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2/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倫理潛藏在教育中的兩難議題

raw-image

小時候,許多父母常對孩子說:「你是我的小公主」、「你是我的小王子」。在年幼時期,或許因為受到長輩的疼愛,孩子真的會感受到這樣的特別待遇。然而,如果父母在管教上缺乏適當的引導與規範,孩子可能真的會內化這種「小公主」或「小王子」的心態,進而影響其價值觀與行為,最終導致一系列框架與適應問題。最近在撰寫專業倫理的教材時,我發現許多問題的解決方式,往往取決於個人的價值觀與選擇。例如,在課堂上是否能夠吃雞腿?有些人認為可以,因為上課本來就應該享有一定的自由;但也有人認為不行,因為上課是一個公共場域,雞腿的香氣可能會影響到其他人。這類看似微小的選擇,實際上反映了個體對於倫理與社會規範的不同理解,也展現了價值觀的多元性與衝突。

量大自然變成主流

在過去的社會脈絡中,我們強調多元尊重,因此相關的配套措施與制度也隨之發展。然而,倫理觀念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演進不斷調整與變化。例如,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婚姻是家族的一部分,具有承擔家族責任的意義,而現今的觀念則逐漸轉向個人選擇的自由。當婚姻出現問題,若雙方無法有效溝通,離婚便成為合理的選項。這種變化或許與個體意識的崛起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當我們在當代討論「利他自益」的概念時,會發現這樣的脈絡對於學生或 Z 世代而言,並不一定能夠立即產生共鳴。許多長輩或許會覺得年輕人越來越不懂事,而筆者認為,這樣的倫理議題並不能單純以「對錯」來評判,而是時代環境變遷所造成的不同價值觀。在任何時代,當某個群體成為社會的主流,自然會主導社會價值與規範,影響政策與倫理觀念。而隨著新的主流興起,原有的主流可能會逐漸邊緣化,甚至因高齡社會的來臨,使得原本已退休的勞動力重新參與社會,這也導致了現今社會在價值觀、政治正確與世代衝突等議題上的不斷碰撞與衝突。

當倫理變遷應運於家庭

兄弟姊妹之間可能因成家後的利益考量,而產生不同的觀念。在這樣的情境下,原本理所當然的事情,有時候需要更深入地思考。當討論涉及金錢或利益的範疇擴大時,各方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見解,進而影響彼此的關係。這種狀態也可能因為某個人在處理方式上的偏差,而導致利益失衡,進一步引發連鎖效應。

舉例而言,當某人原本應該分配到特定的時間或資源,但因為他人過度占用,導致其他人的權益受到影響,這種變化往往不容易被察覺,卻會逐漸累積成衝突。而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討好型人格的人,原本可能被認為是擁有較高的適應力,但隨著時代變遷,他們的優勢也可能逐漸消失,因為當代的個人主義與權利意識日益強烈,導致個體的主權意識不斷擴張。

然而,當個人權益的意識與實際行動脫節時,可能會形成一種社會上的錯位現象,使整體社會進入向下螺旋的沉淪。而這種沉淪往往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發生的,因為人們可能只關注自身的權利,而忽略了整體的平衡與長遠發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大家好─我是許正賢(Seiken ),台藝大藝政所博士,喜愛各國不同文化,所以常與朋友一同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藝術季、茶藝體驗活動、臺日分享活動,閒暇之餘,探訪博物館,將所見所聞寫成文章,如果對你有些幫助,歡迎贊助或參與我們的訂閱方案喔!(ssam7316tw@gmail.com)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