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一個人很「社會化」,多少都包含著在對人處事上懂得進退,一個被社會價值觀所期待的人。
但作為成人被社會化的時間越久,越能明白那些想大聲嚷嚷的雞毛蒜皮、那些說出來會被旁人側目的小怪癖,可不是所謂成熟大人該有的行為。這些突兀就如同卡在鞋底的石子,多麼希望走到一個無人角落,盡情地把鞋子脫下來,聽到石子終於被搖晃出來掉落到地面的喀拉聲,心情就是莫名暢快。
《各種悲傷》就像是看透這些你講不出來的不舒服,然後跟你說我也一樣。
此書原先是作者瑪麗安娜.萊基以專欄的形式,刊登在德國《今日心理學》雜誌上的一系列短文選集,每一篇幅都超級短,是在捷運站跟站之間可以讀完的程度。(因此這也成為我這週的通勤讀物,直接安撫我那因通勤人潮而阿雜的心。)
人很常因為內心某種難以言喻的不舒服狀態,直接以「狀態不好」來統稱。別人問你怎樣個不好?想要解釋,但又覺得好像在四處抱怨,何必潑髒水給別人呢?算了算了......
書裡的悲傷沒有極其悲痛的生離死別、不是戰亂、沒有童年陰影。
這裡的悲傷與恐懼指的是:飛行恐懼、無法冥想、被莫名的路人指責你插隊、失眠、怕老、永遠誤點的列車、內心的聲音只想叫大家閉嘴、某人對你發表很蠢的意見但你只能說謝謝我知道了、約不到想要的理髮師、約不到習慣的骨科醫師、樓上鄰居太吵、樓下鄰居嫌你太吵......
看起來真的是雞毛蒜皮對吧?不舒服又困擾,但又死不了。可誰不曾因為這些很小的事情,就被影響過整天心情呢?此時更討厭那些刻意要教你正面思考的文字。
《各種悲傷》不刻意強調一切終將雨過天青,而是用溫柔的文字接住這些角色(也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困境,承認這一些並不是非得要導正的病,而是它們就是「存在」了,一時解決不了,那就放著吧。有些用幽默有趣的方式應對,隔著一些距離來看這些悲傷,讓人有著共鳴外,也撫平我那因焦慮造成整個情緒牙起來的尖刺。
「維澤小姐的決定是對的,不是因為它不可預見的結果,而是因為在精疲力竭的反覆掙扎之後,這個決定讓她終於可以向前走了。」
我很喜歡故事中時不時穿插一些熟悉的角色們,聽著他們叨叨絮絮地講著那些近看是人生悲劇,過幾年再看可能覺得,這真沒什麼大不了的生活。
或是如〈人生只有三件事是確定的〉這個可愛短篇。當作者帶著兒子一一拜訪鄰居,調查他們最喜歡的諺語時,其中一位拿著他做光陰似箭的比喻,但兒子本人卻不買單,那裡「似箭」了?等待可以踢足球的時間很慢、要寫數學作業的時間更是慢。唯獨作者與鄰居看著兒子的頭頂,明白光陰似箭的真諦:那是存在於回望的過程。
再重看這些悲傷或曾經困擾我們的恐懼,就如同居高臨下看著這位小朋友頭頂的感觸很像,隔著一段距離,我也終於能好好與一些未解的難題和平相處。
短篇故事我向來較少說大推,但我願意將今年第一本五🌟,送給《各種悲傷》。雖然我還沒有找到跟被拉成長方形、與首頁變得有夠醜的 IG 和平共處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