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8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瓦解之後


人權在凋謝,無論人權組織怎麼宣傳,現在所謂的人權,似乎也只是「人權」。我不是說人權倒退的現象,而是一再呼籲人權,重視人權,也只是「重視」而已,全世界不知道的現象還多得是——「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套用一句歌名——而你又知道嗎?大概不知道吧?誰在乎呢?餐風露宿的家庭不像家庭,當你走到鄉間道路上,面對著成群結隊的難民北上庇護,卻被眼前的邊境管制巡邏隊給馬上回絕,請你回到原國家,沒有人願意,能責怪他們嗎?大概也不行,準備好相關的文件給對方審閱,資格不符是多麼傷心又無奈,即使你突破了第一關卡,第二關卡才是考驗的開始,當你順利進入了美國領土,你不會期望你會住在宛如白人家庭的大房子,相反地,可能是收容所,可能是面對各種暴力——來源你所更加擔心的所有——槍枝暴力與各種窮困地區所看到的地方問題。


美國自身的貧富問題就很嚴重,就算沒有外來移民,黑人與白人的一種平等彷彿不存在,我不是說黑人與白人的種族歧視上的問題,而是在某種水平中,黑白之間的差異——在美國社會中是存在看到的那樣兩極化。我一直記得我居住的波士頓地區,總有著兩種差異:白人社區的美化與地下社會的街頭暴力,有人告訴我不要去南波士頓地區,因為那邊的治安不好,我是沒有直接到達現場,但是距離南波士頓也很接近了,以波士頓所首的蛋黃區向外延伸的蛋白區,我幾乎在蛋白區的邊緣接近東南方區域也看到很類似的場景:沒有期望到處都是高雅的建築,沒有漂亮的街景,更沒有讓人安心走在路上的馬路(那馬路破舊),看到的是髒亂,破舊以及宛如高譚市的沒落。


你很難相信這是波士頓,但的確是,那是 Ashmont 與 Dorchester 之間,我不是否認那邊完全沒有漂亮的樣子,請先不要斷章取義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說,與我期望的那種充滿白人社區的問候,加上垃圾沒有隨意擺放的樣子有差別,也就是說波士頓地區其實都有類似這樣的「灰色地帶」,只是我看到的地區都是處於一種類似的模糊空間,而我只是剛好到達了東南方之間,我當然也有去過北部,西波士頓地區,他們沒有嗎?也有。或者這是各自家庭的問題,只是剛好被我看見垃圾亂丟,還有一兩間充滿矮房的樣子,也或者其中一兩間看起來就像凶宅的模樣。所以,如果你剛好看見了這篇文章,請不要發怒說波士頓沒有,或者要捍衛波士頓名譽,請你道歉,而我只是說明了世界各地的城市地區與我所期望的都有落差。可能是我電視劇看太多,我真的以為那種社區的美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真的沒有,那些的地帶,就宛如在漂亮的波士頓的郊區,你就是會看到一兩間房屋看起來很沒落,或是垃圾亂丟,甚至鄰居之間不來往,就像我居住的房子距離白人的房子有隔著三到五間房屋,隔壁左棟是黑人房子,右邊則是從來沒有見過鄰居一眼。


放大來看整座城市,就是有看到貧富之間夾雜在你走過的街道,那種你可以忽視,也可以給他們重視的兩極化。有人會跟街友話家常,有人就只是當他們不存在,街友身上的穿著——如果用台灣街友來對比,你反而覺得美國街友看起來比較和藹可親,甚至看起來還乾淨?我不知道是否為我的錯覺,還是只有部分街友是如此,我看到台灣的街友,感覺就不太友善,好像擔心或是害怕什麼似的,所以容易緊閉心防較多,你跟美國街友交談,他們還會跟你有說有笑,真是讓我開眼界。


當然,這只是反映出街頭的街友文化,如果放大看整個貧富經濟,看看我們整個社會的落差,那種兩種不相往來,才覺得諷刺,我一開始就說人權這議題,不是不去重視,而是過於重視人權產生出的反效應正在渲染整個整體文化上的人性教養,就像教導人權的一種樣子應該是要人性的方式去收留那種該有的樣子,那又請問,口口重視的人權,誰又看到真正的反人權或是高喊重視人性的尊重樣子是理應存在得當——看看右派崛起就可以知道。


收容難民一回事,給他們吃與穿又是一回事,給他們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與吃什麼樣的食物又是另一回事,而他們是否也願意自立自強又是另一回事,而我們拒絕或是贊同而又另一回事,也繼續同樣的,美國夢若要得以實現,光是努力沒有什麼用,因為「偶像大賽」的殘酷就像網紅容易崛起,也容易沒落,也就因此,這也是為何網紅要想辦法創新,吸引「新人」上門,才不會讓趨勢淡化,也就如此,當我們追求趨勢,不管是為何與是什麼,我們同樣也在想辦法同時創造與同時追求現在的態勢,也因如此,網紅真正可以有魔力的實力,到底是本身搞笑的功力高,還是自己真正有能力改變世界的觀點,而這種觀點是正教材,而非那種高雅教材。







我們到底幹了什麼「好事」?垃圾有減量嗎?有數據沒有多少意義,因為焚化廠還在焚燒我們的垃圾,我每次看著「別人家」的垃圾...有各類的不分類的塑膠垃圾,一律都丟進去「一般垃圾」,你告訴我地球會更美好——我從垃圾就可以知道——就是有人根本不在乎垃圾是否有分類,是否要清理,因為丟這些垃圾的人不是你,所以你就不關心?










