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中,信任與安全感往往是穩固關係的基石。然而,「安全感」這個詞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解釋。最近讀到瓦基在《閱讀前哨站》中分享的一本書《非常關係》,讓我對「安全感」有了新的理解,也希望藉此機會分享我自己的想法。
安全感既能成為兩人之間穩固感情的橋樑,也可能成為一段感情的障礙。那麼,安全感到底是自己給自己的,還是需要別人給你?
網路上對這個問題的答案眾說紛紜。社群媒體上流行的說法是「愛你的人會給你安全感」,常見的建議包括:
這些「安全感語錄」被廣泛傳播,但我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曾經,我也懷疑自己的感情觀是否不正常,甚至質疑自己是否不夠愛對方。直到經歷了一段健康的感情,我才逐漸明白安全感的真正來源。
正如瓦基引用的鄧醫師所說:
「伴侶的愛無法時時刻刻滿足你的所有需求,真正能給你安全感的,只有你自己。」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安全感應該由自己掌控,將這個責任交到自己手中,才能在一段關係中找到真正的幸福感,而不是依賴他人來填補內心的空缺。
過去的我是一個安全感匱乏的人。
我渴望他人的認可,需要對方時時刻刻關注我,甚至希望對方毫無保留地分享生活的每個細節。例如,我曾強烈要求對方開啟手機定位功能,否則就會情緒失控。這樣的模式不僅累人,也無助於感情的長久發展。
後來,我開始反思這些行為的根源。就像在面對情緒化的飲食需求時,試著挖掘背後的真正原因,例如:「為什麼突然想吃甜食?是不是因為壓力太大?」以這樣的方式,我逐漸了解自己,也意識到缺乏安全感其實源於 自我認同不足。
在尋找自我認同的過程中,我也會遇到自我批判的時候,比如討厭自己的三分鐘熱度。但我試著用逆向思維來看待這些缺點:
「我三分鐘熱度,代表我願意接受新事物,對什麼都願意嘗試。很多事情嘗試後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這其實是一種優點!」
用這樣的方式,我逐漸建立對自己的認同感,並解決了內心的安全感問題。這是一個漫長但值得的過程,因為它讓我變得更有自信,也讓我學會如何更好地愛自己。
當我學會給自己安全感後,我不再把自己的不安投射到伴侶身上,也不再期待對方為我的情緒負責。雖然在感情中適時尋求對方的支持很重要,但這應該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而不是一味地依賴對方。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你是你,我是我。」
我們可以因愛而改變自己,但不應該變成對方想像中的樣子。感情的美好在於接納彼此的獨特,而不是強迫自己或對方迎合某種既定的「愛情模板」。
安全感是愛情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它的根基在於自我認同,而不是來自他人的滿足。學會愛自己、接受自己,才能在關係中更從容、自信,並找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