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03|赫塞《克林索爾最後的夏天》&《荒原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好喜歡赫曼.赫塞。三年前第一次讀《悉達多》就愛上了。(去年搬家斷捨離,百多本書或送或捐或賣,只留了不到十本隨身帶走,這是其中一本。)剛過去的春節,在來回航班上一口氣讀完了《克林索爾最後的夏天》和《荒原狼》,我果然還是喜歡他,總能在他的書中看到自己。關於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太多了,這裡只想抒發下自己的感受。

因對自己施暴,因不敢走上釋然之路,我為這世界增加了罪與苦。釋然之路既不向左也不向右,它通向自我內心。


《克林索爾最後的夏天》



這本書收錄了同名中篇小說、一些隨筆和詩作。小說創作於1919年,在赫塞作品中有著承前啟後的意味。在那個「對世界來說都非比尋常、獨一無二的夏天」,一戰剛結束,文明崩潰,遍地狼藉,回歸自由的人們不得不重新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邊嚮往,邊恐懼——「恐懼變得陌生的私人領域,恐懼每一種自由所意味的責任,恐懼經長久壓抑、幾乎變得敵對的激情,恐懼自己心中的可能與夢想」。

畫家克林索爾(被視為赫塞自己)由此誕生。他一邊瘋狂創作,一邊狂歡享樂。夏日絢爛熱烈,死亡的陰影卻始終籠罩。他化身李太白,和密友路易、杜甫、占星師等人飲酒、漫遊、爭辯,並在夏末完成了最終的畫作。我看的譯本文字過於優美了,感覺詩化得有些刻意(適合放網上做美句集錦)。不過書中大量的色彩刻畫,濃烈斑駁,充滿了夏天的生命力和誘惑。(題外話,我有個私密社交帳號就叫summer,夏天真適合綻放。)


關於漫遊:「我別無所求,只想被陽光曬透」

我崇拜流浪、變化和幻想,不願將我的愛釘在地球某處。
曾經,我既想成為詩人,又想成為市民;既想成為藝術家和幻想者,也願同時擁有美德,享有故鄉。我用了很久才明白,人不可能同時成為並擁有兩者。我明白自己是遊牧人,不是農夫;是追尋者,不是持有者。
我們將愛從具體對象剝離,愛本身就夠了。正如我們漫遊者並不尋找目的地,而只是享受慢遊本身,享受在路上的過程。

我一直以為自己會去流浪,告別每一朵花、每一扇窗。可機會一次次地來,我一次次地猶豫。後來才明白,所謂阻礙了我的人或事物根本只是表象。我並非天生的漫遊者,害怕一成不變,也害怕沒有歸處。平淡時我期待遠方,漫遊時我懷念故鄉。我需要的是感受自己真切活著,感受愛和在路上。

為什麼不能同時擁有兩者呢?我能想到最好的日子,就是半年漂泊、半年安居,一邊流浪,一邊擁有故鄉。航海回來時正是中午,週四島上沒什麼人,太陽照在藕粉色的小房子上,牆角陰影中的花有些蔫了,廣告紙也褪了色。是冒險回來的感覺,不論去到哪兒,小屋等著我。當然,如果有和我一起冒險的人,那就再好不過了。


關於憂鬱:「人不該背負的東西,就是一小時的功課」

一切都有其時節和次序:水從大地蒸發又降落,一年四季,潮漲潮落。而我們內心也遵循一定規律,契合一種律動。⋯⋯我所懼怕的生命中的暗潮,也會以某種規律出現。⋯⋯但我從不期望,即使在壞日子都不曾期望的是中間狀態,那種不咸不淡的湊合狀態。不,我寧要誇張的起伏
壞情緒在漸漸離我遠去,生活煥新,天空再度明媚,漫遊重返意義。在這回歸的日子裡,我感到一些治癒的滋味:困倦但無根本的痛苦,臣服但無心酸,感恩但無自貶。生活的準線又緩緩上升。⋯⋯我還活著,我再度戰勝了憂鬱,且還會在下一次,也許在以後很多次,再度戰勝它的。