網紅的實力不如從貧民跌到谷底,或是真正鹹魚翻身來得更有說服力,那真正是少數了,沒有那種的正面教材可以活用,否則若是每一個都是「勵志」故事,那種你現在還不懂正面觀念的意義?而那代表什麼?每一個人「從事自己的生活」,不想辦法改變得更具有意義,反而是意義中尋覓意義,那真正非有意義,反而在泛意義之間求一個生存的感想,就像問你真正了解到生活什麼,我如果說生活是在我之間了解到今天的生活很有趣,發生了哪些事,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就像寫旅行週記一樣的讓人無趣——因為就只是留在紀錄而記錄,真正了解過現場,那麼真正的瞭解是否會因為平常的事情而讓你印象深刻?大概也不會,也因此,人類活在當下的真正意義反而都在「大事」去捉摸比較多,因為那總告訴我們,旅行的最終——回到生活的本身上,只有巨大的雕像或是讓你嚇壞的雲霄飛車還比較新鮮。


那又代表什麼?你只是為了生活而去生活,吃美食的心得去多於去生活的心得,活在現在此當下的心情去勝於我寫這篇文章來得更加不一致——因為活在當下是我大腦的想法與我打字的雙手同時往來,卻無法讓想法想辦法一致了解外來的當下與打字前的這個當下是否處於一致性的狀態,大腦能察覺是我大腦裡的想法,但真正在大腦裡頭的轉的是我想要訴說的文字「複製」在此當下的頁面,也同時也要跟上現實存在的當下,所以說的專心一致可能會變得兩種這個當下在並行與另一種方式在往來,可能是推進同想法,或是有激盪出一種火花而有不同當下想法在碰撞可能性,所以我也不知道我能寫出什麼想法出來,因此,我常常也不知道我到底在寫什麼,我只是覺得整個社會,整個世界,與整個星球的政治,還有各種文化摻雜的各類因素擾亂了我們人性的思考,讓我們注重人權的同時,也看不見所謂的人權又真正重視些什麼?世界若是真正被看好,我想垃圾與相互習常的尊重應該都做得到,但偏偏不——世界地球日的當月,更應該多看看地球的生態,更加思考,對於這顆星球,我們到底幹了什麼「好事」?垃圾有減量嗎?有數據沒有多少意義,因為焚化廠還在焚燒我們的垃圾,我每次看著「別人家」的垃圾,包括公司的垃圾桶,我就是會看到喝一半的手搖飲料——甚至幾乎整杯丟進垃圾桶,裡頭的珍珠與布丁,還有各類的配料直接不清理,丟進垃圾桶,還沒結束,還有各類的不分類的塑膠垃圾,一律都丟進去「一般垃圾」,你告訴我地球會更美好——我從垃圾就可以知道——就是有人根本不在乎垃圾是否有分類,是否要清理,因為丟這些垃圾的人不是你,所以你就不關心?(我有當面制止同事,他依舊故我)


人人都需要改變,世界地球日的現在或是未來,整個生態都在改變,整個經濟都在變化,我一再強調沒有生態就沒有經濟,但也同時,注重經濟,強調後疫情時代的變化而有新的局勢時,生態更應該重新去檢視,我們這些物種為整個後石油時代帶來的衝擊——通膨之後,高壓之後的平行社會的態勢是多麼荒唐與走板,甚至無法真正改變地球整體——每一個人在唱衰——同時也在看好。


在乎地球的,我想,也只有部分人,看看你的垃圾桶就可以知道,我常常不懂,為什麼有住戶可以天天倒垃圾,而且份量還不少,而就算沒有天天住戶倒垃圾,累積下來的垃圾量也是可觀的,焚化廠還在燃燒垃圾,因為不可能關閉;台灣的電力來源,依舊是火力發電居多,其次的生質燃料很少,風力發電與水力發電也不算多,核能也有,而維持這些電力的背後,也是支撐著焚化廠持續運作的原因之ㄧ。中國的空氣影響台灣的空氣品質,中國與日本的海水,或是菲律賓的海水都影響著我們的捕魚方式,以及吃下的魚。多少的塑膠在漂浮,多少的動物在偷窺我們,與害怕我們,而又有多少動物在偷襲我們,侵害我們?動物的數量——包含昆蟲與各類的爬蟲類與鳥類,兩棲類,其實是持續下滑的(數量是相較於五十年的百分之六十九,拉丁美洲更嚴重,百分之九十四,但我說過數據不重要,我用觀察就知道),小魚被捕,大魚則是想辦法求生存,因為海水越來越「溫」,所以棲息地也跟著變更,海洋沒有永久居住地,沒有常見的門牌號碼,這些魚類遷徙在不同地帶,尋覓更好的資源。而秘境呢?我真希望永遠是秘境,永遠不要被人發現。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人權,因為我又擔心偏離主題,但偏離了又如何?不管是人權,還是整體的全球態勢,生活上的人類若是真正在生活——你真正可以全然知道生活(生命的)的終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