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痛來得剛剛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在多年的助人工作中,我常聽到這樣的話:「我很痛苦」。每當這時,我總會仔細觀察說話者的表情,因為這簡單的一句話背後,往往不只是一時的「痛」,更多的是長期積累的「痛苦」。

這種區別,就像是生活中的陰晴圓缺——有些煩惱如同轉瞬即逝的陣雨,有些卻像是連日不散的霧霾。今天,讓我們通過好萊塢電影《火柴人》和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當尼采哭泣》,來理解這兩種人生常見的感受。

 

關於「痛」與「痛苦」:存在的兩種重量

生活中,我們都經歷過不同形式的「痛」與「痛苦」。當我們不小心撞到桌角,那種尖銳的疼痛會讓我們立即皺眉;而當我們深夜翻看舊相簿,看到已故親人的照片,那種揮之不去的悲傷,卻會讓我們徹夜難眠。這就是「痛」與「痛苦」的明顯差別。

從存在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 「痛」是當下的、具體的感受,像是一次意外的擦傷,雖然清晰但很快就會痊癒
  • 「痛苦」則是更深層的存在體驗,如同長期的慢性病,影響著我們的整體生活品質

 

人類痛苦的根源:存在心理學的洞見

在試圖理解「痛苦」之前,我們或許該先問:人的痛苦究竟從何而來?存在心理學的大師們對這個問題有著深刻的見解。

亞隆認為,人的痛苦來自四個無法回避的存在處境:死亡、自由、孤獨與無意義。這些議題聽起來很沈重,但其實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想想看,當我們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時,腦海中盤旋的是不是常常都是這些問題?

我們擔心生命的有限,害怕做出選擇,感到深深的孤單,質疑一切的意義——這些都不是偶然的念頭,而是人之為人的基本處境。

另一位心理學大師羅洛.梅則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他指出現代人的痛苦往往來自內心的空虛和對自我的陌生。

就像我們常常會覺得生活忙碌,但卻說不出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我們害怕寂寞,卻也懼怕親密;渴望被愛,卻常常把自己封閉起來。梅稱這些內在的矛盾力量為「原魔」——它們既可能帶來痛苦,也可能成為改變的動力。

這些存在主義的觀點告訴我們,痛苦不是一種「病」,而是人生的必經風景。關鍵不在於如何逃避痛苦,而在於如何與它相處。就像一位登山者必須面對山的陡峭與險阻,我們每個人也必須學會面對生命中無可回避的存在課題。

當我們明白了痛苦的根源,或許就能用更寬廣的心去看待它。那些在深夜襲來的焦慮,那些在人群中湧現的孤獨感,都不再只是需要被消除的負面情緒,而是通往自我瞭解的重要線索。

 

在痛與痛苦中看見人性掙扎

為了更好的說明痛與痛苦對人生的不同影響,我們不妨以電影為例。

電影《火柴人》中,尼古拉斯.凱奇飾演的羅伊是一位患有強迫症的職業騙子。每天早晨,他都必須重復相同的行為:檢查門鎖七次,用新毛巾擦拭水龍頭,小心翼翼地避開地板的縫隙。

這些強迫行為就像是反覆出現的「痛」,雖然每次都很短暫,但因為一直重復發生而讓人疲憊不堪。

在這些表面症狀之下,羅伊其實承受著更深層的「痛苦」:他渴望真實的關係卻又害怕親密接觸,質疑生命的意義卻找不到答案。當他發現自己有個素未謀面的女兒安吉拉時,這種存在的痛苦達到了頂點。

這種情況在我的助人工作中常常可見,許多人在完美主義和親密關係間找不到平衡點。

回到存在心理學,亞隆在《當尼采哭泣》中寫道:「即使是最堅強的人,也會有需要幫助的時候。」這句話讓我想起在心理成長團體中遇到的許多人,當他們終於放下堅強的面具,眼淚中常常包含著解脫。

書中描寫尼采遭受極度的頭痛——這是身體層面的「痛」,但更讓他煎熬的是對生命意義的質疑,對存在價值的思考——這才是真正的「痛苦」。

這就像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情況:肌肉酸痛可以通過按摩來緩解,但面對人生的迷惘,卻需要更深入的心靈交流。

 

如何面對「痛」與「痛苦」

1. 接納當下的感受

不要急著否認或逃避感受。接納「痛」和「痛苦」的存在,是走向改變的第一步。在心理成長團體中,當有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時,其他成員的理解和支持常常能幫助說話者看見新的可能性。

2. 建立真誠的關係

電影中的羅伊透過與女兒建立關係,慢慢找到了改變的力量。這讓我想起在互助團體中的真實案例:當人們願意敞開心胸,彼此分享,互相理解時,改變就自然發生了。正如亞隆所說:「真實的情感連結,能幫助我們找到存在的意義。」

3. 尋找理解與支持

就像《當尼采哭泣》中的佈雷爾醫生,用專業知識和同理心陪伴尼采度過人生低谷。在多年的助人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人願意開放自己,接受他人的理解與支持,生命就會展現出驚人的韌性。

 

寫在當代生活中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不知道如何面對「痛」與「痛苦」。我們習慣用止痛藥消除身體的疼痛,用社交媒體填補內心的空虛,用忙碌來逃避深層的困擾。但這些方法往往只能暫時掩蓋問題,而不能真正解決它。

在某個安靜的時刻,當我們放下手機,停下腳步,內心那些未被說出的故事,那些真實的「痛」與「痛苦」,依然在那裡,等待被看見,等待被理解。

或許,我們需要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和空間,去感受,去理解,去尋找那個能真正傾聽的對象。因為在生命的歷程中,每一次的感受都是成長的見證,每一個經歷都是存在的印記。

