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話已經說出口,你覺得你說得很清楚,但對方聽得很模糊?或者,明明抱著好意,結果卻演變成一場爭吵?
溝通,就像一把雙刃劍,用得好是橋樑,用不好卻成為障礙。這本書就像一個導航器,帶領我們緩步拆解溝通中的重要元素,幫助你重新建立起對話。
作者精準地區分了「會話」和「對話」:
先做人再做事的原則應用在這個上面,就是先有好的會話 (聊天打屁) 後面慢慢帶出議題、著眼解決方案。
但聊天閒談也是有技巧的,首先是對談的標的,很多「看似融洽的關係」其實都是在談一些表面的事物、人的淺見或新訊息,但深入一點可能會聊到各自的看法,閒談談到彼此的抽象的想法,如宗教觀、世界觀,而一個真正成熟包容的談論場域是允許不同的聲音與表達,表達自己的想法、試圖去理解他人的不同,而不是有人陷入沉默的螺旋默默遵從多數決,而團隊累積出來的默契也建立在此,彼此知道對方的底線與想法,知道對方有異議會提出,大家一起在找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意見,必須明確告知其他人。自己也要好好傾聽別人的想法以及意見。」
書中提到的「立場」與「真心話」提供了一種透視溝通的框架:
很多學過風險管理的人,可能會知道關係人矩陣,去思考關係人的影像力與角色,而真正的溝通需要時間來剖析彼此的真心話,並透過換位思考達成共識。
但很多時候,溝通上是很難聽到真心話的,一來說話者刻意隱瞞、二來說話者可能自己也很模糊(?),所以需要花不少時間去溝通、站在不同的鞋子裡思考 (站在對方立場中思考),共同去想想身為夥伴的共同利益,有些共識收斂的方式可能是透過很多私底下的小溝通,最終在檯面上有整體方向的收斂。
在實務上,很多時候話講著講著,情緒很容易就被挑弄起來 (記住:生氣的人智商只有五歲,不要降智就不要生氣) ,在情緒升溫前,先冷靜下來,溝通的過程當中可能需要花不少時間去聆聽、或者讓對方願意坐上談判桌,試著用比較中性的問題去理解對方:
思考是否有自己能為對方做些什麼?如果有很多能夠幫對方做的事,就表示會有很多解決的方法。
這裡強調接受對方的表述與完全認同其內容是兩回事。以「理直氣和 (assertiveness)」的態度,尊重對方的主張,同時清晰表達自己的立場,是高效溝通的關鍵。
試著去思考雙贏、多贏 (WIN-WIN) 的可能,例如與其強硬表達「這樣我很困擾,所以你得想辦法!」還不如說明「這樣一來,你也能夠得到好處對吧?」來告知對方獲益的可能,對方就比較願意聽你說話,
日本自古以來就提倡商人應具備「賣家好、買家好、社會好」的思維,也就是追求「三方共贏」的局面,這也切合了時下的ESG永續的想法,在經營過程中,不應只讓單一方受益,而是努力讓所有相關方都能得到好處,並希望這樣的做法能為整個社會帶來正面影響。這種理念不僅適用於商業,放諸社會的各種情境也同樣適用。
這種思維也與多贏策略相呼應,從一間公司的使命(Mission)便能窺見其對多方共益的重視與實踐。
交涉前需要先整理出 目前狀況、目標、替代方案* ,在談判與交涉中,拒絕是不可避免的情境。作者提出準備 BATNA(最佳替代方案)的重要性,幫助你在談判破裂時仍有後路。
*BATNA: 談判協商的最佳方案,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ative agreement
此外,書中提供由「腦力激盪之父」的奧斯本檢核表(Osborn Checklist),提供了更多靈活思考的方向,想想替代方案:
舉個簡單的例子,以提升公司內部文件審批效率為例:
會議討論的過程當中,難免意見相左,極端點的可能會爆發口角衝突,這時候領導者首要之事是不能讓對話走上不對的方向,因為需要進行**「衝突管理」:將原本情況不是好的對立,調整成比較正面的走向,引領大家走向協調的力量。**
在衝突管理中,領導者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不能著急、不能逃避,必須以對話解決問題,引導大家走向協調。**這意味著尊重每個人的意見,並且確保所有觀點都基於客觀事實。
一個實用的技巧是將討論的意見記錄下來,將它們「視覺化」,例如列在白板或紙上,這樣不僅可以避免遺漏,還能幫助團隊聚焦於解決問題。若意見繁多,可以引導團隊一起確認核心目標,然後逐步尋求解決方案。
關鍵在於不局限於二元對立的選擇,而是針對雙方的目的進行討論,從中提取有價值的元素,創造出更好的共識。
政治家的選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不僅要尊重多數人的意見,還必須兼顧少數派的利益,因為少數人的聲音並非毫無價值。這種尋求平衡的能力,正是領導者在決策過程中最需要的品質。
面對複雜的問題,領導者需要誠實地探索可能的道路,努力尋找兼顧多方需求的方案,從而在分歧中實現真正的協調與共贏。
一千個人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只有一種哈姆立克)
適時培養從多角度看待事物的習慣,就像鏡頭「拉近」、「拉遠」,需要適時地變換自己的角度。
停下來問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反思並檢視自己的思考模式,將會帶來更全面和客觀的認識。
大家應該對「正向思考」這個詞不陌生吧?它指的是用肯定、積極的方式來看待事物。與之相對的是「批判性思考」,這種思考方式會更多地採取否定角度,從「這真的可行嗎?」「是否合乎邏輯?」「有沒有陷入偏見?」等多元觀點來檢視事物或意見。
這兩種思考沒有孰優孰劣,重要的是在討論的過程中都需要被考量其中,發想想法時,若遇到高度批判思考的人,可能會覺得創意點子寸步難行,而在規劃細節執行上,若沒有足夠充足的批判思考,則會大大降低計畫的可執行性。
領導力的核心在於相信夥伴的力量,透過整合大家的力量來達成目標,並在面對問題時不害怕對立,而是以對話解決問題的能力。
領導力不僅限於職位高低,而是一種整合團隊力量、解決問題的能力。作者指出,真正的領導者不會逃避對立,而是透過對話促進協調。即使面對困難的選擇,也要尋找兼顧多方利益的解決之道。
《現在開始 擁有對話力:給未來的你,不再害怕對話的力量》 (13歳からの対話力)
在這本書中的故事中加深了啟發:
往後漫漫人生中,一定會發生許多難以想像的困境,而那些困難肯定無法獨自跨越,保持開放的心胸 (open-minded) 尊重不同立場、不同文化、不同的價值觀的人,我們需要彼此協助,才能在這個多元的世界中共同生存。即使面對再難相處的人,也不要輕易放棄對話,因為溝通往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