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好書分享《母性》x 閱讀心得

最近開始追蹤Podcast《給我一個故事的時間》,結果導致想買、待讀書單又爆增許多。會拿起《母性》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好奇「湊佳苗」這位日本媽媽作家。

節目中主持人提到(密集聽了好幾集,忘了是那集聊到…lol),湊佳苗是名全職主婦,但她每天只睡5小時,而且固定花5小時寫作。她每天的行程是這樣的:

  • 晚上11點前做完所有家事
  • 11:00 - 04:00:專心寫作
  • 04:00 - 06:00:睡2小時
  • 6:00~:起床為家人做早餐,等老公、小孩都出門後,再補眠3小時。

能如此自律的安排生活,兼顧創作與家庭勞務,真的讓人非常敬佩。我自己在生產、重回職場後,覺得每天都在追著時間跑,至今仍在摸索如何在工作、家庭、育兒與自我成長間取得平衡。一聽到有這麼會安排時間的媽媽,當然要拜讀一下她的作品。之前其實有注意到《告白》,但最後還是選了《母性》──這本書想提出的核心議題,剛好最近也感觸頗深。

關於湊佳苗想討論的《母性》 

近日瓦倫西亞的一場大洪水帶走了許許多多生命,恰巧讀到一則新聞寫到一名母親緊抱著女兒在洪水中漂流了10個小時,當她們終於平安上岸時,她的丈夫與4歲兒子已經不在人世。

「一名母親竭盡全力的保護自己孩子」,這樣的形象是多數人心中典型的「母性」,這樣的本能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就像刻在基因中無法磨滅,因為女人天生就是來當母親的──湊佳苗在這本作品中,顛覆了這個論點。

畫作名:Amor de madre;畫家Antonio Muñoz Degraín(1840 年-1924 年);收藏於瓦倫西亞美術館。

她有次想到:女人應該可以分為「母親」和「女兒」這兩大類,就是可以成為母親的女人,和希望可以永遠當女兒的女人。每個女人都能夠成為「母親」嗎?「母性」看不見也摸不著,世界上真的有「母性」這種東西嗎?她憑直覺認為並非如此。這個想法促成她寫下《母性》,甚至覺得能夠寫出這本書,就算以後不再寫作也沒關係。

她在故事裡放入了一個「電車問題」(Trolley problem):土石流侵襲房子,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女兒」被壓在衣櫃底下,「媽媽」只能選擇救其中一人。如果你是這個媽媽,你會作出什麼決定呢?

故事一開頭的敘事者是這位媽媽,後面也能讀到女兒的視角,這點我蠻喜歡的。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當事人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藉此湊佳苗拼湊出「母性」可能的模樣,但也許每個人讀完後,也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母性》值得一讀嗎?

值得一讀指數:★★★(滿分5顆)+1

個人覺得,這是本易讀的小說,出場人物少,故事節奏流暢,會讓人一直想接著讀、想知道後續發生了什麼事。只有中間短暫出場的兩位老師,讓人覺得有點尷尬;雖然猜想作者可能想透過他們的對話呈現第三者的看法,但後續又沒有好好收尾,讀完後,我馬上想到,那兩個人呢?

這本書大概不會被列為文學巨作,但相信讀過的人會記得它,也會讓人想拿出來和朋友討論。不論如何,湊佳苗說了一個十分精彩的故事,所以我給了它值得一讀指數3顆星,再加上她對寫作的熱情,我又加了1顆星。

讀完後,也非常能理解為何《給我一個故事的時間》把湊佳苗的作品列在「娛樂片」了!有興趣的人可聽《如何找到命定的小說》這集)。

自己當了媽媽後,又是如何看待母性?

年輕時候,早就領悟到,母性並非本能,為人母後更確定了這個想法。我認為,母愛跟友誼一樣,是經過日積月累的相處而建立起來的

產後荷爾蒙的推波助瀾能協助女人能快速融入媽媽這個角色;孩子出生後,母體分泌的大量催產素刺激身體分泌乳汁,這個愛情荷爾蒙作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註1,讓媽媽的大腦變得熱愛嬰兒、自然而然地全力投入照顧這個新生命(眼中就只有寶寶呀!)。

隨著身體逐漸恢復,被荷爾蒙潮水淹沒的自我又漸漸浮出水面,憶起自身也是有需求的個體。此時,當寶寶哭鬧不停時,內在的慌亂不安也隨之鼓躁,擔心人生是不是就要在這場犧牲奉獻的親子劇碼中,劃下休止符。不過,寶寶是種天性狡猾的可愛生物,當他們再次祭上萌萌笑顏,媽媽們又會忍不住感嘆原來幸福這麼簡單——簡言之,能適應媽媽這個身份的人應該都有點人格分裂

在人格不斷分裂又合一的過程中,寶寶長成一個有意識的個體—先前那個嗷嗷待哺的雛鳥已經長出些許廓羽—媽媽又得重新認識寶寶的個性與喜好,彷彿兩人才剛結識般的新朋友。時光冉冉,漸漸地瞭解彼此、相互磨合,一塊吃飯、購物買菜、出遊、玩耍...種種共同的生活經驗因而凝聚成母愛的基石,讓雙方成為所謂的家人。

假使,我產後拋棄女兒,20年後我們再次相見,我不認為母愛會因此無中生有的浮現。

正因如此,男性受生理限制無法親身體驗懷孕生產,但只要透過後天的努力—願意陪伴、照顧孩子—男性的腦部與生理狀態同樣可以比擬一名生理媽媽。

註1:有關「母性」的討論,非常推薦閱讀《母性是本能?》與《沒有小孩的她們》這兩本書。

我的母親與我

我有3個兄弟姐妹,小時候我就能感受到媽媽比較喜歡姐姐,所以我總是戰戰兢兢,盡量表現乖巧,以免惹媽媽生氣,所以我非常能體會《母性》書中女兒的心情。

前幾年有次回台灣,跟媽媽聊天時,她自白:「看著你就覺得奇怪」。當他們把我帶到台北後(出生後,我跟阿公阿嬤住了2年左右),剛好有段時間,爸爸生意不順、家中問題不斷──接受傳統迷信教養的她,內心不自覺認為我把壞運帶到家中。

小學4年級左右,記得有次外婆生病到台北就醫,住在家中期間剛好遇到我的生日,媽媽居然買了一盒巧克力給我,而且還對著我笑,當下我好開心──在我的記憶中,那是她第一次對著我笑──而媽媽之所以會買巧克力給我,是因為她覺得我很乖,一直陪著阿嬤。

或許因為人生的初心者時期是阿嬤把屎把尿的,身體細胞記得那種親密信任感,所以我一直很喜歡黏著阿嬤,阿嬤老是叫我「尪仔」(台語洋娃娃的意思),彷彿我是她的第5個孩子。

如果你讀到這兒,也無須覺得我的童年好可憐。長大後,我體會到,我的母親之所以成為媽媽也只是順勢而為,她依循傳統社會規範:戀愛(或相親)、結婚、懷孕生產、育兒,努力當個懂得持家的賢慧妻子。在那個年代,人們鮮少質疑這樣的社會化過程是否只適合自己,更不太可能把「不生小孩」作為人生目標。因為明白,所以我從來沒有怪罪過她,畢竟在那樣的時代,作為一名女性很多時候只能逆來順受,我真的完全能體會她的辛苦之處,更何況當她第一次成為媽媽時,才僅只21歲。

最後,再回到書中提到的「電車問題」。我想,我會選擇救我的女兒,這是個困難的決定,但我認為我的母親也會認同這個作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母性
4
/5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西班牙譯鄉人 - 無墨報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