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縮歸納一下進入田野的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質性研究與田野的系列文章見此]

田野調查、質性研究這個系列停了很久,久到自己都有點忘了之前寫過什麼。於是盤點一下:現象與概念、證否、不要先入為主不要急著給意見觀察是雙向的、展開互動後,慢慢形成各自的位置與身分(12)...等等。簡單來說,大概就是進入田野這一段。

晚上散步時在腦子裡回想這些主題時,覺得好像簡單來說是這樣的:

別高估自己、別忘了聽。

其實就這樣,好像沒有啥特別的。不過分篇慢慢的寫,對自己來說也是去把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細部的拆解,看看還有哪些自己沒想過的地方。以及,當成一張核對表,或者說是提醒清單,降低忘東忘西的可能性。

接下來應該就是寫一些如何紀錄與分析的部分,看看自己還記得什麼。


Copilot。幫我畫張圖:別高估自己、別忘了聽。

Copilot。幫我畫張圖:別高估自己、別忘了聽。


avatar-img
212會員
152內容數
走走看看,有什麼在地的小故事就記錄一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漫步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之前聊田野工作會帶的東西時,講到筆電 這裡稍微再解釋一下。
多點漫步,可以有更多的理解。對此,我覺得一個是融入田野的問題,... 因此這邊再次講一下。
前篇提到拜訪地方團體,時間拉長來看,對於雙方的關係來說,還是有點幫助的。
講了自己大概會帶的東西後,接著聊一下自己一些慣例。 (PS:我個人認為這次copilot畫的圖頗為傳神,雖然車子古老了點,但街景倒是很像)
列了列自己基本上會帶的東西,感覺還蠻雜的。理論上若要極簡化,我覺得帶幾張紙帶枝筆就可以出門了,頂多加個手機。
總之,身分、關係影響著資料的性質。
之前聊田野工作會帶的東西時,講到筆電 這裡稍微再解釋一下。
多點漫步,可以有更多的理解。對此,我覺得一個是融入田野的問題,... 因此這邊再次講一下。
前篇提到拜訪地方團體,時間拉長來看,對於雙方的關係來說,還是有點幫助的。
講了自己大概會帶的東西後,接著聊一下自己一些慣例。 (PS:我個人認為這次copilot畫的圖頗為傳神,雖然車子古老了點,但街景倒是很像)
列了列自己基本上會帶的東西,感覺還蠻雜的。理論上若要極簡化,我覺得帶幾張紙帶枝筆就可以出門了,頂多加個手機。
總之,身分、關係影響著資料的性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其實除了研究所需,觀察也是靈感的來源、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樂趣。
Thumbnail
若說質性研究是透過觀察各種現象獲得一些有系統的結論,那我們就從觀察開始聊起。
學生評論:這次科普文章,圖表很多,即使可能要花些時間看懂,但這是個很好的支持研究理論的工具,因為比起講出很多複雜的知識和理論,用圖表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更容易一次呈現所有的研究數據和結果,即使最後結果可能是假的,但是要是沒有後人來推翻的話,這樣確實讓人容易懂和相信呢!
學習是三個階段的循環: - 具體階段:情報收集,紀錄體驗 - 抽象階段:抽象化,模型化,發現模式 - 應用階段:實踐,檢證 西尾泰和這一套學習的三階段循環:具體,抽象,應用, 是一個很好的起始框架。 嘗試實踐它,然後持續修改, 你就能逐漸找到自己學習新事物的獨門心法。
我們都讀過不少書, 看過不少知識型影片, 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少科學訓練 我們腦袋裡面其實裝了很多「知識」、「觀念」 包括:如何做筆記、 如何摘要書本重點精華、 如何學好一門知識、 如何讀出文章作者的言外之意、 如何探索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如何分析當下情況的優劣、 如何做好計畫時
Thumbnail
這本書介紹了為什麼以及如何培養品味,從認識何謂普通到預測未來,從預測未來到提高行銷精準度。最後也評論了日本品牌失敗的原因。