當我們願意正視這些感受時,或許就能在「痛」與「痛苦」之間,找到通往心靈成長的道路。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高浩容-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0/29
不管是不是存在心理學流派,諮商中的「非語言訊息」是很重要的,某個角度來說,非語言訊息也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來訪的「言說」。而無論是語言或非語言訊息,當中都可能存在無意識的流露。我們談自我覺察,覺察的其中一個就是對於自己無意識流露的覺察。
liming won-avatar-img
2024/10/29
謝謝你的文字🙏你登山的比喻以「勢必會經歷的陡峭(痛苦)」將其具現化讓我與自身的經驗做結合,很是感動。 同時,也透過你的文字,勾起我這陣子停留在腦中的反思,在深度的治療中,單單以「言語」上的交流就能與當事人生命中「(無)意義」的體驗產生共鳴呢? 又或是「(無)意義」的體驗本身在某些情況下,難以藉由「言語」的範疇協助轉換當事人的「認知」呢? (我自己是偷偷思考著,假設在深度治療中,「言語」的層面較難具現化「(無)意義」,是不是這也是存在治療中強調「汝-我」關係的原因呢?)
avatar-img
容我說
96會員
101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容我說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放不下的人,往往受困於某些心結,這些心結既使他們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影響更大的是,使他們無法活出自己,以致於一直活在一種自我消耗的痛苦之中。
Thumbnail
2025/04/28
放不下的人,往往受困於某些心結,這些心結既使他們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影響更大的是,使他們無法活出自己,以致於一直活在一種自我消耗的痛苦之中。
Thumbnail
2025/04/01
如果在清明節這個關於死亡的日子,我們能夠提醒自己生命中必須面對和學習的重要課題,那麼清明節的意義才能真正豐富起來。孩子理應得到大人的尊重,而欺騙絕非尊重。唯有幫助他們面對生命的真相,以適當的方式引導他們在死亡之前以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這才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Thumbnail
2025/04/01
如果在清明節這個關於死亡的日子,我們能夠提醒自己生命中必須面對和學習的重要課題,那麼清明節的意義才能真正豐富起來。孩子理應得到大人的尊重,而欺騙絕非尊重。唯有幫助他們面對生命的真相,以適當的方式引導他們在死亡之前以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這才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Thumbnail
2025/03/27
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我想要被理解」,實際上他想要的是「你照我說的做!」,到底真正的理解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5/03/27
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我想要被理解」,實際上他想要的是「你照我說的做!」,到底真正的理解是什麼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如何在心靈上承受痛苦,並努力克服這種痛苦的過程。內心的傷口還在淌血,但人們仍然在努力讓痛苦變小一點,讓自己變得更強。文章中提到了親愛的曉一直努力的過程,以及這條路的長與辛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如何在心靈上承受痛苦,並努力克服這種痛苦的過程。內心的傷口還在淌血,但人們仍然在努力讓痛苦變小一點,讓自己變得更強。文章中提到了親愛的曉一直努力的過程,以及這條路的長與辛苦。
Thumbnail
心簡單,慾寡少,就沒有那麼多的痛苦。
Thumbnail
心簡單,慾寡少,就沒有那麼多的痛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身體長期疼痛的狀況,並深入探究這些疼痛背後的心理層面。通過與一個被餵養成邪惡的龍的對話,揭示瞭如何通過整合並不抵抗來克服內心的痛苦。文章中還通過聖經以及象徵物品的討論,將情感治療的過程與米迦勒與龍的關係進行了聯繫。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身體長期疼痛的狀況,並深入探究這些疼痛背後的心理層面。通過與一個被餵養成邪惡的龍的對話,揭示瞭如何通過整合並不抵抗來克服內心的痛苦。文章中還通過聖經以及象徵物品的討論,將情感治療的過程與米迦勒與龍的關係進行了聯繫。
Thumbnail
「痛苦」總是讓人想要逃跑。不過在痛苦當中,卻可能有我們未曾想到的禮物。「痛苦」經常讓我們感到不舒服,而逃跑則是最簡單的選擇。我們可以忽略痛苦,假裝沒事地,日復一日。然而,如果我們選擇面對自己的痛苦經驗,我們則有可能從中受益?
Thumbnail
「痛苦」總是讓人想要逃跑。不過在痛苦當中,卻可能有我們未曾想到的禮物。「痛苦」經常讓我們感到不舒服,而逃跑則是最簡單的選擇。我們可以忽略痛苦,假裝沒事地,日復一日。然而,如果我們選擇面對自己的痛苦經驗,我們則有可能從中受益?
Thumbnail
不論是身體上的痛或是心靈上的痛,總之痛就是不好。這個觀點讓我們對痛避之則吉,以保護自己。可是對痛賦予負面的標籤,可能令我們的痛變得更加厲害。本文引述醫生的觀點,指出當人告訴自己是處於安全的地方,大腦便認識到這樣的痛純粹是一個感覺,無需驚恐,從而讓大腦逐漸減低傳送痛感的力度。我們面對身體和生活上的痛,
Thumbnail
不論是身體上的痛或是心靈上的痛,總之痛就是不好。這個觀點讓我們對痛避之則吉,以保護自己。可是對痛賦予負面的標籤,可能令我們的痛變得更加厲害。本文引述醫生的觀點,指出當人告訴自己是處於安全的地方,大腦便認識到這樣的痛純粹是一個感覺,無需驚恐,從而讓大腦逐漸減低傳送痛感的力度。我們面對身體和生活上的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