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全球化之下,國與國之間的轉型正義之路:《興亡的世界史》讀後雜感(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猶太人為什麼會成為納粹德國的完美霸凌對象?

在二戰期間,德國的納粹黨對猶太人趕盡殺絕的殘酷手段,震驚了全世界。對於納粹就算瀕臨敗戰也不放棄殘殺猶太人的執著,這種純然的惡意,到今天還是令人不寒而慄。

從世界史的足跡來分析其源由,大約可以從十字軍東征後的伊比利半島收復失地運動,基督教國家與伊斯蘭國家實力的消長講起:失去伊斯蘭保護的猶太人,在伊比利半島面臨了改信基督教的命運,而在改信之後因為還是維持不吃豬肉的習俗,在不斷的被懷疑信仰的忠誠度、甚至被宗教裁判所判決有罪的不利情勢下,基督教國家對猶太人的仇視越來越強烈;再加上大航海時代之後,各國逐漸形成民族國家,對於當時沒有自己國家的猶太人來說,又是一個更嚴苛的打擊。

新舊帝國的對決與糾纏:《興亡的世界史—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從安地斯社會的轉變,看兩個帝國的共生與訣別》讀後感

猶太人會被納粹德國特別針對的原因,來自於當時德國挑戰英美諸國的策略。要德國國民去仇視同樣信仰新教的英美國民,有相當的難度;但是要德國國民去仇視信仰異教、掌握英美經濟命脈、本來就備受歧視的猶太人,就理直氣壯多了。攻打同盟國,就等於在征討猶太人,如此完美的假想敵,讓猶太人成了納粹德國無情的政治宣傳下,毫無抵抗能力的犧牲者。

在二戰終戰八十年的今天,不同的宗教信仰仍然是引發戰爭的最佳導火線,戰後在以色列建國的猶太人,與六百年前在伊比利半島保護他們的伊斯蘭教徒,持續著停不下來的流血衝突。受益於國際同情得以建國的以色列,如果想在中東建立和平與秩序,以目前絕對強大的武力,建立讓不同宗教、不同種族的人得以安居樂業的國際秩序,應該才是以色列的猶太教徒應該追求的正義,不該讓巴勒斯坦人陷入二戰前的猶太人無家可歸的悲慘處境。

鴉片戰爭所立下的「帝國主義典範」,讓現代中國陷入窮兵黷武的困境中

清帝國與大英帝國的兩次鴉片戰爭,以現代的觀點來分析,就是不折不扣的貿易戰:因為大量購買中國茶葉所造成的巨大貿易逆差,讓英國不得不向中國強力推銷以壓榨殖民地印度所生產的低成本鴉片來平衡財政。這種讓現代中南美毒梟望塵莫及的國家級毒品出口,成為帝國主義時代最令人驚嘆的暗黑歷史。