看到這段話立刻發給了CX和阿莫。我與CX心靈相通,「誇張的起伏」是用力活過、愛過的證明。那日暗潮來襲,她約我晚飯不成,於是獨酌,我也特意在回家路上去給了她一個擁抱。暗潮終會離去,重要的是別輸給那些瞬間:痛苦而極度自棄的,想要依賴而放棄自我的,虛無孤寂而將就的⋯⋯

至於阿莫,我記得她說過類似的話。她在我上一次憂鬱時出現,離開時也是個陰天。有起伏,並不誇張。我偶爾會產生錯覺,她是否只是我心中的幻象?我不夠格作她的暗潮(還好也不是),可再來一次,我依然會選擇擁抱生命的湧動


關於存在:「矛盾對立寂滅之處,即是涅槃」

我的人生沒有中心點,我在兩極間擺動,走過這當中許多的路。⋯⋯我的事,就是在許多緊張的對立中搖擺,並在奇蹟砸中我時,做好準備;我的事,就是永不滿足,承受不安。⋯⋯每一項實現終會成為飽足,令我難以忍受。⋯⋯沒有一個被實現的目標再是目標,每一條路都是彎道,每一次休整卻又催生出新的渴望。

我也是個矛盾的人,既坦率也壓抑,既勇敢又膽小,總不滿足。理想不是為了實現而存在的,追逐的過程甚至比結果更讓人興奮。這些關於存在的叩問,再次擊中了我平凡卻躁動的心。克林索爾是綻放的,最後燃燒了自己。還好當年我先看的是《悉達多》。


《荒原狼》



七年後,長篇小說《荒原狼》問世。主人公哈里自稱「荒原狼」,內心既有「人性」也有「狼性」。在某次自殺邊緣,他巧遇舞女Hermina,在後者的帶領下認識了樂師Pablo和情人Maria。(他們都是哈里的化身。)在最後的魔術劇場,哈里看到了真實且多面的自我,完成了自我的解脫。

這本書和《悉達多》有點像,都是尋求自我,從放逐走向「開悟」,很有東方哲學意味。前者借用佛陀的故事,是向外體驗眾生,走向永恆和解脫;後者自傳性更強,受榮格精神分析影響,是向內的解構、剖析和重生。不過我讀起來沒有那麼驚艷。


關於孤獨

沒有人可以命令他,他沒有必要順從任何人。⋯⋯哈利這才突然發現自己的自由是死的,自己是孤立的,世界悄悄離開了他,人類已經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不,就連他自己也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他在愈來愈稀薄的無緣、孤獨空氣中逐漸窒息了。
事實上他的朋友非常多。有很多人喜歡他。然而他找到的通常只不過是同情與親切。別人請他吃飯,送禮物給他,寫給他親切的信。可是誰也不親近他。哪裡也沒有和他產生關聯。誰也不想和他一起生活,而且也做不到。現在孤獨者的空氣、寧靜的氣氛籠罩著他,周圍的世界脫離了他,無法建立關係。

過於追求自我會引致孤獨。我行我素的自由,隨心所欲的自由,不必按照周遭的一切規則行事,也無法和人或事物產生關聯。可什麼是自我呢?


關於自我

所謂克服時間,或者從現實中解脫出來——不管你把你所嚮往的加上怎樣的名稱,其實那都只意味著你想從你所說的人格當中脫離出來的願望。人格這種東西,只不過是把你放進去的牢獄罷了。
一切高級的幽默,都是從不再嚴肅對待自己開始。

哈里在魔術劇場看到了千千萬萬個自我。無數的經歷、觀點、交往構成了多面的人格,我們既沒法忠於一個、選擇一個,也不必殺死一個、生造一個。接受自己沒有一個特定的自我。所以,尋求自我本身就是一種徒勞,而放下自我也不是痛苦的事。這就是所謂的破除「我執」吧。


關於時代

每個時代、每種文化、每種風俗、每種傳統都具有各自的方式,以及與那方式相符合的溫柔、嚴格、美麗與殘暴,認為某種苦惱是真理,以無比的耐性甘願忍受某種災難。只有在兩個時代與兩種文化和宗教縱橫交錯時,人的生活才會真正成為苦惱和地獄。⋯⋯如果一個時代夾在兩個時代和兩種生活方式之間,就會成為一切真理、風俗、安全、單純都失去的時代。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樣強烈的感受。

