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職涯教練Terence,是教練式領導的專家,雖然沒有當過他的部屬,從每一次1 on 1的coach,都能讓我深深感受到教練式領導帶來的力量。
如果要我回顧其中的最大獲得,就是學會針對一個問題,循序漸進地思考,而後收攏聚焦。Terence只負責引導,卻從不給予答案或評論,因此更加凸顯自我覺察與決斷的重要。
而這個歷程,也和近來我閱讀的《L﹒E﹒A﹒D溝通系統》一書,當中所提及的ORID焦點討論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之所以接觸這本書,全拜新職所賜,書名的副標,看上去就是我未來要努力的目標:「打造團隊心理安全感,成為員工想追隨的領導者。」
我從來沒有帶過這麼大的團隊,是我在外商的十倍之多,心裡不免惶恐。面對迥異的業態與人才風格,我知道,過去那一套親力親為,指令單一、由上往下的領導哲學,恐怕不再適用。深度發掘每一個人的動機與潛能,學習適切地權責下放,才能讓我再往上成長,同時也讓團隊發揮更強大的作用。
因此,我花了近兩個星期的時間,和部門主管、團隊成員進行深訪。一開始,我有點如坐針氈,腦子裡不停擔心還有多少擱淺的事務、等待我去清理及疏通,而我竟然坐在這裡「聊天」,豈不急煞人也!
但是,我心裡更明白,我已經不能只是過去那個會「做事」的主管了;我的團隊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成事」的領導者,知道如何精準區辨事情的本質,並正確驅動員工內在的潛質,或眾志成城、或水到渠成。
所以,貌似「聊天」的交流,其實是我「探索」每一位成員的第一把鑰匙,它遠比那些延遲已久的事務來得重要,因為,我需要盡可能地蒐集觀點、以整合全貌,如此來重新界定、甚麼才是真正需要重啟的事務。
ORID焦點討論法,在此派上大用場。幫助我從Objective Level(客觀性層次)、Reflective Level(反應性層次)、Interpretive Level(詮釋性層次)、Decisional Level(決定性層次),與團隊成員展開引導式對話,先擱置歧見、爭議、評斷,只保留對主題真誠的探究,將思考主導權,交回對方手中,讓他們感受自我覺察與決斷的力量。
綜合《L﹒E﹒A﹒D溝通系統》書中的步驟、與我在職場上實務操作的方法,分享給大家參考。無論你和我一樣,正積極重整團隊,或者你正苦於如何與新老闆磨合,這四個溝通層次,都很值得好好練習,以開啟深度對談、凝聚多方焦點,找到求同存異的共事之道。
⛷️ Objective Level(客觀性層次):這層次詢問的重點是事實和現況,便於對方回溯或聚焦。有趣的是,在這個層次,會輕易發現對方和我所看見的事件樣貌,有時竟截然不同。
📜目前你負責的工作執掌有哪些?
📜你會如何描述自己的工作情況?
📜對於這個部門、或手邊的工作,你看到哪些問題?
⛷️ Reflective Level(反應性層次):這層次意在引導對方說出對於事實的反應,可能是情緒、感受、或聯想。
📜你喜歡現在的工作內容嗎?
📜有哪些專案讓你感到特別棘手、或特別有成就感?為什麼?
📜部門的氛圍、專案的進展或延宕,對你是否造成心理影響?
⛷️ Interpretive Level (詮釋性層次):這層次主要的目的在於尋找意義,了解對方對於事件的詮釋和價值觀。
📜對於團隊的目標,想聽聽你的看法?
📜如果優先作出改變,哪裡最需要突破?
📜這段日子以來,驅使自己繼續前進的動機是甚麼?
⛷️ Decisional Level(決定性層次):這層次是為了尋求共識,促使對方下定決心或採取行動。
📜你需要我提供哪些協助和資源,以支持你的目標和動機?
📜針對你提出的優先變革事項,你建議接下來我們要怎麼做?
📜你希望我們建立或維持怎樣的溝通形式?
雖然我離書封上所言的領導者,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過,我肯定自己起碼踏出了最關鍵的那一步:不再以「事成」的結果論,來看待領導的終途。出色的領導,是越挫越勇的征程,懂得驅動大家,追隨心中的熱情和念想,以各自擅長的方式來「成事」,那,才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