從清帝國到現代中國的大轉彎:《興亡的世界史: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亞帝國的遺產》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被摧毀的圓明園,直到今天還以斷井頹垣的慘狀,讓現代中國人咬牙切齒的憑弔,一代傳過一代的復仇火焰,煉成了現代的戰狼中國,在十九世紀的英國人眼中野蠻無文明的中國人,在二十一世紀以超乎想像的升級版野蠻無文明來回應英國人的歧視;以經濟發展後所得到的資源,張牙舞爪的擾亂現有的國際情勢,在二十一世紀效法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不顧一切手段要擴張自己的利益。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879 字、12 則留言,僅發佈於J Premium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回想我這個半百老翁從小到大,只要聽到非洲,就會跟「人道援助」扯上關係,像是由台灣世界展望會舉辦的「飢餓三十」活動,到今年都還在舉行,非洲的難民照片也一直是這個協會拿來募款的有力文宣。這樣的刻版印象,讓台灣家長每次看到小朋友浪費食物的時候,就會以「非洲小朋友沒有東西吃」來警告…
身為世界超級大國的美國,從二戰後一直保持強勢的姿態,主導全球的文化、娛樂、體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展。這樣席捲全球、帶著滿滿自信與無畏的美式風格,充滿了工業風與科技感,會讓人難以相信:在美國建國之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以身為農業國家為傲
如此以擁抱多元為基礎的世界史觀,開創了全新的視野;也讓由差異創造出來的世界史,能以多元的面貌持續發展下去,這也是《興亡的世界史》最令人感動的旨意。與其去聽一些無料歷史網紅胡謅一些不三不四的內容,不妨來讀《興亡的世界史》,讓日本世界史的諸位學者,為大家重新上一堂現代的世界歷史課。
要對抗這些將台灣導向戰爭的危險力量,最需要的就是理解歷史的能力:讀了大韓民國的朴正熙與朴槿惠父女的歷史之後,就應該把同樣的標準,套用在中華民國台灣的兩蔣父子身上;一直把兩蔣父子置於神明般的地位,只會讓停屍在慈湖尚未入土為安的兩蔣父子繼續作祟,成為中華民國台灣人民永遠的噩夢,不可不慎。
隨著中國於新疆與西藏「再教育營」的陸續開設,看來中國已決心將這兩個以前的少數民族保護區納入一般行政區來嚴格控管,隨著從新疆、西藏逃出來的人們的血淚控訴,國際輿論也大力譴責這樣宛如文化滅絕的殘忍行徑,但是中國這次鐵了心的實施「再教育」,就是要讓這些外貌與漢族截然不同的中亞民族,被漢族的語言文字所同化
啟蒙時代的英國歷史學家吉朋,以《羅馬帝國衰亡史》聞名於世,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全書超過160萬字的驚人篇幅,怎麼看都只會是學術圈的冷門著作,卻在當時的英國社會造成轟動。據當年吉朋的描述,他的著作不只出現在家庭的餐桌上,連仕女的梳妝台上也會擺《羅馬帝國衰亡史》,當時的英國社會,不分男女老幼,全都沉浸在…
回想我這個半百老翁從小到大,只要聽到非洲,就會跟「人道援助」扯上關係,像是由台灣世界展望會舉辦的「飢餓三十」活動,到今年都還在舉行,非洲的難民照片也一直是這個協會拿來募款的有力文宣。這樣的刻版印象,讓台灣家長每次看到小朋友浪費食物的時候,就會以「非洲小朋友沒有東西吃」來警告…
身為世界超級大國的美國,從二戰後一直保持強勢的姿態,主導全球的文化、娛樂、體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展。這樣席捲全球、帶著滿滿自信與無畏的美式風格,充滿了工業風與科技感,會讓人難以相信:在美國建國之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以身為農業國家為傲
如此以擁抱多元為基礎的世界史觀,開創了全新的視野;也讓由差異創造出來的世界史,能以多元的面貌持續發展下去,這也是《興亡的世界史》最令人感動的旨意。與其去聽一些無料歷史網紅胡謅一些不三不四的內容,不妨來讀《興亡的世界史》,讓日本世界史的諸位學者,為大家重新上一堂現代的世界歷史課。
要對抗這些將台灣導向戰爭的危險力量,最需要的就是理解歷史的能力:讀了大韓民國的朴正熙與朴槿惠父女的歷史之後,就應該把同樣的標準,套用在中華民國台灣的兩蔣父子身上;一直把兩蔣父子置於神明般的地位,只會讓停屍在慈湖尚未入土為安的兩蔣父子繼續作祟,成為中華民國台灣人民永遠的噩夢,不可不慎。
隨著中國於新疆與西藏「再教育營」的陸續開設,看來中國已決心將這兩個以前的少數民族保護區納入一般行政區來嚴格控管,隨著從新疆、西藏逃出來的人們的血淚控訴,國際輿論也大力譴責這樣宛如文化滅絕的殘忍行徑,但是中國這次鐵了心的實施「再教育」,就是要讓這些外貌與漢族截然不同的中亞民族,被漢族的語言文字所同化
