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兒子應該能撐得住爬山的挑戰,畢竟許多小孩都曾經成功登頂。然而,生命總有其特別的安排,當確定雨勢不會停下的那一刻,我就知道這一趟旅程將不會平靜。一路上,兒子的煩躁與焦慮成為我最大的考驗。這條原本標示為6.2公里的路程,最終我們的紀錄竟然是9.52公里,可見這段路走得有多麼漫長。在過去,我經常因為他的負能量受到影響,自己的情緒也跟著低落,每次都無法穩住自己的心境。這次,我是否能夠突破這個考驗?其實,我也在期待著答案。
這次我們挑戰的加里山,海拔2,220公尺。才爬到約2/3的高度,原本的小雨轉為大雨,雨勢逐漸沖淡兒子的好奇與興奮。他原本對加里山上的天然攀岩場充滿期待,然而,在雨勢與氣溫的雙重夾擊下,他的身心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凍僵的手指讓他舉步維艱,6度的低溫從指尖滲入心中,讓他對攀岩產生恐懼。上坡時,雨勢尚未太大,加上看到與自己同齡的孩子,他還能鼓勵自己堅持爬到山頂,與三角點合照。但即便如此,他當時已經不願伸手去碰觸三角點的標誌了。
真正的考驗,出現在下山的路途。我無法確切理解他的冷與恐懼有多深,只能看著他在一面面幾乎垂直的岩壁前驚恐不已。他數次表示不想再走,抱怨手指疼痛。此時,友人已經在前方拉開距離,而我也不希望讓朋友久等,因此開始嘗試說服孩子忍耐,告訴他停下來會如何影響行程。然而,面對這樣的困境,我並未真正去理解他的恐懼與痛苦,只是一味地希望他能「接受現況」,要他努力撐過去。甚至,友人回頭時,也加入了勸說的行列,希望他不要抱怨,因為抱怨無濟於事。
這一路,宛如命運的安排。兒子因為寒冷與疼痛,脾氣一波接著一波地爆發。起初,他不願用手攀樹枝,但在濕滑的下坡路段,不使用雙手輔助簡直危險至極。我開始感到焦慮,想要控制他的行為,內心的脾氣也與此拉扯。然而,當孩子的狀況越來越不對勁時,我才驚覺,自己一直在用大道理試圖讓他接受痛苦,卻沒有真正幫助他舒緩。我猛然清醒,決定不再催促,先停在較為平穩的地帶,不再管後方的登山客,先幫孩子換上備用的保暖衣物,加了一個頭套、換了一副手套後,他的狀況果然改善許多。這一波情緒終於暫時平復,而我也開始學習,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中穩住自己的頻率。
後續的攀岩下坡路段,更是加深了孩子的恐懼。他看著濕滑的岩壁遲遲不敢行動,幾度因腳底打滑而驚恐哭泣,每次轉頭想看後方時,都讓我心臟漏跳一拍。我這才明白,攀岩並不只是運動神經好的孩子就能輕易駕馭的技能,它更需要心理的適應與學習。而我的恐懼,也隨著孩子的害怕逐步加深。當恐懼一層層累積後,往往會轉為憤怒,而這樣的模式,我過去已經歷過無數次。在這種情況下,保持覺察變得更加困難。我忍住爆發的怒氣,試著以理智提醒孩子:「用雙手抓住岩壁會比用臀部滑下來更安全,不要轉頭,避免增加恐懼。」然而,在這場大雨與山林的環境中,我的建議似乎成了空氣,無法真正緩解孩子的恐懼。
當孩子開始不停地抱怨,咒罵著山路難走時,我的焦慮與煩躁也漸漸累積。我開始也對他碎念:「現在的你需要專心專注,不要想還有多遠,不要想爬完之後怎麼發洩,不要後悔上山……」當這些話語慢慢回到我耳中,讓我意識到自己的低頻情緒。我不開心,壓抑著怒氣,但焦慮感依然龐大。此時,我選擇停下來,閉上眼睛,向宇宙與大地祈求,請求靈魂團隊幫助我調整頻率,修復能量場。幾次深呼吸之後,我感受到內在的低頻被清理了,心境也變得平和。當我再度追上兒子,他依然不開心,但這次,我選擇真正接納他的痛苦,而不是要求他去接受它。我看著他抱怨,忽然覺得很可愛,因為這正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度過困難。我釋然了,而這份接納的能量似乎也影響了他,讓他的情緒逐漸穩定。
