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風了|20患肢、大腦可塑性與鄰里協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的左手

左手的不靈活從前述對冷水感知有一種「灼熱感」開始,然後它一直同時有麻麻的感覺,變鈍的感受,拿東西時卡卡慢慢的,縱使我使出全力張握拳頭時速度慢慢地,左手出拳時速度也出不來。還有左手在往後伸展時,只能伸到腰際上一些些,初期幾乎無法抬手。這在日常生活上形成一些因難,比如穿衣服時一定得先穿左手再來右手,無法雙手一起來,只能單手穿脫;或雙手掬水洗臉時動作協調不佳,後來多只用右手;或用左手拿東西給他人時或放置物品時要小心放置看手是否會「回勾」物品,導致弄倒物品;或打字時無法盲打,縱使看著鍵盤,也常會誤按其他鍵;更別提洗澡時須藉助長柄洗澡刷才能刷到後背;還有把一疊紙剝離出一張紙時,左手似乎失去了某些油脂性,而難以剝離;左手初期的失去力氣及舉不起來在住院時還不明顯,反倒是出院後初在家才開始的,有一陣子我懷疑是我有「五十肩」的緣故,經雖多次針灸治療有初步的改善,但後來我認為應是中風影響之故。

避免「代償」

訓練左手,初期就是該用它時就用它,甚至是多使用它來做事,否則一味倚靠「好」的右手,容易右手更發達,而左手停滯不前,這也算是一種「代償」現象,用其他還能用的身體部位來補償失去或暫時無功能的身體表現,久而久之,這種暫時性的補償動作被大腦記憶成固定化的動作,由此「習慣成自然」。所以很多復健治療師都很注意患者是否用一些「代償動作」並會去修正它,不要「習慣成自然」。而「復健」的主要核心之一是「大腦可塑性」或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中風當下,一些神經元已經壞死,而死了就死了,但若要重捨原本的功能,就要靠「大腦可塑性」的特性,簡而言之,復健的不斷重覆練習,會刺激腦細胞用另一條道路來重新執行原本的功能,舉例來說,原本中風傷到走路的人,可能開始時是癱瘓無法行走,但是透過不斷地復健,累經不斷的經驗,大腦會發展出替代的神經迴路來執行原本的走路功能,但是這個發展,過程極為緩慢,需要不斷地累積身體經驗來指引發展,所以要練習「正確」的動作,而不能用代償動作,以避免大腦不適當的聯結。一些人用嬰兒學步來比喻中風的人重新學行走,以我的經驗來看,根本不相同。我經過一年的練習還不能自由自在地走路,也還不能跑,比起嬰兒學步的「七坐八爬」差得多了,而且在我社區中練習走路的過程裏,我經常看到學步的嬰兒,他們甚至會開始小跑步。他們似乎是天然的基因配合自然的動作發展,就自然而然的行走;而我們是神經壞死,要從別的神經路徑來開展。

遠親不如近鄰

  在我開始大樓的社區復健走路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們的鄰居一直是注意到我們,雖然都沒什麼前來詢問。我生病稍後才知道有的鄰居幫我很大的忙,比如說,有位從事木工的鄰居知道我中風後,和我太太聯絡,很熱心地幫我們家高高低低的地勢,打造了木頭輔助木板,以方便我出院時輪椅的出入;又如一對參與慈濟的夫婦問了我太太的需要,去向他們的資源庫借了醫療輪椅和枴杖讓我使用。這些鄰居簡直比親人的輔助還要即時,讓我實際體會到「遠親不如近鄰」的古諺。

正向復健法

我大概出院一個月後,使用ㄇ型助行器在社區有遮陽的走廊練習,從費力的走一圈開始、然後二圈、三圈⋯⋯再來換單柺四個支撐點的枴杖,那時大概是生病兩個半月後,生病後的三個月時期的走路訓練時都由看護陪伴,一方面怕我跌倒,一方面會提醒我一些沒作到的動作,如她會用台語說得「腳沒舉高」、「又在拖地了」。看護在提醒動作上有時讓我反感,不是我故意没做到,而是我往往做不到肌肉的控制,故她的提醒,就讓我感到做錯了而覺得被責備。而她的提醒也不精準,有時反問她「哪裏沒抬高?」她那時似乎重聽又來了,就不加以任何解釋。後來,我就不理會她的提醒評論。而且曾有兩次她冷不防地拍我身體,讓我嚇一跳,隨後她說有蚊子。剛開始練習走路時,我的患側左手因張力故,會不由自主地舉到前腰際,但可以有意識地放下來,不過一下子不覺察就又舉到前腰際,那時我的家人不時會在一旁喊「手放下」、「眼睛看前面,不要看地上」,一趟走下來,一直被提醒,我知道他們是好意,但一直被提醒彷彿我一直沒做好而感挫折。我頓時理解到在教育的過程中,一直「除錯」、「提醒錯誤」,縱使好意有道理,也會讓那位犯錯的人的感受多麼感覺自己不堪。

