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日常困擾與難解的尖刺,都被這本書給撫平了|讀《各種悲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我們說一個人很「社會化」,多少都包含著在對人處事上懂得進退,一個被社會價值觀所期待的人。

但作為成人被社會化的時間越久,越能明白那些想大聲嚷嚷的雞毛蒜皮、那些說出來會被旁人側目的小怪癖,可不是所謂成熟大人該有的行為。這些突兀就如同卡在鞋底的石子,多麼希望走到一個無人角落,盡情地把鞋子脫下來,聽到石子終於被搖晃出來掉落到地面的喀拉聲,心情就是莫名暢快。

raw-image


《各種悲傷》就像是看透這些你講不出來的不舒服,然後跟你說我也一樣。

此書原先是作者瑪麗安娜.萊基以專欄的形式,刊登在德國《今日心理學》雜誌上的一系列短文選集,每一篇幅都超級短,是在捷運站跟站之間可以讀完的程度。(因此這也成為我這週的通勤讀物,直接安撫我那因通勤人潮而阿雜的心。)



所謂的悲傷是......?

人很常因為內心某種難以言喻的不舒服狀態,直接以「狀態不好」來統稱。別人問你怎樣個不好?想要解釋,但又覺得好像在四處抱怨,何必潑髒水給別人呢?算了算了......

書裡的悲傷沒有極其悲痛的生離死別、不是戰亂、沒有童年陰影。

這裡的悲傷與恐懼指的是:飛行恐懼、無法冥想、被莫名的路人指責你插隊、失眠、怕老、永遠誤點的列車、內心的聲音只想叫大家閉嘴、某人對你發表很蠢的意見但你只能說謝謝我知道了、約不到想要的理髮師、約不到習慣的骨科醫師、樓上鄰居太吵、樓下鄰居嫌你太吵......


看起來真的是雞毛蒜皮對吧?不舒服又困擾,但又死不了。可誰不曾因為這些很小的事情,就被影響過整天心情呢?此時更討厭那些刻意要教你正面思考的文字。

《各種悲傷》不刻意強調一切終將雨過天青,而是用溫柔的文字接住這些角色(也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困境,承認這一些並不是非得要導正的病,而是它們就是「存在」了,一時解決不了,那就放著吧。有些用幽默有趣的方式應對,隔著一些距離來看這些悲傷,讓人有著共鳴外,也撫平我那因焦慮造成整個情緒牙起來的尖刺。


raw-image



「一個決定的好壞不在於它的結果。」

「維澤小姐的決定是對的,不是因為它不可預見的結果,而是因為在精疲力竭的反覆掙扎之後,這個決定讓她終於可以向前走了。」

我很喜歡故事中時不時穿插一些熟悉的角色們,聽著他們叨叨絮絮地講著那些近看是人生悲劇,過幾年再看可能覺得,這真沒什麼大不了的生活。

或是如〈人生只有三件事是確定的〉這個可愛短篇。當作者帶著兒子一一拜訪鄰居,調查他們最喜歡的諺語時,其中一位拿著他做光陰似箭的比喻,但兒子本人卻不買單,那裡「似箭」了?等待可以踢足球的時間很慢、要寫數學作業的時間更是慢。唯獨作者與鄰居看著兒子的頭頂,明白光陰似箭的真諦:那是存在於回望的過程。


