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為自己活】曾以為那是我想要的生活,但「原來不是」?!




在YouTube 影片推送的演算法下,偶然點擊Chen Lily和蔡康永的訪談影片後,才終於放下和理解為什麼「從事教職或公職工作」的執念,即使到第一線教學時或準備國家考試時,總覺得過度疲累和焦慮。沒有想到在聖誕節前夕,終於大致解開這個謎底.這是聖誕禮物嗎?謝謝,真的由衷感謝!


在Chen Lily的影片中,8:28秒提及「沒有安全感的人捧的飯碗有多鐵,都一樣焦慮耶!......只有自己能給自己這個安全感」、9:33秒提及「就是心裡知道自己已經不適合,但是又沒有真的放掉的勇氣」、11:00秒說到「當時我的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都發生了巨變,以外在是借來說,就是家人、朋友都覺得你要去找個正常的工作......這個時候我還要去當全職Youtuber」,以及14:11秒「想起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很想以移民為目標的自己,但是回頭看我知道,那時候是為了給對未來的焦慮和徬徨一個方向吧,好像就是移民本身就是一個成就,不知道要找什麼工作,想要做什麼,隨便啊,反正我就是先移民就好了。但是真的移民出國之後,不用找工作,不用面對我的人生課題嗎?......我的人生課題一直都是不要去跟別人對答案,不要去活別人想要你活的樣子,然後要相信自己的選擇。」若「移民」是Chen Lily給未來的焦慮和徬徨,那麼「從事教職或公職」則是安撫自己面對未來焦慮和徬徨的方向,不適合但卻是度過無所適從階段的必需品。


直到大病一場後,才有時間和耐心地分析「過往的種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只是病後自己出現很多的改變,需要重新思考「到底要什麼的問題」,以及抱持「從事教職或公職工作」的執念,似乎慢慢在淡化和釐清,但始終知道「它的餘波還在回蕩,等著捲土重來」,該怎麼辦?目前朝著「想要過著什麼樣的日子,讓一切來幫助自己」的方向,試試看,或許之後可以再分享。


以前根本想像不出來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總是覺得「別人的生活才是我嚮往的,或可能特定的生活是自己比較喜歡的」,但真的適合現階段的我們嗎?或許從1:07:18秒開始的內容,可以幫我們釐清這件事,即蔡康永提及「我說我曾經以為我要過這個生活......一位名導曾翻譯『世界名導演全集』,屬於資料書,從A到Z列出導演的作品......拍第一部電影的時候幾歲?我就翻到Polanski,波蘭斯基26歲,水中之刀......都蠻年輕的,我自己到26歲,我就想說死了,做不到波蘭斯基,到28歲就想說死,做不到Osenwels,死......每一年都有人在當第一部電影的導演,然後你就一直沒當到,然後你就想說完蛋了,我做不到這個,我做不到那個......我好想要當電影導演,等到電影變成現在的模樣,我已經開始慶幸我沒有一生都在做導演。


蔡康永「我好想當電影導演」(類似「從事教職或公職工作」)的執念,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曾有過的理想?常求而不得,卻拼命跑,使命追,甚至妄想「早知道就好」。但真是如此嗎?我們應該都聽過「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牆不回頭、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類似的經典名句,有人會說:「不是已經告訴你,不行或不適合,為什麼還是執意去走去做?」但另外,可能有人又會說:「時代不同,條件也改變,怎麼能確定自己不是成功的倖存者?又或者如果明明可以做到,卻半途而廢,將來不會後悔嗎?」面對這兩種相反的說法,該怎麼辦?我會說:「若從『結果論』來談,誰都可以大放厥詞地批評和攻擊。但發生的當下,我們根本無法精確預測未來,因為誰都不是先知,不是神。與其這樣左右為難,做了再說,選擇『現有條件、時間和能力』相對能做到的程度,就圖一個『盡力而為,別為難自己』的目標。」


曾以為一輩子從事教職或公職是「自己想要過的日子」,但因為「我膽小、我不夠努力、我不夠優秀、沒有這個運氣條件或這場病」而失之交臂,但事過境遷的現在,才赫然發現「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現在的生活就是適合自己的平衡生活,依然可以從事教育相關的行業,朝著寫作者或內容創作者邁進,就是得想辦法增加收入,呵呵😄你呢?若想不出有哪些可能性的話,就向ChatGPT提出疑問,例如:「有沒有介於健康和攝影師生活的其他選擇?」或「怎麼知道現在的生活適不適合自己?」等提供多元的線索。再次強調,只是線索,因為只有我們自己能實際感受和判斷想不想要這樣過日子或生活。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


人生就是不斷地矛盾,不斷地思考,不斷地體驗適合與不適合的生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