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離職的日子,戲還沒落幕,但心已經走了
2025 年 1 月 31 日,是表定的離職日。但其實早在 1 月 13 日左右,我的心態已經進入「準離職」模式,開始倒數計時,甚至有點像站在舞台邊,等著最後一場戲演完就收工離場。
這次離職不是人生第一次,但整個過程充滿各種角力、談判、內外應對的戲碼,讓人覺得職場果然是個永遠不會無聊的修羅場。既然要離開,當然也想來個徹底的反思,順便用不同的角度,來聊聊這一路上看到的、學到的、踩過的坑,還有那些五味雜陳的心境轉折。
待過幾間傳產,深刻體會到一個道理:只要公司還能活下去,它就不會冒太大的風險。這些企業有個共同點,就是比起什麼創新、轉型、突破,他們更在意的是:「這個決策會不會影響我們穩定獲利?」
所以,你可以在開會時聽到主管們嘴上掛著「要改變、要創新、要突破」,但當你真的拿出計畫時,第一個問題永遠是:「那這樣成本要多少?能賺多少?」這時候你就知道,這場會議大概又是一場「想變又不敢變」的拉扯。
有時候會覺得這種短視近利很讓人沮喪,但不得不承認,這種風險控管的生存哲學,確實讓這些企業能夠在市場上活那麼久,至少比那些衝過頭、賭一把結果掛掉的企業好得多。
當然啦,要改變這種企業文化並不容易,因為真正能讓企業變革的通常是「上層的決心」,而不是基層員工的熱血。如果你有理想,當然可以努力試試,但現實是,多數時候會變成你在努力,而公司繼續「看看就好」。
職場政治一直都在,重點只是你要不要參與。主管能坐在那個位子,絕對不是因為運氣好,而是因為他符合這間公司的遊戲規則。你覺得他不夠優秀、不會管理?但問題是,他的老闆覺得他可以,那你又能說什麼?
所以,這種時候你有兩條路可以選:
說到底,職場沒有「好」或「不好」,只有適不適合。有些人擅長政治鬥爭,那這個環境可能會讓他如魚得水;有些人不想搞這一套,那就要接受自己的發展可能會受限,或者乾脆換個地方。
離職前的最後幾天,反而是讓我看清一些人際關係的時候。平常沒什麼互動的同事,這時候忽然變得客氣起來,紛紛過來說些場面話:「以後有機會再合作!」、「要常回來看看喔!」聽起來很溫暖,但其實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離職之後,大家各自有各自的路,真的會再見面的,少之又少。
最讓我感慨的是,是一位我曾經花最多時間提攜的後輩,卻是最快與我切割的人。我花了很多時間帶她,給她資源、教她東西,甚至幫助她在公司裡站穩腳步。表面上,我們的互動很好,但其實我一直都能感受到她的某些言行是帶著目的性的。
在我確定要離職的時候,她私下來找我,說了一句話:「我要做一些因應未來需要上的表態與切割,希望你能理解。」當下我心裡只想說:「行,妳要演就演吧。」畢竟這是職場,她不是錯,只是選擇站在對自己最有利的位置。
這種情況說穿了也不奇怪,人都希望被認同,但又不想得罪任何人。如果切割能讓她在公司裡站得更穩,那她就會毫不猶豫地這麼做。這是職場的生存法則,只是這一次,我親身體會到而已。
說到底,這算是一筆失敗的投資,但至少我認賠出場,下一次知道哪些人值得付出,哪些人不值得。
這次離職,對我來說不只是換工作,而是一次真正的人生轉折。過去半年,發生了很多事,親人離世、摯友離開、感情上的變動,讓我開始思考,接下來的路,我到底想怎麼走?
結果,我決定放下傳產的世界,轉向自己真正有興趣的領域——AI與教育,開始自由接案的生活。這不只是換個跑道,而是換個人生模式,從「企業內部的一份子」,變成「自己人生的掌舵者」(偉大航道出發前總要發個豪語是吧?)。
這是一個大膽的決定,但也是一個不得不做的決定。因為如果再不改變,我可能會在同樣的職場遊戲裡耗掉接下來的十年,然後再回頭後悔:「當初為什麼不試試看?」
嘗試透過這篇文章,記錄我的離職歷程,也記錄過去對職場現實的反思。如果你也跟我依樣曾經/或正在職場中掙扎,整理了一下這篇文章的重點分享:
這一次,我選擇轉身,迎向新的可能。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經驗,歡迎留言分享,讓我們一起在這條路上,走得更明白、更灑脫(這個場景該搭配一種愴然的B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