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看了這禮拜社群上很多討論的「洗碗文」。因為在看文章之前,已經知道寫作者因此遭遇到很多批評,所以帶著某種「會看到令人討厭的藉口」的預期在讀。但讀起來,其實我並不覺得這名作者「只是在為自己懶得洗碗找藉口」,而是,他真的在「反思」為什麼自己那麼排斥洗碗的理由。我也相信,他經由反思得到的那個「不用洗碗會讓他感覺被愛」的連結對他而言真實存在。
然而,我認為他可以被同情地理解的部分,基本上就只到這裡了。因為,即便我們討論的是這個「已經有反思」、「已經有成長」的人,作為一名本該互相扶持的家庭成員,他依舊完全不合格,文字中依然透露了深入內在的自我中心與性別偏見。
*
姑且不論個人在描繪故事時不可能避免的自我美化和對自己有利的宣稱,即便我們相信他說的完全就是他所思考與感受到的。那顯而易見的問題是:他完全沒有考慮到自己以外的人的感受。
從最前面的描述開始,這名作者就試圖在讀者心中做一個有問題的定錨:「太太要求我洗碗是『理性』的,但沒有考慮到我『感性』的(原生家庭)生命經歷」。
他將自己放在一個「被家庭成員強迫去做自己不想做的家務」的位置,一面虛偽地說「分工很合理」,所以自己雖然委屈不願,但還是會「勉為其難」的配合。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他說太太有時候「就算了,餐後自己去善後」。彷彿那些善後工作本來就是她「自己的事」,她沒去做就算了,還對我發飆、逼我去做。
的確,這是一個家庭問題。但問題並不是「有人不顧另一個人的感受逼他洗碗」,而是「家中存在某人總是不做家事還覺得理所當然」。
如果我們更加同情寫作者,去同意說這是他「轉變之前」的想法,本來就會有所偏頗,所以他才需要去上課。然而,在上完課之後,這件事情依然沒有轉變。
我們從他對他與太太在課程作業上的互動可以看到,對方說出的期待就僅僅是「每次煮完飯後,由對方負責洗碗」。她並沒有做出任何過分的要求、沒有要求你做更多的家事,就僅僅是要尋求一個最基本的分工。而之所以會有這項基本要求,原因無他:無數的家事全都是她一個人做的,而你連一件都不想分擔。
*
之所以這篇文字的作者對於家務分工的理解和感受會如此偏頗,根據他自己的反省,原因是「在他的原生家庭裡,他是不用進廚房做事的」,在結婚之前,他做過的家事頂多就只有掃掃客廳和庭院(甚至沒有刷浴室、晾衣服)。
所以他下意識地把不用洗碗視為得到母愛,需要長大非常大、被告知原來家庭成員需要做家事、並且上了課、做作業時哭出來,才終於理解「原來自己的太太不是自己的媽媽」。
雖然看起來會有點像諷刺,但如果只讀到這裡,我會認為他勉強算是勝過了許多至今仍然將伴侶當成媽媽的男性。至少這一刻他知道了,會開始明白家事本來就是自己的份內事了吧?
但事實證明,我們還是錯估了這些被寵壞的男性自我中心的程度。在他終於透過梳理原生家庭,正視自己的問題之後,他依然不覺得至少有一半的家務本來就是他自己的工作。「洗碗」對他的意義轉變為「我對太太的體諒和愛」以及「讓自己擁有更舒適環境的一份意願與貢獻」。
從這裡開始我就無法繼續覺得讀者需要對作者的「自省」抱持鼓勵的態度了。因為到頭來,他還是覺得洗碗本來就是對方的工作。如果我去洗,是因為「我體諒她很辛苦」、是因為「有人洗碗我會過得更舒適」。
他完全沒有反過來想到,當自己因為種種個人的原因不去洗碗時,都是對方在洗。對方一直在「讓你變得更舒適」,而你卻至今沒有想到同為家庭成員的自己,也該相應地「讓對方變得更舒適」。
你所做到的,不過是比「基本」更低的標準,卻已然沾沾自喜,相信自己成長為一個會體諒對方的人。但事實是,根本沒有。在過去,你一直享受著你所謂的「不用洗碗是被愛」,但當你意識到這是自己需要面對的問題時,卻從來沒有想過「會不會,對方也需要被愛?」。甚至,在後續的回應中,作者還提到他後來其實還是愛洗不洗,但「彼此都更有彈性,也更多體諒」。那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因為說到底,每一次都是你沒做自己份內的事,而對方在體諒你。
*
作者在最後還是用一小段話來描繪他太太的狀況,在他的理解裡面,太太之所以「堅持要他洗碗」,同樣是因為想要重現原生家庭的溫暖氣氛。在這樣的描繪下,就好像雙方可以各退一步,因為兩人都重新認識到,原來自己的期望都只是複製原生家庭,不該強迫對方接受。
但這是完全的胡說八道。我們必須再一次強調的是,作者的另一半並未「強迫他洗碗」。認為「雙方應該分工是好的相處方式」跟認為「所有事都要對方做,不然就是要我放棄媽媽的愛」絕對不是可以用來放在同一個天秤上的兩者。
對方甚至也不是要你非洗碗不可,而是「煮飯以外的另一個人去洗碗」,如果洗碗讓你感覺那麼痛苦,你可以去煮飯呀!或者對你來說「廚房」真的有特殊的意義,你可以主動說你負責洗衣、晾衣、或其他家務。
而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的是,這個作者並不會主動去承接其他的家事。頂多就是,從對方對自己提出來應該去做的事裡面,挑出那些自己勉為其難願意做的事去做,並以此對其他人說自己也有分擔。
他明知道自己應該洗碗,但不情願;他明明不想做,卻又不去想方設法解決。但家事並不會自己解決,一段時間之後碗變乾淨、衣服變乾淨,那不是因為家中有什麼魔法或家事小精靈,而是另外一個人去做了,而你卻假裝自己沒有看見。
重視自己的感受,去釐清自己為什麼那麼抗拒一件「合理的要求」當然是件正面的事。但除此之外,作為家庭成員與親密關係的參與者,每當你想到自己時,也應該相應地想到家庭或關係中的其他人。
你會有感受,她們也會有感受。媽媽讓你小時候不用作家事,是媽媽對你的愛,也是社會對女性不公平對待的具體展現。你得到的體諒跟優待已經太多了,真的有所反省與成長的話,要做的是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好,甚至有餘力時多做一點。如果做不到的話,至少至少,真的不要得了便宜還賣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