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剛進職場承接業務的新人,那有機會聽到「這是前手某某某留下來的問題,反正他就是亂做,你現在重新再來……」或是「你的前人都不知道到底怎麼搞的,反正你就想辦法解決就是了……」彷彿,那個素未謀面的上手背負著許多的罪過,而你,準備進來撥亂反正?不過,有沒有想過哪一天,如果當我們離職的時候,對於我們的工作,你現在的同事,未來的前同事,又會不會對你的接手說著一樣的話呢?
職場中,人員流動是常態。然而,有時離職後,原職場卻出現將責任歸咎於離職者的現象,彷彿他們成了最佳的「代罪羔羊」。這種情況不僅對離職者不公平,也反映了團隊內部可能存在的問題。
Roy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程式設計師,在一家軟體公司工作了五年。他負責維護一個重要的系統模組,工作表現一直受到肯定。然而,由於公司調整了發展方向,Roy認為與自己的職涯規劃不符,因此決定離職。離職前,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撰寫詳細的交接文件,並耐心地向接手的新同事說明系統的運作方式。
Roy離職後的三個月,系統突然出現了一個難以追蹤的錯誤。由於Roy是先前的主要維護者,團隊中開始出現一些聲音:「這個錯誤一定是Roy之前留下來的」、「他交接的時候一定沒有講清楚」、「早知道當初就應該多問他一些問題」。
面對這樣的指控,熟悉職場生態的你我,不免覺得熟悉。這種看似幾分真實,卻又不盡然貼合事實的職場控訴,對於無法再為自己辯白的離職者(某種程度蠻像把兇手指向已經無從辯證的死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是最理想的選擇。
對此,我們來看看從不同角度,不同環節背後可能存在的心態:
自保是人類的本能,趨吉避凶、規避風險更是生存的膝跳反應,更何況在職場中遇到問題,第一時間往往不是聚焦如何處理、解決,而是先撇清責任、將自己保持在問題的連結層級以外,盡可能形塑一種自己也是迫於無奈的委屈姿態,試圖讓自己遠離風暴核心。
對於這種自掃門前雪、極力撇清的情境雖不少見,但擺在眼前的卡關業務終究要繼續下去,總不可能靠著不斷鞭屍(抱怨離職者)問題就能得到解決;面對這樣的情況,以下是從不同角色的角度提出的因應方式:
面對這種情境,當職場同仁一窩蜂將責任往你已經無法掌握的前手推時,新接任者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工作終究是自己要接續下去,他人的評價或情緒、批判,如果對於實際問題的解決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再高的情緒價值總無法當成問題解決的鑰匙,重新建構自己的工作邏輯與模式才是當務之急。
此外,這種過去職場歸咎檢討的聲音也很有機會傳到離職者的耳中,得知過去職場的指控,離職者通常會經歷複雜的情緒,包括:
在Roy的案例中,後來經過新接任者仔細的調查,發現系統錯誤是因為伺服器的一次意外重啟導致的,與Roy的交接並沒有關係。真相大白後,團隊中的一些聲音也逐漸平息。Roy得知此事後,雖然有些無奈,但也選擇放下,專心投入新的工作。
「離職後的莫須有」不僅對離職者造成傷害,也反應了團隊內部可能存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只是因為離職者的離職成為觸發事件,與離職本身的性質有很大的差異。
因此,透過了解不同角色的心態和應對方式,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處理這種情況,對於離職者而言,保持健康的心態,並將重心放在未來的發展上,才是最重要的。
畢竟那些都已經是身後事了,下一場修練輪迴,正要展開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