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答案是死刑無法救民調。
法務部長鄭銘謙上任後首次簽署死刑執行令,死囚黃麟凱於 2025 年 1 月 16 日晚間遭槍決伏法,成為總統賴清德任內首名被處決的死刑犯。
黃麟凱於 2013 年因不滿前女友追討債務,潛入對方家中,先以勒殺方式殺害其母親,隨後強暴並殺害前女友。最高法院於 2017 年判處死刑定讞,今日正式執行。
這次槍決距離台灣上一次死刑執行已將近五年。上一名伏法的死囚為翁仁賢,他因縱火燒死六名親友,於民國 2020 年 4 月 1 日執行槍決。
過往死刑相關民調,雖然命題稍有不同,一般民眾大致上都是一面倒支持死刑執行,死刑犯伏法後,民眾大多認為是遲來的正義。然而,有部分民間團體認為這是為政治利益殺人,反對死刑執行。甚至也有部分人認為這是總統要拯救民調。不過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討論死刑存廢議題,而是提供死刑是否能救民調的觀點。
現任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瑜,同時也是 2016 年小燈泡事件的受害者家屬,於死刑犯被處決後發表了以下言論:
看到王婉瑜提出了死刑是否可以拉抬執政者的聲望的疑問,下方留言許多人不苟同。我突然想起前幾年正好有一篇台灣的政治科學研究,正好就在探究「死刑到底能不能拯救民調」,這個因果推論雖然看起來好像是正確且合理的,但其實通常一般民眾與媒體在連結「死刑執行」及「總統、時任政府民調支持度上升」這兩者時,並沒有實質證據,更多的是一種「感覺」而已。
這個研究的標題是 Sacrifice for the mandate of heaven?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of death penalty execution in Taiwan (為天命而犧牲?台灣死刑執行的回歸不連續分析),是由四位旅美台籍學人(王宏恩,曲元寧,陳方隅,葉明叡),於 2021 年二月刊載在 SSCI 期刊 Social Science Journal 的分析文章。
首先光是要證明執行死刑後,政府民調會上升,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你想想每天有那麼多事情發生,民調每一刻都會因為各式各樣的事情變化,每個人關心的事情也不同,我們很難證明某一件事發生就是讓民調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死刑是民調上升的原因,這個論點本身就很難被證明。
2012 年 12 月 22 日,馬英九突然執行 6 名死刑犯,當時的社會環境有以下特性:
說了這麼多,結論到底是什麼?研究結論是死刑執行與總統滿意度沒有關係,死刑執行後既沒有顯著上升,也沒有顯著下降,而且即使把日期往後拉長觀察,也沒有明顯變化。
當然研究結果有很多種詮釋方式,像是根據同一份民調的總統滿意度長期追蹤顯示,當時的馬政府滿意度非常低,只有大約兩成左右,但是現在的賴政府則是些微超過五成,兩個時空背景是否能類比,無法確認。
也或許死刑議題已經是長年討論到爛的議題,即使高度關注也無法改變民調結果,畢竟政治與社會氛圍無時無刻都在變化,民心也會因為各式各樣的事情變化,這就是社會科學相對難以控制變因的特性,有太多可能動態發生的事情與難以像實驗室一般操控的人的因素,只能盡量用適切的研究方法去設計研究,不過這篇研究也確實在天時地利下,提供了這個議題一個很好的觀點及討論空間。
賴政府是不是有意想要藉此拯救民調,我不是賴政府內部人員我不知道,但從這篇科學證據看來,即使執行死刑,也不會讓民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