回到平坦的路段後,我提醒孩子:「你的身體已經很累了,能量不夠,要好好守護剩下的力氣。如果可以,把嘴巴閉上,專心注意你的腳步。地上的樹根很滑,每一步都可能讓你摔倒。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專心、專心,再專心,幫助自己穩穩走好每一步。」話說完,孩子便安靜下來,不再抱怨,步伐也漸漸穩定,速度慢慢提升。我在後頭看著他的變化,感覺無比欣慰。我也不再拼命說著那些讓孩子「接納現況」的大道理,只是靜靜陪著他,讓他自行面對與調整。
隨著情緒和體力達到極限,孩子的疲憊感又再次累積,漸漸地,他的慣性模式開始浮現——嘴裡唸著還有多久才能結束,懷疑這條路走得是否正確,每當腳下一滑,就忍不住咒罵幾句。但這一次,我的心境已完全不同。剛剛的能量調整非常強大,我的頻率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沒有焦慮,沒有擔憂,反而更能貼近孩子的狀態。此時的我理解到,他所有的抱怨、咒罵,都是他努力面對困難的一種方式,而我只需要在一旁靜靜支持。
在這過程中,我也學會放下對物質的執著,把背包裡多餘的水倒掉減輕重量,甚至幫孩子背著他的包,讓他輕鬆一些。這些舉動與我原本期待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的想法大不相同。但在特殊情況下,我意識到,過度的堅持與執念反而是阻礙,適時的放下與調整,才是真正的陪伴。尤其當我自身的狀態還不錯時,要理解孩子的難以承受反而更不容易。這一刻,我明白了,情緒上的負擔會直接影響身體的承受度。當我幫孩子卸下背包,他的步伐也隨之輕盈,彷彿整個人都被解放了。
然而,就在我感受到自己成長的同時,回到停車場後,新的挑戰又悄然出現。孩子和我全身濕透,失溫的問題迫在眉睫。我立刻幫孩子脫掉外套,心想進到車裡應該就能解決。這時,友人突然問道:「你有幫孩子準備備用衣物嗎?」我直覺回應:「哪知道這天氣會變成這樣……」友人淡淡說:「這是作為母親的責任。」聽到這句話,我的心猛地一沉,感到一陣鈍痛。雖然我仍然回應:「既然沒有準備,遇到了就只能往前解決問題。」但心裡的自責卻悄悄浮現。
友人的話也許無心,但卻觸及了我內心深處那個原始的自我設定——「我不是個好媽媽」。這句話其實在過去的親子生活中,我曾試圖釋放與療癒,因為我知道自己一直害怕當不好母親,對孩子有過多的控制慾。但在這一刻,那股熟悉的自責感又再度浮現。所幸,當孩子在車上脫掉濕衣服、吹著暖氣,身體慢慢回暖後,我闔上眼透過深呼吸將心靜下來,有意識的停止自責,穩住自己。
回到家後,我用最快的速度幫孩子和自己洗了熱水澡,身體恢復溫暖後,我們一起去吃火鍋。原本在山上不斷念著下山後要去湯姆熊的孩子,早已忘記這個念頭。他開心地吃著自己選的火鍋料,嘴裡還不忘重複講著山上的經歷(我猜他這輩子都不會忘)。看著他燦爛的笑容,我內心的那股「我不是個好媽媽」的自責也隨之消散。
此刻我明白,當一個母親,不需要他人的評價或肯定,也不是一場需要拿高分的比賽。我與孩子的每一次經歷,都是宇宙的安排,讓我們從中收穫成長與覺察,而不是糾結於表現的好壞與否。每一段旅程都可能面臨無力與困難,但重要的是,我們攜手走過,並一起化解挑戰。這趟加里山的冒險,便是2025年生命給予我們母子的第一場試煉。感恩這一路上的覺察與成長,孩子在途中說的「覺醒」,如今想起來仍讓我熱淚盈眶。我知道,這幾年帶著孩子一起經歷揚升,每一次的挑戰,都是我們共同收穫的玻璃珠。在火鍋騰騰的熱氣中,看著彼此的笑容,我知道,我和孩子又一起穿越了一場生命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