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稱為問題?探索定義問題的框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問題,何以稱爲問題?

前天跟朋友在討論一個概念,「當事者不覺得是問題,那就不是問題」,
朋友認為:「今天這個當事者很明顯看起來就是人際議題啊,當事者即使說『我不在意以及我可以去找其他的朋友圈啊,而且我也沒有想要被全世界喜歡,這是非理性信念』,但那也只是他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但他這樣的人際問題應該要被處理啊!」

當下,我相當不以為意。從當代諮商理論來看,的確他可能是自己有人際問題,不管是人際界線的模糊、人際技巧的不佳或者是情感反應的淡漠,也許有許多的證據皆可指出他的「人際關係」不好。但我當下只問了他一句,「這對當事者是困擾嗎?」,這個提問我想也展現了敘事治療以及我所相信的世界核心!


聯想到另外一段故事與經驗。在我碩班的時候,曾在一個案例討論有過分歧,朋友認為「當事者很需要調整自己的想法或行為,不然他跟這個世界一定無法相處,這個社會一定會無法接納他的」,我當下只淡淡地回了一句「這個世界與社會不只一個,我們能夠前往或塑造我們自己相信的世界」,也許聽起會覺得荒謬或自我安慰,但仔細想想,難道不是嗎?不然,同溫層怎麼來的呢?

也許主流社會叫我們要「跳出舒適圈,看看世界的寬廣」,然而卻忽略了,這世界之多元,並不是每個圈子都有足夠的接納度,那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去看不同的世界呢?我想去營造對我友善的世界,難道不行嗎?


帶來困擾的才叫問題


會到最初的例子,也許從旁人來看,當事者好像很多的人際困擾且有人際議題需要處理。然而,他今天會主動遠離那些跟他不搭的人,他會自動不去招惹與他不合的人,他並不覺得是困擾,那我們何以為他定義困擾。

也許會有人說「但他身邊的人會覺得困擾啊」。他身邊的人有權力選擇離開,如果當事者真的很想留下這些人,那就會變成他的『困擾』,那麼他真的想要繼續維持這段關係,必然會做出改變,這時候心理師才有介入的需要。因為當事者「真的帶來了困擾,形成了『問題』」我想,這才是我一直想要強調的!


