
錯誤不代表能力不足,而是你嘗試過新事物的證明。
「從不犯錯的人,通常也不會嘗試新事物。」-愛因斯坦
每天晚上列出三件值得感激的事情,將注意力從過失轉移到自己的進步上。錯誤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永久的標籤。
下次因為犯錯自責時,對自己說:「我是人,不是機器,偶爾犯錯也無損我的價值。」
找一個信任的朋友或同事傾訴,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你的「天大問題」在別人眼中其實根本不算什麼。
Lily後來發現,同事們記得的其實是她快速補救的能力,而不是那個小失誤。最後,她學會告訴自己:「我也可以給自己一點空間,不完美又如何?」
「我的生活充滿了災難,但其中大部分從未發生過。」-馬克·吐溫
我們對自己的批評,很多時候都是源自心理的「假想風暴」。如果你也常常因為小錯誤而自責,不妨問自己:「這次,我能學到什麼?」
生活不需要完美,學會原諒自己,才是對自己的真正仁慈。
下一次,放下苛責,給自己一個擁抱,因為——你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