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梅根會客室|總是幫員工解決問題?小心,你才是團隊的『問題』!

raw-image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擾?


剛結束一場讓人筋疲力盡的會議,你終於能喘口氣。一位員工敲門而入:「主管,這個企劃的細節我有點不確定,可以幫我看一下嗎?」

你知道這些細節其實應該是他的職責,但看到對方困惑的眼神,你心一軟:「好吧,我幫你看看。」

等你完成他的工作時,才發現自己的待辦事項堆成山。而那位員工則一臉輕鬆地回到座位,彷彿這是理所當然。你心裡忍不住抱怨:「為什麼總是我在收拾殘局?」但下一次,他再次向你求助時,你依然無法說「不」。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敢拒絕?

背後的心理原因:拒絕的隱形壓力


拒絕他人,表面看似怕讓對方失望,但更深層的心理機制可能是:

  1. 害怕關係受損
    拒絕可能讓我們擔心:對方會不高興,甚至影響職場合作氛圍。
  2. 過度的自責
    我們常把「幫助他人」與「好主管」畫上等號,害怕拒絕會讓自己顯得冷漠、不負責任。
  3. 錯誤的角色定位
    覺得自己是問題的最終解決者,無形中把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忽略了員工的成長空間。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他人的人生課題,不應該由我們來承擔。」

當我們總是迎合他人、扛下所有責任,實際上是在剝奪對方成長的機會,甚至拖垮自己。

破解困境:成為一個有界線的主管


  • 學會平靜地拒絕
    面對員工的求助,可以這樣回應:
    • 「這件事是你的職責,我相信你有能力完成。如果需要,我可以提供一些建議,但執行部分還是需要你來處理。」用平和但堅定的語氣,讓對方明白界線在哪裡。
  • 引導員工承擔責任
    員工習慣性依賴時,不妨用提問代替直接介入:
    • 「這件事如果由我來處理,那對你的學習幫助會是什麼?」
    •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你更快完成?」

問題的背後是提醒,成長需要他們自己承擔責任。

  • 建立清晰的團隊規範
    例如,制定明確規則:
    • 「每位員工需解決90%的問題,無法處理時再尋求幫助。」這不僅能減少依賴,也能提高團隊的自主性。


「我不相信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取悅每一個人。」--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

作為領導者,專注於培養員工的能力,而非成為「萬能救援者」。

拒絕是成就關係的開始


下次,當員工向你提出無理或多餘的請求時,你會選擇繼續默默接下,還是試著勇敢說「不」?

拒絕不代表冷漠,而是對自己與團隊的尊重。只有在清晰界線下,團隊才能真正運作高效,你也才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

記住:拒絕不是拒人千里,而是為雙方創造更好的空間與成長機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