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年中在接受心理諮商的時候,諮商師曾經提供我一個有效避免情緒內耗的方法:分辨「事實」與「觀點」。
比如,我今年45歲,職場已經五年沒有獲得晉升。這是「事實」。
所以,這樣大齡無成的我,顯然很無能。這是我投注在這個「事實」上的「觀點」。
每次,當我描述所有引發負面情緒的大小事件,諮商師最後總是會問:「那麼,『事實』是甚麼?」,引導我將邏輯能力,拿去釐清何者是「事實」、何者是「觀點」。
一開始,我很容易將兩者混為一談。而多數的情緒內耗,也正是源自「事實」及「觀點」的混淆。因為「事實」斬釘截鐵、無從抵賴,使我們很容易將伴隨「事實」而來的、自己或他人先入為主的「觀點」,連帶視為「事實」。
只是「觀點」,往往是感受的產物,感受因人而異,對於我大齡無成的「觀點」,諮商師的「觀點」則遠遠不同:「我覺得,能在外商同一個職位待這麼久,反而是一種很了不起的本事啊,證明你無可取代。」
那時,長達兩個小時的心理諮商,我們反覆區分生活中的「事實」與「觀點」,直到最後,我可以以膝反射的速度,在任何交雜著各方「觀點」的事件中,回到中性的「事實」為止。
雖然狂亂又抑鬱不已的心,總能在這樣看似無止境的練習中得到安定,我始終不認為這個技能,會在將來派上甚麼大用場。頂多只是讓我在職場角力的過程中,少了點庸人自擾的困頓吧。
殊不知,光是停止庸人自擾,對於後來的我,竟然產生莫大的影響。
我決定離開外商,在做最後拍板定案的晚上,天氣燠熱難當。舉棋不定的我,想像諮商師會一如往常地坐在對面的地板上,對我問出千篇一律的話:「現在,『事實』是甚麼?」
令我左右搖擺的「觀點」,有的來自神明的下下籤,有的出於朋友的懇切建言:前景遠大,意味著風險難測。何況一句老話說得好,戲棚子底下站久了,總會是你的。何必急於此時重起爐灶?
前景遠大,一定和風險難測呈現正相關嗎?就機率而言,可能吧。
但是,回到「事實」本身,其實已經呈現了我個人的「觀點」,我看重的是前景所能帶來的發展與成長,本意不在避險。
那麼,其他的「觀點」,終究只是其他。認清根本差異之後,我在第二天遞出辭呈。
面對新工作,任務艱鉅之餘,我最常聽到的「觀點」,莫過於:這件事,對公司很重要,一定要及早完成。第一天上班,我就工作到晚上十點,接續又抱著電腦回家猛K到深夜,第二天、第三天,一樣的節奏襲來,強度越來越狂烈。
忘了是第幾天,在昏昏欲睡的計程車上,我默默流下情緒複雜的淚水,不是焦慮、也不是後悔,而是深深的無力交雜著深深的憤怒,此時,耳邊再度響起諮商師的問句:「所以,『事實』是甚麼?」
中性的「事實」是,許多事,都對公司很重要。
後面的那句祈使用語:「一定要及早完成」,則是他人的「觀點」,隱藏著對我的期待。
我自己的「觀點」呢?
我是這麼想的,並不是每件重要的事,都需要及早。因為越關鍵的事,越需要時間來磨合與牽成。
與其著急及早完成,我反倒應該趁早釐清每件事的關聯和排序,和新老闆與新團隊達成共識。
那個晚上以後,我又度過了許多交煎的夜晚。不過,我沒再哭過,因為,我知道「事實」是甚麼,而現在的我,正抱持著自己的「觀點」,不偏離、亦不誇大「事實」。
同樣地,我也學習向每一個身陷水深火熱的成員,釐清「事實」。在說明我的「觀點」之前,永遠鼓勵他們找到、表達、並且實踐自己的「觀點」。
職場多半是消耗的,我們可以為自己做的基礎賦能,是停止把「事實」與「觀點」混為一談,由此終結內耗。
即將又是新的一天,別忘了「事實」是甚麼。不需要費勁與人爭辯、比拚「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