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期間,德國的納粹黨對猶太人趕盡殺絕的殘酷手段,震驚了全世界。對於納粹就算瀕臨敗戰也不放棄殘殺猶太人的執著,這種純然的惡意,到今天還是令人不寒而慄。
從世界史的足跡來分析其源由,大約可以從十字軍東征後的伊比利半島收復失地運動,基督教國家與伊斯蘭國家實力的消長講起:失去伊斯蘭保護的猶太人,在伊比利半島面臨了改信基督教的命運,而在改信之後因為還是維持不吃豬肉的習俗,在不斷的被懷疑信仰的忠誠度、甚至被宗教裁判所判決有罪的不利情勢下,基督教國家對猶太人的仇視越來越強烈;再加上大航海時代之後,各國逐漸形成民族國家,對於當時沒有自己國家的猶太人來說,又是一個更嚴苛的打擊。
新舊帝國的對決與糾纏:《興亡的世界史—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從安地斯社會的轉變,看兩個帝國的共生與訣別》讀後感
猶太人會被納粹德國特別針對的原因,來自於當時德國挑戰英美諸國的策略。要德國國民去仇視同樣信仰新教的英美國民,有相當的難度;但是要德國國民去仇視信仰異教、掌握英美經濟命脈、本來就備受歧視的猶太人,就理直氣壯多了。攻打同盟國,就等於在征討猶太人,如此完美的假想敵,讓猶太人成了納粹德國無情的政治宣傳下,毫無抵抗能力的犧牲者。
在二戰終戰八十年的今天,不同的宗教信仰仍然是引發戰爭的最佳導火線,戰後在以色列建國的猶太人,與六百年前在伊比利半島保護他們的伊斯蘭教徒,持續著停不下來的流血衝突。受益於國際同情得以建國的以色列,如果想在中東建立和平與秩序,以目前絕對強大的武力,建立讓不同宗教、不同種族的人得以安居樂業的國際秩序,應該才是以色列的猶太教徒應該追求的正義,不該讓巴勒斯坦人陷入二戰前的猶太人無家可歸的悲慘處境。
清帝國與大英帝國的兩次鴉片戰爭,以現代的觀點來分析,就是不折不扣的貿易戰:因為大量購買中國茶葉所造成的巨大貿易逆差,讓英國不得不向中國強力推銷以壓榨殖民地印度所生產的低成本鴉片來平衡財政。這種讓現代中南美毒梟望塵莫及的國家級毒品出口,成為帝國主義時代最令人驚嘆的暗黑歷史。
從清帝國到現代中國的大轉彎:《興亡的世界史: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亞帝國的遺產》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被摧毀的圓明園,直到今天還以斷井頹垣的慘狀,讓現代中國人咬牙切齒的憑弔,一代傳過一代的復仇火焰,煉成了現代的戰狼中國,在十九世紀的英國人眼中野蠻無文明的中國人,在二十一世紀以超乎想像的升級版野蠻無文明來回應英國人的歧視;以經濟發展後所得到的資源,張牙舞爪的擾亂現有的國際情勢,在二十一世紀效法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不顧一切手段要擴張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