「讀書基本的紀錄是:書籍情報+感想,接著進一步擴充。」 這一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倉下忠憲[1]的著書, 《ロギング仕事術: 課題に気づく、タスクが片づく、成果が上がる 》[2]的第133頁。 這樣一想,我讀書作紀錄的方式習慣一直在變化。 我是在高中開始時,大量開始看書的。
Thumbnail
記錄實戰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個典型問題:熱愛學習卻進步有限,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生活實驗 六五四 原來只要打開以後,開始翻閱, 然後閱讀的行為就會自然開始, 如果停下來、有想了一下就非常的值得。 有些書的作者只是花了很多時間、 斷斷續續講了幾番很長的話, 也沒有期待誰能一次聽完, 這種對話量大抵連編輯也會覺得吃力。 想通了以後,文字終於在我
Thumbnail
我們常把研究分成量化與質性兩種不同的方法(當然不止這兩種方法),其中量化分析主要在討論變數與變數的關係,而質性分析則在變數間在的互動過程與事件。因此通常在進行質性研究時,我們需要收集大量田野調查或訪談資料。做過訪談的人都知道,訪談後需要反覆的聆聽訪談錄音並將其轉化為訪談逐字稿,這是一個大工程,還好現
Thumbnail
其實除了研究所需,觀察也是靈感的來源、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樂趣。
Thumbnail
若說質性研究是透過觀察各種現象獲得一些有系統的結論,那我們就從觀察開始聊起。
學生評論:這次科普文章,圖表很多,即使可能要花些時間看懂,但這是個很好的支持研究理論的工具,因為比起講出很多複雜的知識和理論,用圖表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更容易一次呈現所有的研究數據和結果,即使最後結果可能是假的,但是要是沒有後人來推翻的話,這樣確實讓人容易懂和相信呢!
學習是三個階段的循環: - 具體階段:情報收集,紀錄體驗 - 抽象階段:抽象化,模型化,發現模式 - 應用階段:實踐,檢證 西尾泰和這一套學習的三階段循環:具體,抽象,應用, 是一個很好的起始框架。 嘗試實踐它,然後持續修改, 你就能逐漸找到自己學習新事物的獨門心法。
我們都讀過不少書, 看過不少知識型影片, 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少科學訓練 我們腦袋裡面其實裝了很多「知識」、「觀念」 包括:如何做筆記、 如何摘要書本重點精華、 如何學好一門知識、 如何讀出文章作者的言外之意、 如何探索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如何分析當下情況的優劣、 如何做好計畫時
Thumbnail
這本書介紹了為什麼以及如何培養品味,從認識何謂普通到預測未來,從預測未來到提高行銷精準度。最後也評論了日本品牌失敗的原因。
「讀書基本的紀錄是:書籍情報+感想,接著進一步擴充。」 這一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倉下忠憲[1]的著書, 《ロギング仕事術: 課題に気づく、タスクが片づく、成果が上がる 》[2]的第133頁。 這樣一想,我讀書作紀錄的方式習慣一直在變化。 我是在高中開始時,大量開始看書的。
Thumbnail
記錄實戰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個典型問題:熱愛學習卻進步有限,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生活實驗 六五四 原來只要打開以後,開始翻閱, 然後閱讀的行為就會自然開始, 如果停下來、有想了一下就非常的值得。 有些書的作者只是花了很多時間、 斷斷續續講了幾番很長的話, 也沒有期待誰能一次聽完, 這種對話量大抵連編輯也會覺得吃力。 想通了以後,文字終於在我
Thumbnail
我們常把研究分成量化與質性兩種不同的方法(當然不止這兩種方法),其中量化分析主要在討論變數與變數的關係,而質性分析則在變數間在的互動過程與事件。因此通常在進行質性研究時,我們需要收集大量田野調查或訪談資料。做過訪談的人都知道,訪談後需要反覆的聆聽訪談錄音並將其轉化為訪談逐字稿,這是一個大工程,還好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