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用「自我概念理論」打造最專注的一年

年底到了,不知道大家今年過得如何?年初定下的目標有實現嗎?

回想 2024 年初,我想做的事情很多。不僅希望在工作上穩定發展,還希望能找到一個可長期經營的第二收入來源。因此,我為自己規劃了許多目標與項目。


當項目一一列出後,我發現自己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每個項目都想完成,但做到一半又覺得另一件事更重要,讓我無法確定該先做哪一件。


在這不斷內耗的壓力下,我偶然接觸到 Erik Qualman 的《最有專注力的一年》,簡介一下就吸引了我,立刻買下這本書。


坦白說,這本書並「不是」讓我覺得內容是富有邏輯性的編排類型,實際上它也沒有實際幫我解決「哪件事情該先做」的煩惱,但它啟發了我新的思考方向。



書中重點分享

先總結一下我閱讀《最有專注力的一年》​幾個關鍵觀念:

  1. 專注力可以訓練:專注像肌肉一樣,能通過練習變得更強。
  2. 學會取捨:當你有太多想做的事,最重要的其實是學會放下。可以問自己:「如果我把這件事做好了,其他事情是否也能順利解決?」
  3. 三分鐘原則:小事別拖延,例如花三分鐘整理環境,能讓你一天都更專注;每天用牙線一分鐘,能換來長久健康。
  4. 健康與家人第一:無論多忙,記得把這些擺在優先位置。



但,當你遇到「堅持不下去」的情況時,該怎麼辦?

我們總是會遇到這些狀況:工作後筋疲力盡,連運動的力氣都沒了;或者晚上下班後,只想休息,根本不想再打開書本學習。

這時,你可以試試書中提到的方法,同事也是我認為本書帶給最大的啟發地方:

可以問自己「最棒的版本的我會怎麼做?」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用像是「世上最好的 爸爸/媽媽 會翹掉這次運動嗎?」或「最頂尖的職業選手會放棄嗎?」這類自我概念問句來激勵自己。



自我概念與行為的關聯

《最有專注力的一年》書中談到心理學的自我概念理論

我們對自己的態度與信念,會驅動我們的行為。

換句話說,若我們對自己抱持消極看法,就容易讓行為與此看法一致;相反地,積極的自我概念能改變人生方向。


如果你認為自己「不是運動型的人」,這樣的自我認知可能會阻礙你去嘗試任何運動。


但若你開始問自己:「理想中的我會怎麼做?」並願意小步嘗試,久而久之,你可能會改變自我概念,成為熱愛運動的人。



以理想中的自我為榜樣,驅動內心的力量

我過去有段時間非常討厭唸書,大概是青春期的叛逆吧(年輕真好TT)。

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決定考研究所!接下來的兩年裡,我每天都面對無止盡的考科內容,還要補回以前沒念的部分,當初的豪情壯志早就不見,內心只剩:「這也太多了吧!」的哀嚎。


就在我快撐不下去時,我開始用自己喜歡的電影或漫畫角色來鼓勵自己。

「鋼鐵人在山洞裡也能打造出第一套戰甲。」

「奇異博士這麼天才,還是得努力學習。」

「鋼之鍊金術士非常專注,才能成為國家煉金術師。」

雖然這些例子聽起來有點蠢,還超中二(笑),但在這過程中,沒有人會知道你內心的對話。只有你自己的內心會每天持續強大,越來越堅定朝向目標前進。


這樣利用形象角色激勵自己的方法,起初我以為只是有趣,直到看了《最有專注力的一年》書,才知道這背後竟有心理學支持!



用形象影響心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駝背王子的銅像這個故事呢?


傳說古波斯帝國有位駝背王子,為了克服自身缺陷,他在皇宮中建了一座自己英姿煥發、騎馬昂首挺胸的銅像。每天,他都圍繞銅像行走,內心深信有一天自己也能像銅像一樣挺直腰桿。日復一日,他真的克服了駝背。


你可能會覺得這只是傳說,但現代研究也有類似結論。比如英國赫特福德大學的研究發現,穿上超人 T 恤的人會感覺自己更有力量和自信(REF)。


形象不僅是外在的表現,更是內心價值觀的反映。當我們刻意塑造積極形象,不僅能改變他人對我們的看法,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無論是透過理想角色的激勵,還是塑造積極的形象,這些方法都能幫助我們在困難時重拾動力。

假裝自己是更好的版本,最終有一天你會成為那樣的人。每一步的努力,都可以讓內心的「銅像」變得更加真實。

如果你/妳的2024跟我一樣,不是那麼順遂,不是那麼有成果。沒關係,讓我們一起繞著銅像再轉一年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