啟蒙時代的英國歷史學家吉朋,以《羅馬帝國衰亡史》聞名於世,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全書超過160萬字的驚人篇幅,怎麼看都只會是學術圈的冷門著作,卻在當時的英國社會造成轟動。據當年吉朋的描述,他的著作不只出現在家庭的餐桌上,連仕女的梳妝台上也會擺《羅馬帝國衰亡史》,當時的英國社會,不分男女老幼,全都沉浸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第一段是介紹三位學者在《外交事務》上合寫的文章《全球化安魂曲:為何全世界會懷念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奇蹟》,三位作者認為全球化毫無疑問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但現在卻基於種種原因,出現明顯的逆轉,那麼這對過去從這一波全球化高潮中獲益甚多的國家絕對影響是負面的。第二大段是同樣在《外交事務》上刊出的相反論點
Thumbnail
政治就是資源分配的權力,所以政治的邏輯,終究是資源分配的邏輯。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舊世界和新世界的軸心國,涵蓋歷史以及目前國際關係的相關訊息,特別強調了中國、俄羅斯、北韓之間的關係和影響。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到中間的時候,正巧碰上台灣的國會改革大事,讀著讀著特別有感,不禁心想,如果各黨派的人在發言前都可以保有「對話」的基本觀念,那國家一定會走向更好的未來。 啊,雖然我覺得生活即政治,但心得還是先不提台灣目前的問題。回到重點.....
中俄通通,相視背背。聯手合合,平衡點點? 中俄攜攜,合作層層。共進連連,繁榮步步? 世界想想,價值觀觀。造福界界,如何行行? 世界融融,利益交交。和平共共,未來贏贏? 這裡有四句詞,四個問號。中俄背對背看世界,真的能帶來世界共生與繁榮和平嗎?毀滅世界的可能性在於失去人性。殺死了全世界的人
政府的目的是控制人民 全球強大力量網絡   少數人控制多數人 錯誤的人毀掉了一切 政治充滿欺詐而沒有誠信 當危機變成了生意
Thumbnail
2002/11/02 不經由歷史的追溯梳理,「中國」時而被感嘆為一盤散沙,時而被畏懼為霸權黃禍。其行止雖竭力仿效西方列強,卻又偶有疏離挑戰,往往令人難以理解。遂至各取所好,強加於人,真正變成偏執的霸權性話語。但是假若論者能理解概念意涵的流變,則在眾聲喧嘩的概念專斷下,或能保有幾許寬闊的澄明。
Thumbnail
本文第一段是介紹三位學者在《外交事務》上合寫的文章《全球化安魂曲:為何全世界會懷念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奇蹟》,三位作者認為全球化毫無疑問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但現在卻基於種種原因,出現明顯的逆轉,那麼這對過去從這一波全球化高潮中獲益甚多的國家絕對影響是負面的。第二大段是同樣在《外交事務》上刊出的相反論點
Thumbnail
政治就是資源分配的權力,所以政治的邏輯,終究是資源分配的邏輯。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舊世界和新世界的軸心國,涵蓋歷史以及目前國際關係的相關訊息,特別強調了中國、俄羅斯、北韓之間的關係和影響。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到中間的時候,正巧碰上台灣的國會改革大事,讀著讀著特別有感,不禁心想,如果各黨派的人在發言前都可以保有「對話」的基本觀念,那國家一定會走向更好的未來。 啊,雖然我覺得生活即政治,但心得還是先不提台灣目前的問題。回到重點.....
中俄通通,相視背背。聯手合合,平衡點點? 中俄攜攜,合作層層。共進連連,繁榮步步? 世界想想,價值觀觀。造福界界,如何行行? 世界融融,利益交交。和平共共,未來贏贏? 這裡有四句詞,四個問號。中俄背對背看世界,真的能帶來世界共生與繁榮和平嗎?毀滅世界的可能性在於失去人性。殺死了全世界的人
政府的目的是控制人民 全球強大力量網絡   少數人控制多數人 錯誤的人毀掉了一切 政治充滿欺詐而沒有誠信 當危機變成了生意
Thumbnail
2002/11/02 不經由歷史的追溯梳理,「中國」時而被感嘆為一盤散沙,時而被畏懼為霸權黃禍。其行止雖竭力仿效西方列強,卻又偶有疏離挑戰,往往令人難以理解。遂至各取所好,強加於人,真正變成偏執的霸權性話語。但是假若論者能理解概念意涵的流變,則在眾聲喧嘩的概念專斷下,或能保有幾許寬闊的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