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改善心衰竭症狀和生活品質的新療法

改善心衰竭症狀和生活品質的新療法

藥物治療的局限性

🔵 現有藥物治療心衰竭的四大支柱: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 (ARNI)、𝛽 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 (MRA) 和 SGLT2 抑制劑。 🔵 這些藥物可抑制有害訊號傳遞至心臟,但許多患者會產生耐藥性或副作用。



新興療法:裝置治療

🔴 當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時,裝置治療可作為替代方案,透過調節自律神經系統來改善心臟功能。 🔵 兩種主要裝置治療:壓力感受器活化療法 (BAT)心臟收縮力調節 (CCM)



壓力感受器活化療法 (BAT)

🔴 作用機制:在頸動脈體植入裝置,透過電脈衝調節交感神經活性,進而降低心率、血壓,並改善血管舒張和腎功能。 🔵 適用對象:射血分數 (EF) 低於 35%,症狀嚴重 (NYHA 心功能分級 II 級或近期 III 級),且已接受最佳藥物治療,包括心臟再同步化治療 (CRT)。 🔵 臨床效果:改善運動能力、生活品質,並降低 NT-proBNP 水平。



心臟收縮力調節 (CCM)

🔴 作用機制:在心臟內植入三個電極,在心肌不應期發送非興奮性電信號,增強心肌收縮力。 🔵 適用對象:EF介於 25% 到 45% 之間,症狀嚴重 (NYHA 心功能分級 III 級或門診 IV 級),且 QRS 波間期窄於 130 毫秒。 🔵 臨床效果:改善運動能力 (以 CPET 檢測的峰值攝氧量為指標),特別是在 EF 介於 35% 到 45% 之間的患者中。



左心房減壓療法:分流術

🔵 作用機制:透過分流裝置,將左心房血液分流至右心房,減輕肺血管充血。 🔵 適用對象:涵蓋各種 EF 的心衰竭患者,症狀嚴重 (NYHA 心功能分級 II、III 級或門診 IV 級),並有心衰竭惡化指標 (例如 NT-proBNP 升高或一年內曾因心衰竭住院)。

🔵 臨床效果:

🔴 在 EF 低於 40% 的患者中,分流術可顯著降低因心衰竭而需接受心室輔助裝置 (LVAD)、心臟移植或住院的風險。

🔴 在 EF 高於 40% 的患者中,分流術可能增加死亡率和心衰竭住院風險。

🔵 進一步研究: 🔴 未來需要更多研究來確認分流術對低 EF 心衰竭患者的益處。 🔴 需要進一步研究哪些高 EF 心衰竭患者可能從分流術中受益。



結論

🔴 除了藥物治療外,裝置治療為心衰竭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可改善症狀和生活品質。 🔵 應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選擇合適的裝置治療方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