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3|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為什麼我們需要「低效率」?

在這個強調效率至上的時代,每個人都不斷地尋求高效完成事情的訣竅。但在Morgan Housel 所著的《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一書中,對此提出批判,並討論了人們普遍存在的「效率迷思」。作為一個資深管理者,我深刻體會到:有時候,看似「沒效率」的行為,反而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心理學家 Amos Tversky 曾說:「做出好研究的祕訣就是稍微偷懶一點。人們會因為沒辦法虛度幾個小時而浪費好幾年。」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過去在追求效率時所犯下的錯誤。在管理團隊時,我總是希望每個人的行事曆都排得滿滿的,彷彿這樣就能達到最大的生產力。然而,Housel卻告訴我們,這種思維可能適得其反。

以史丹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為例,研究發現單純的散步就能提高 60% 的創造力。這個研究追蹤了 176 名參與者,比較他們在坐著和走路時的創意表現。結果顯示,不論是在室內跑步機上或是戶外散步,參與者的創意思考能力都顯著提升。這個發現特別引起我的注意,因為它印證了我自己的觀察,我很多的問題,都是在假日登山的過程中,透過不刻意的思考而產生解決方案。

Charlie Munger (查理蒙格)談到 Warren Buffett (巴菲特)的成功祕訣時說:「我認為是他有一半的時間都坐定在那裡閱讀。」巴菲特並非把自己的行事曆安排的滿滿的,反而是流行一半的時間閱讀與思考,來讓自己有更好的判斷力以做出決策。

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新冠疫情也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2022 年,許多採用及時生產(JIT)的汽車製造商,因為缺乏零件而被迫停工。豐田汽車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儘管他們是 JIT 系統的創始者之一,但在疫情期間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其供應鏈策略。這個案例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追求極致效率是否真的明智?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我開始刻意在預算和時程上保留 15-20% 的彈性空間,這種「效率較低」的做法,有時可以為團隊帶來更多應變能力。

最近幾年,「崇尚忙碌」(hustle porn)的風氣盛行,彷彿忙碌就等同於生產力。但 Nassim Taleb(塔雷伯) 提出的觀點值得深思:「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就是你有多少空閒時間要消磨。」這個說法雖然有點極端,但確實點出了一個重要事實:真正的效率不在於填滿每分每秒,而在於為創意和思考預留空間。Google 著名的 20% 時間政策就是最好的例證,這個政策讓員工將 20% 的工作時間用於自己感興趣的專案,最終催生了 Gmail、Google Maps 等創新產品。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讓大腦處於「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狀態時,也就是所謂的放空狀態,反而能促進創意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這個發現為「浪費時間」提供了科學基礎,說明了為什麼有時候「什麼都不做」反而能帶來突破性的想法。

反思這些觀察,我認為重點不在於完全否定效率的重要性,而是要找到適當的平衡點。過度追求效率可能反而導致效率降低,這種弔詭正是現代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懂得適時「浪費時間」的智慧,可能才是真正的競爭優勢。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適度的「低效率」可能反而是一種競爭優勢。重要的不是填滿每一刻時間,而是確保我們為創意和深度思考預留空間。這或許就是 Morgan Housel 在《一如既往》中想要傳達的核心智慧。

Dall.E 生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個隨時都希望當學生的57歲大叔,樂於學習新鮮事物,希望可以一直學習到掛。基於輸出是學習最好的方式,透過寫出筆記來建立輸出;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寫作來自我思考,加深日常生活所遭遇的事物的感受。「察覺」與「慎思」,是對自己即將邁入60歲的期許。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