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左手
左手的不靈活從前述對冷水感知有一種「灼熱感」開始,然後它一直同時有麻麻的感覺,變鈍的感受,拿東西時卡卡慢慢的,縱使我使出全力張握拳頭時速度慢慢地,左手出拳時速度也出不來。還有左手在往後伸展時,只能伸到腰際上一些些,初期幾乎無法抬手。這在日常生活上形成一些因難,比如穿衣服時一定得先穿左手再來右手,無法雙手一起來,只能單手穿脫;或雙手掬水洗臉時動作協調不佳,後來多只用右手;或用左手拿東西給他人時或放置物品時要小心放置看手是否會「回勾」物品,導致弄倒物品;或打字時無法盲打,縱使看著鍵盤,也常會誤按其他鍵;更別提洗澡時須藉助長柄洗澡刷才能刷到後背;還有把一疊紙剝離出一張紙時,左手似乎失去了某些油脂性,而難以剝離;左手初期的失去力氣及舉不起來在住院時還不明顯,反倒是出院後初在家才開始的,有一陣子我懷疑是我有「五十肩」的緣故,經雖多次針灸治療有初步的改善,但後來我認為應是中風影響之故。
避免「代償」
訓練左手,初期就是該用它時就用它,甚至是多使用它來做事,否則一味倚靠「好」的右手,容易右手更發達,而左手停滯不前,這也算是一種「代償」現象,用其他還能用的身體部位來補償失去或暫時無功能的身體表現,久而久之,這種暫時性的補償動作被大腦記憶成固定化的動作,由此「習慣成自然」。所以很多復健治療師都很注意患者是否用一些「代償動作」並會去修正它,不要「習慣成自然」。而「復健」的主要核心之一是「大腦可塑性」或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中風當下,一些神經元已經壞死,而死了就死了,但若要重捨原本的功能,就要靠「大腦可塑性」的特性,簡而言之,復健的不斷重覆練習,會刺激腦細胞用另一條道路來重新執行原本的功能,舉例來說,原本中風傷到走路的人,可能開始時是癱瘓無法行走,但是透過不斷地復健,累經不斷的經驗,大腦會發展出替代的神經迴路來執行原本的走路功能,但是這個發展,過程極為緩慢,需要不斷地累積身體經驗來指引發展,所以要練習「正確」的動作,而不能用代償動作,以避免大腦不適當的聯結。一些人用嬰兒學步來比喻中風的人重新學行走,以我的經驗來看,根本不相同。我經過一年的練習還不能自由自在地走路,也還不能跑,比起嬰兒學步的「七坐八爬」差得多了,而且在我社區中練習走路的過程裏,我經常看到學步的嬰兒,他們甚至會開始小跑步。他們似乎是天然的基因配合自然的動作發展,就自然而然的行走;而我們是神經壞死,要從別的神經路徑來開展。
遠親不如近鄰
在我開始大樓的社區復健走路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們的鄰居一直是注意到我們,雖然都沒什麼前來詢問。我生病稍後才知道有的鄰居幫我很大的忙,比如說,有位從事木工的鄰居知道我中風後,和我太太聯絡,很熱心地幫我們家高高低低的地勢,打造了木頭輔助木板,以方便我出院時輪椅的出入;又如一對參與慈濟的夫婦問了我太太的需要,去向他們的資源庫借了醫療輪椅和枴杖讓我使用。這些鄰居簡直比親人的輔助還要即時,讓我實際體會到「遠親不如近鄰」的古諺。
正向復健法
我大概出院一個月後,使用ㄇ型助行器在社區有遮陽的走廊練習,從費力的走一圈開始、然後二圈、三圈⋯⋯再來換單柺四個支撐點的枴杖,那時大概是生病兩個半月後,生病後的三個月時期的走路訓練時都由看護陪伴,一方面怕我跌倒,一方面會提醒我一些沒作到的動作,如她會用台語說得「腳沒舉高」、「又在拖地了」。看護在提醒動作上有時讓我反感,不是我故意没做到,而是我往往做不到肌肉的控制,故她的提醒,就讓我感到做錯了而覺得被責備。而她的提醒也不精準,有時反問她「哪裏沒抬高?」她那時似乎重聽又來了,就不加以任何解釋。後來,我就不理會她的提醒評論。而且曾有兩次她冷不防地拍我身體,讓我嚇一跳,隨後她說有蚊子。剛開始練習走路時,我的患側左手因張力故,會不由自主地舉到前腰際,但可以有意識地放下來,不過一下子不覺察就又舉到前腰際,那時我的家人不時會在一旁喊「手放下」、「眼睛看前面,不要看地上」,一趟走下來,一直被提醒,我知道他們是好意,但一直被提醒彷彿我一直沒做好而感挫折。我頓時理解到在教育的過程中,一直「除錯」、「提醒錯誤」,縱使好意有道理,也會讓那位犯錯的人的感受多麼感覺自己不堪。
後來在居服員時代,家人的提醒我已釋懷不少,而每每居服員陪走,她大都只跟我聊天或拿手機放歌給我聽,當然這經過溝通,居服員第一次陪走時,也給提醒評論:「走慢一點」。至今年一月底,我覺得自己更好了,要更向前行,於是和太太討論下撤掉居服員的長照服務,長照服務只留下賦能復健的申請,來協助走路。
(閱讀困難者,可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 EP120;中風主題系列亦製成Podcast,歡迎收聽,推薦給有需要的人)
追蹤「穗波心理師」FB粉絲專頁或加入「情感聊天室」可不定時收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問
(閱讀困難者,可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 EP116;中風主題系列亦製成Podcast,歡迎收聽,推薦給有需要的人)
追蹤「穗波心理師」FB粉絲專頁或加入「情感聊天室」可不定時收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