再重看這些悲傷或曾經困擾我們的恐懼,就如同居高臨下看著這位小朋友頭頂的感觸很像,隔著一段距離,我也終於能好好與一些未解的難題和平相處。


raw-image


短篇故事我向來較少說大推,但我願意將今年第一本五🌟,送給《各種悲傷》。雖然我還沒有找到跟被拉成長方形、與首頁變得有夠醜的 IG 和平共處就是。🙂‍↔️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回顧最好的用意,就是讓我記得當下的感受與學習,這些也終將帶著我走到很遠的地方,書頁闔上,人生故事仍持續。不會忘記這些曾參與我生命一部分的美好感受,而好書永遠不遲到。
書名《保持真誠》(Stay True)原先是他與阿健的一句玩笑,後來變成阿健每次寄給徐華的信末祝福語。以此為基,徐華也不斷反思自我,所謂的真誠,不是固定真理,是一直在改變之中,忠於自己的想法,忠於生活的過程。
孩童的霸凌問題或許是這本書的主軸,然而能讓成人如我如此溼了眼眶,在於那人生中大大小小,我們總覺得會跨不過的黑暗時刻,在某些你不自覺時,就那麼撐到現在而有所共鳴。
這四本是來自「赤色百科-烏托邦系列五部曲」,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耗時多年訪談,橫跨二戰、車諾比核災至蘇聯解體的歷史見證。這段長達七十年的真實聲音們,不僅讓我們看見一場理想中的社會主義如何殞落,更看見在地圖邊界不斷轉移、有些地方被硬生換上新的國名後,那些「人」在哪裡。
這部作品寫就的 50 年間,世界發生多少變動?科技早已迎來奇異點、人類的生活有了更多餘裕,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書與故事,來為我們闡述未來可能的想像嗎?而這樣的題材為何始終存在且永不過時?
從《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到《城與不確定的牆》,村上春樹不斷塑造出追尋自我的角色。相隔四十多年,這或許也是很貼近村上內心的作品,「我」到底該屬於哪一個世界?該捨棄的重要東西,有改變了嗎?
回顧最好的用意,就是讓我記得當下的感受與學習,這些也終將帶著我走到很遠的地方,書頁闔上,人生故事仍持續。不會忘記這些曾參與我生命一部分的美好感受,而好書永遠不遲到。
書名《保持真誠》(Stay True)原先是他與阿健的一句玩笑,後來變成阿健每次寄給徐華的信末祝福語。以此為基,徐華也不斷反思自我,所謂的真誠,不是固定真理,是一直在改變之中,忠於自己的想法,忠於生活的過程。
孩童的霸凌問題或許是這本書的主軸,然而能讓成人如我如此溼了眼眶,在於那人生中大大小小,我們總覺得會跨不過的黑暗時刻,在某些你不自覺時,就那麼撐到現在而有所共鳴。
這四本是來自「赤色百科-烏托邦系列五部曲」,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耗時多年訪談,橫跨二戰、車諾比核災至蘇聯解體的歷史見證。這段長達七十年的真實聲音們,不僅讓我們看見一場理想中的社會主義如何殞落,更看見在地圖邊界不斷轉移、有些地方被硬生換上新的國名後,那些「人」在哪裡。
這部作品寫就的 50 年間,世界發生多少變動?科技早已迎來奇異點、人類的生活有了更多餘裕,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書與故事,來為我們闡述未來可能的想像嗎?而這樣的題材為何始終存在且永不過時?
從《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到《城與不確定的牆》,村上春樹不斷塑造出追尋自我的角色。相隔四十多年,這或許也是很貼近村上內心的作品,「我」到底該屬於哪一個世界?該捨棄的重要東西,有改變了嗎?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心簡單,慾寡少,就沒有那麼多的痛苦。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血肉之身,沒有誰是不會痛的。在面對失重時,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狀態,找到出口,而不是讓負面情緒影響我們和身邊的人。這樣的經歷造就了成熟穩重的表象,這才是真正的成熟。
Thumbnail
最近發生很多的事件,讓我們了解到,許多創傷的問題,也吵的沸沸揚揚! 到底要花多少時間、金錢,我們才走的出來所謂的經歷,那對每個人來說,程度大小,是無法用說的,可以過了就算,像有些人很敏感,他就會像是陷在一個深淵裡,叫天天不應 叫地地不靈,讓人一直深在苦處裡,看別人只覺得又沒什麼,但對很多創傷的人來
生活中,痛苦真實的存在著,而被他人愛著、支持著,也同時存在著
Thumbnail
因為逛書店開啟的線上讀書會,本來想在假期進行,殊不知一個放假太開心加上平常太忙疏於提醒,就眼睜睜的延2週來準備讀書會的討論這樣,或許這本書討論的許多切入點,也能用來理解這個單一事件,將社會學作為理解的視角。 高度工業化、全球化的時代,即便這本書是左岸的作者,仍舊點出了許多跨過國界的問題,有些現象比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前言 時不時的就有某些人,某些事讓我們覺得難以容忍,無法接受,悲傷、痛苦、憤怒、焦慮、煩惱、羞愧…等負面情緒油然而生,這些情緒是如此的真,如此的痛,讓人不由自主的質疑人生,懷疑境遇。事實上,這些情緒—不管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是人想像出來的,是人對所遭遇的人或所面對的事加工添料的結果。你在人、事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心簡單,慾寡少,就沒有那麼多的痛苦。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血肉之身,沒有誰是不會痛的。在面對失重時,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狀態,找到出口,而不是讓負面情緒影響我們和身邊的人。這樣的經歷造就了成熟穩重的表象,這才是真正的成熟。
Thumbnail
最近發生很多的事件,讓我們了解到,許多創傷的問題,也吵的沸沸揚揚! 到底要花多少時間、金錢,我們才走的出來所謂的經歷,那對每個人來說,程度大小,是無法用說的,可以過了就算,像有些人很敏感,他就會像是陷在一個深淵裡,叫天天不應 叫地地不靈,讓人一直深在苦處裡,看別人只覺得又沒什麼,但對很多創傷的人來
生活中,痛苦真實的存在著,而被他人愛著、支持著,也同時存在著
Thumbnail
因為逛書店開啟的線上讀書會,本來想在假期進行,殊不知一個放假太開心加上平常太忙疏於提醒,就眼睜睜的延2週來準備讀書會的討論這樣,或許這本書討論的許多切入點,也能用來理解這個單一事件,將社會學作為理解的視角。 高度工業化、全球化的時代,即便這本書是左岸的作者,仍舊點出了許多跨過國界的問題,有些現象比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前言 時不時的就有某些人,某些事讓我們覺得難以容忍,無法接受,悲傷、痛苦、憤怒、焦慮、煩惱、羞愧…等負面情緒油然而生,這些情緒是如此的真,如此的痛,讓人不由自主的質疑人生,懷疑境遇。事實上,這些情緒—不管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是人想像出來的,是人對所遭遇的人或所面對的事加工添料的結果。你在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