我們不需要總是替他人定義困擾與問題,而是和他一起探索,究竟對他而言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否則,我們只是把他人視做自己的『提線木偶』,也剝奪了對方的能動性!
我們都以為這世界上有真理,有一個我們應該靠近與變成的樣子 然而,這是真的嗎? 我難道不能有一些自己更喜歡的樣子嗎? 在這裏,我們邀請大家看看每一個自己 在每段故事縫隙中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探討了性侵後倖存者所經歷的創傷及其面對的社會汙名化問題,並強調使用恰當的語言以提升倖存者的力量感及表達權。在分析悲傷剝奪及正義世界觀的影響後,提出應該更正面地看待倖存者,讓他們的聲音能夠被社會理解與支持。文章希望能促進社會對倖存者困境的理解,並激勵更多人關心與支持他們的復原過程。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價值觀衝擊對心理的影響,透過角色《影后》的切入,分析了角色之間的衝突與個人過去的關聯。文中闡述瞭如何在面對他人行為與自身價值觀的碰撞下,學會理解、接納,並推展自我內在的成長。作者分享了自己與父親的經歷,強調了同理心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不要急於判斷他人,而是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彼此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在生活中與他人的互動逐漸增多,從而累積了多重社會角色,如父母、子女、伴侶、學生等。這些角色雖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自我認同,但卻不應該成為束縛我們的束縛。本文探討瞭如何在擁有多重角色的同時,重新定位自我,尋找生命的主體性與存在價值。
存在主義是諮商領域中一種形而上學的取向,強調死亡、孤獨、意義與自由等議題。文章探討了這些概念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中的重要性,並引用海德格、沙特及Frankl等學者的觀點,提出了我們對生命的覺察能力是追求意義的關鍵。透過正視死亡與孤獨,並承擔自由的責任,個體可以在痛苦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從而實現真實的活著
在當前的討論中,AI諮商受到廣泛關注,但根據多項研究,AI無法取代真正的諮商。本文探討了諮商關係的真實性、人際互動的重要性以及諮商的本質,強調心理師的角色不僅是解決問題,而是驅動當事者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正如所言,AI只能擔任詢問的角色,無法替代探索的過程。
這篇文章探討了童年時期受到的責備對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的影響。童年面對父母的責備他們在錯誤發生時的互動變得低容忍,使用責備的方式來克服問題是無效的。文章也強調接納與理解的重要性,指出通過接納個人的感受與錯誤,才能真正成長與改善關係。作者分享了自己在伴侶關係中的經歷,表明了以支持的方式回應錯誤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了性侵後倖存者所經歷的創傷及其面對的社會汙名化問題,並強調使用恰當的語言以提升倖存者的力量感及表達權。在分析悲傷剝奪及正義世界觀的影響後,提出應該更正面地看待倖存者,讓他們的聲音能夠被社會理解與支持。文章希望能促進社會對倖存者困境的理解,並激勵更多人關心與支持他們的復原過程。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價值觀衝擊對心理的影響,透過角色《影后》的切入,分析了角色之間的衝突與個人過去的關聯。文中闡述瞭如何在面對他人行為與自身價值觀的碰撞下,學會理解、接納,並推展自我內在的成長。作者分享了自己與父親的經歷,強調了同理心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不要急於判斷他人,而是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彼此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在生活中與他人的互動逐漸增多,從而累積了多重社會角色,如父母、子女、伴侶、學生等。這些角色雖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自我認同,但卻不應該成為束縛我們的束縛。本文探討瞭如何在擁有多重角色的同時,重新定位自我,尋找生命的主體性與存在價值。
存在主義是諮商領域中一種形而上學的取向,強調死亡、孤獨、意義與自由等議題。文章探討了這些概念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中的重要性,並引用海德格、沙特及Frankl等學者的觀點,提出了我們對生命的覺察能力是追求意義的關鍵。透過正視死亡與孤獨,並承擔自由的責任,個體可以在痛苦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從而實現真實的活著
在當前的討論中,AI諮商受到廣泛關注,但根據多項研究,AI無法取代真正的諮商。本文探討了諮商關係的真實性、人際互動的重要性以及諮商的本質,強調心理師的角色不僅是解決問題,而是驅動當事者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正如所言,AI只能擔任詢問的角色,無法替代探索的過程。
這篇文章探討了童年時期受到的責備對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的影響。童年面對父母的責備他們在錯誤發生時的互動變得低容忍,使用責備的方式來克服問題是無效的。文章也強調接納與理解的重要性,指出通過接納個人的感受與錯誤,才能真正成長與改善關係。作者分享了自己在伴侶關係中的經歷,表明了以支持的方式回應錯誤的重要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少人會說 找到背後的 Why 很重要,的確這很重要。 但有時候在探索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問題。
Thumbnail
為了適應長期生活在不合理的規則下,我們可能會習慣性忽略問題。這篇文章提出了“這不是問題”以及“這不是我的問題”這兩種思考方式,並探討了為瞭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
Thumbnail
溝通、談判的目的,不是「獲勝」,是取得共識。懂得多的人,反而需要負擔更多的溝通成本。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看事情的格局要怎麼區別高低呢?有些專家,總是能夠非常精準的切入重點,並把問題拆解得很清楚,如果要解決問題,需要的是問對問題,如果問問題有等級,我粗略地分為四個層次
如果對問題視而不見,甚至不覺得是問題, 自然不會做出改變,也失去成長的機會。
  接續著聊一下關於溝通和公共討論,但這次談的是一種、或者說一些反例。
Thumbnail
你可能會好奇,要解決問題,不就要先知道問題根源? 但是你相信嗎?這個思考方法可能讓問題更難解決! 遭遇到困境的時候,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可以責怪的對象。 因為找出責怪的對象(無論是自己或他人),可以讓自己得到問題根源的確定感。 但是,探究問題根源對解決方法,常常使事情更糟糕。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少人會說 找到背後的 Why 很重要,的確這很重要。 但有時候在探索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問題。
Thumbnail
為了適應長期生活在不合理的規則下,我們可能會習慣性忽略問題。這篇文章提出了“這不是問題”以及“這不是我的問題”這兩種思考方式,並探討了為瞭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
Thumbnail
溝通、談判的目的,不是「獲勝」,是取得共識。懂得多的人,反而需要負擔更多的溝通成本。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看事情的格局要怎麼區別高低呢?有些專家,總是能夠非常精準的切入重點,並把問題拆解得很清楚,如果要解決問題,需要的是問對問題,如果問問題有等級,我粗略地分為四個層次
如果對問題視而不見,甚至不覺得是問題, 自然不會做出改變,也失去成長的機會。
  接續著聊一下關於溝通和公共討論,但這次談的是一種、或者說一些反例。
Thumbnail
你可能會好奇,要解決問題,不就要先知道問題根源? 但是你相信嗎?這個思考方法可能讓問題更難解決! 遭遇到困境的時候,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可以責怪的對象。 因為找出責怪的對象(無論是自己或他人),可以讓自己得到問題根源的確定感。 但是,探究問題根源對解決方法,常常使事情更糟糕。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