後來在居服員時代,家人的提醒我已釋懷不少,而每每居服員陪走,她大都只跟我聊天或拿手機放歌給我聽,當然這經過溝通,居服員第一次陪走時,也給提醒評論:「走慢一點」。至今年一月底,我覺得自己更好了,要更向前行,於是和太太討論下撤掉居服員的長照服務,長照服務只留下賦能復健的申請,來協助走路。

(閱讀困難者,可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 EP120;中風主題系列亦製成Podcast,歡迎收聽,推薦給有需要的人)

追蹤「穗波心理師」FB粉絲專頁或加入「情感聊天室」可不定時收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問

(閱讀困難者,可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 EP116;中風主題系列亦製成Podcast,歡迎收聽,推薦給有需要的人)

追蹤「穗波心理師」FB粉絲專頁或加入「情感聊天室」可不定時收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問

 


avatar-img
203會員
380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探討中風後的身體與心理復健歷程,從「菜籃手」、「門牙縫」等症狀,到逐步走出「生病之地」,重返「人間世」的體驗。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復健過程中的種種挑戰與感受,並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穗波描述自己的中風復健歷程,從死亡陰影到逐步復原,分享其復健方法、心路歷程以及中風後遺症的影響,例如笑點過低、性慾降低、未來規劃困難等,並強調積極復健的重要性。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復健過程中面臨的身體狀況與心理變化,討論了在逆境中如何保持信心與勇氣。作者反思了對生命的理解,以及如何在面對疾病時接受現實、珍惜當下的生活態度。從心情的起伏到病友的支持,這段經歷讓作者對生命的體悟更加深刻,鼓勵讀者勇敢迎接生命中的挑戰與變化。
本文回顧了穗波在接受長照服務及復健過程中的經歷,分享了由專業人員提供的居家服務和費登奎斯療法,強調了大量練習和專業指導對中風患者恢復的重要性。穗波結合自身經歷,表達對社交媒體支持群體的感激,並探討了復健過程中的情緒反應和外部鼓勵的必要性。這篇文章旨在提供中風患者和照顧者對長照及復健過程的實用見解。
本文探討中風後的身體與心理復健歷程,從「菜籃手」、「門牙縫」等症狀,到逐步走出「生病之地」,重返「人間世」的體驗。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復健過程中的種種挑戰與感受,並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穗波描述自己的中風復健歷程,從死亡陰影到逐步復原,分享其復健方法、心路歷程以及中風後遺症的影響,例如笑點過低、性慾降低、未來規劃困難等,並強調積極復健的重要性。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復健過程中面臨的身體狀況與心理變化,討論了在逆境中如何保持信心與勇氣。作者反思了對生命的理解,以及如何在面對疾病時接受現實、珍惜當下的生活態度。從心情的起伏到病友的支持,這段經歷讓作者對生命的體悟更加深刻,鼓勵讀者勇敢迎接生命中的挑戰與變化。
本文回顧了穗波在接受長照服務及復健過程中的經歷,分享了由專業人員提供的居家服務和費登奎斯療法,強調了大量練習和專業指導對中風患者恢復的重要性。穗波結合自身經歷,表達對社交媒體支持群體的感激,並探討了復健過程中的情緒反應和外部鼓勵的必要性。這篇文章旨在提供中風患者和照顧者對長照及復健過程的實用見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最近整個腦袋好像不是我的, 脖子僵硬的上一塊木頭, 本來想說好不容易有時間去運動, 流了汗並沒有讓頭腦清醒1點, 反而不舒服啊差1點暈倒, 昨天還是前天跟一個心理師討論了一個小時的病情, 想起了1點點的事情, 他們原來是預謀傷害還是預謀殺人? 只不過殺人不成變成了重傷害而已,
Thumbnail
4/20 下班的路上,在無號誌的路口被撞飛了🥴 當下只覺得右腳像扭到,所以不敢亂動右腳🦶 因為右邊著地,所以右肩擦傷、右膝深擦傷、右手2手指磨到破皮指甲也花了😵 現在回想,指甲真的是比較痛的🥲 送醫包紮檢查完也下午五點左右了 好險早餐在11點前完食後就沒在進食了 所以再確認需開
Thumbnail
目前狀態已能持助行器走動,走的並不遠,因爲左手骨裂沒好全,負重仍會痛,得量力而為,別為了練走而加劇手肘傷害。坐在輪椅上推行移動也不如想像快速,自己推還蠻吃重的,看護阿姨幫忙推的話就能移動到較遠地方,到醫院門口外吹吹風,到地下便利店美食街逛逛。 這幾天的早班護理師總在56點交班時,ㄧ邊搖醒睡夢中的我
Thumbnail
  華洋(化名)前幾個月爬山的時候,剛好遇到下雨,地上濕滑,踩在有青苔的水泥路上,整個人滑倒,用左手去撐地上,造成左手腕受傷,痛了幾天,過後就沒事了,可以正常活動。     華洋來找我不是為了處理手腕,而是因為身體其他地方有症狀。我把脈的時候,發現華洋左手腕的動脈位置不太
Thumbnail
  一位師姐來訊分享案例,以下來文照登:    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我的頭只要一吹到冷風,或是夏天吹冷氣也一樣,就會非常地痛,每次都要用力地按摩,有時自己的力道不夠還要請先生代勞,但是每次都痛得哇哇叫,雖然頭抓一抓會比較舒服,但還是會痛。    最近這兩三年更加嚴重,到後來都要吃止痛藥......
Thumbnail
距離右腳外側韌帶撕裂至今已有一年。當時大概休養了兩個月後便無痛楚,但由於傷處的自我控調能力變得遲鈍的緣故,神經反應也會有所受損,形成慣性受傷。一年過去了,我以握著水杯的手勢,撫摸著自己的大腿...
Thumbnail
2021年5月,倒下⋯,本文講述身為醫事人員的作者突然間發生中風,剖析了當時的處境以及其所經歷過的身體感受,值得一讀。
Thumbnail
我在 27 歲的一開始,因為一場機車事故,導致臂叢神經損傷 (BPI, Brachial Plexus Injury) 而成為身障人士。
Thumbnail
第22天,嗅味覺還沒有回來,左手持續發麻,咳嗽越發嚴重。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最近整個腦袋好像不是我的, 脖子僵硬的上一塊木頭, 本來想說好不容易有時間去運動, 流了汗並沒有讓頭腦清醒1點, 反而不舒服啊差1點暈倒, 昨天還是前天跟一個心理師討論了一個小時的病情, 想起了1點點的事情, 他們原來是預謀傷害還是預謀殺人? 只不過殺人不成變成了重傷害而已,
Thumbnail
4/20 下班的路上,在無號誌的路口被撞飛了🥴 當下只覺得右腳像扭到,所以不敢亂動右腳🦶 因為右邊著地,所以右肩擦傷、右膝深擦傷、右手2手指磨到破皮指甲也花了😵 現在回想,指甲真的是比較痛的🥲 送醫包紮檢查完也下午五點左右了 好險早餐在11點前完食後就沒在進食了 所以再確認需開
Thumbnail
目前狀態已能持助行器走動,走的並不遠,因爲左手骨裂沒好全,負重仍會痛,得量力而為,別為了練走而加劇手肘傷害。坐在輪椅上推行移動也不如想像快速,自己推還蠻吃重的,看護阿姨幫忙推的話就能移動到較遠地方,到醫院門口外吹吹風,到地下便利店美食街逛逛。 這幾天的早班護理師總在56點交班時,ㄧ邊搖醒睡夢中的我
Thumbnail
  華洋(化名)前幾個月爬山的時候,剛好遇到下雨,地上濕滑,踩在有青苔的水泥路上,整個人滑倒,用左手去撐地上,造成左手腕受傷,痛了幾天,過後就沒事了,可以正常活動。     華洋來找我不是為了處理手腕,而是因為身體其他地方有症狀。我把脈的時候,發現華洋左手腕的動脈位置不太
Thumbnail
  一位師姐來訊分享案例,以下來文照登:    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我的頭只要一吹到冷風,或是夏天吹冷氣也一樣,就會非常地痛,每次都要用力地按摩,有時自己的力道不夠還要請先生代勞,但是每次都痛得哇哇叫,雖然頭抓一抓會比較舒服,但還是會痛。    最近這兩三年更加嚴重,到後來都要吃止痛藥......
Thumbnail
距離右腳外側韌帶撕裂至今已有一年。當時大概休養了兩個月後便無痛楚,但由於傷處的自我控調能力變得遲鈍的緣故,神經反應也會有所受損,形成慣性受傷。一年過去了,我以握著水杯的手勢,撫摸著自己的大腿...
Thumbnail
2021年5月,倒下⋯,本文講述身為醫事人員的作者突然間發生中風,剖析了當時的處境以及其所經歷過的身體感受,值得一讀。
Thumbnail
我在 27 歲的一開始,因為一場機車事故,導致臂叢神經損傷 (BPI, Brachial Plexus Injury) 而成為身障人士。
Thumbnail
第22天,嗅味覺還沒有回來,左手持續發麻,咳嗽越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