這個感慨放在現在依然合適。接受多元很必要,穩定內核也很重要。在日常相處中,做好自己,旁觀他人。想到父母,我不再抱持對他們支持全部的我的期望,他們也盡力放手了。春節時我對他們說,人總會想到辦法活下去的,過好自己的日子。

avatar-img
3會員
14內容數
小島寧靜,適合觀照內省,思考創作,重建生活。我會在這兒記錄日常覺察體會,整理閱讀、觀影或學習心得,同時分享一路見聞感悟。願你我專注當下,盡情體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an的小島 的其他內容
這是盧梭臨終前在「沒有兄弟、鄰人、朋友,沒有任何人可以往來」的境況下的自我坦露。書裡收錄了十篇散步時的遐想,主題各異。時而樂觀滿足,時而掙扎憂愁,時而優美平靜。我會簡單總結各篇內容,重點聊聊感觸較多的三篇,再分享一些零碎的心得。
什麼是幸福?如何幸福?我喜歡這本書通俗簡明,面向大眾,很有雞湯的味道。叔本華說:人類幸福的兩大死敵——痛苦和無聊。自己是幸福唯一真實且持久的來源。
這是盧梭臨終前在「沒有兄弟、鄰人、朋友,沒有任何人可以往來」的境況下的自我坦露。書裡收錄了十篇散步時的遐想,主題各異。時而樂觀滿足,時而掙扎憂愁,時而優美平靜。我會簡單總結各篇內容,重點聊聊感觸較多的三篇,再分享一些零碎的心得。
什麼是幸福?如何幸福?我喜歡這本書通俗簡明,面向大眾,很有雞湯的味道。叔本華說:人類幸福的兩大死敵——痛苦和無聊。自己是幸福唯一真實且持久的來源。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我不是不渴望愛,而是害怕愛會讓我失去自己。單身,對我來說,比戀愛更安全,因為這樣我能掌控自己的情緒與生活,而不必承擔愛帶來的責任與不安。如果你愛上一個像我這樣的人,請別急著改變我,讓我知道,愛不是束縛,而是自由與陪伴。
身為一名提倡讀萬卷書同行萬里路一樣重要的格友,以往於外出時總是習慣隨身攜帶幾本書,一來是出於自勉的心理,期待自己能把握住空檔閱讀,再者是出於喜歡換口味的閱讀風格,讀累了、換個內容又可以繼續投身於書海;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體力的衰退,逐漸變得討厭攜帶重物,當然這些都是藉口,抱著「上網動動手指查詢、chat
你說的話,可能正悄悄阻礙你的人生! 為什麼有些人一開口就讓人信服,而有些人卻頻頻碰壁?其實,問題可能藏在你每天的言語中。這些無意間的行為正在損害你的關係與信任感。本篇文章將揭露6種最致命的溝通禁忌,並教你如何扭轉說話方式,提升你的影響力和說服力。快來檢視自己有沒有中招,學習改變的秘訣!
嗨大家好!這裡是對錢斤斤計較又貪生怕死的Aurora😂 最近去了人生第一趟東南亞(峇里島), 基於個人對東南亞的一些刻板印象, 所以我在準備行李的時候可說是焦頭爛額, 在此分享一些經驗給有同樣困擾的大家🫶   旅行時間:2025.1.1-2025.1.10,時值峇里島雨季,每天都在下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我不是不渴望愛,而是害怕愛會讓我失去自己。單身,對我來說,比戀愛更安全,因為這樣我能掌控自己的情緒與生活,而不必承擔愛帶來的責任與不安。如果你愛上一個像我這樣的人,請別急著改變我,讓我知道,愛不是束縛,而是自由與陪伴。
身為一名提倡讀萬卷書同行萬里路一樣重要的格友,以往於外出時總是習慣隨身攜帶幾本書,一來是出於自勉的心理,期待自己能把握住空檔閱讀,再者是出於喜歡換口味的閱讀風格,讀累了、換個內容又可以繼續投身於書海;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體力的衰退,逐漸變得討厭攜帶重物,當然這些都是藉口,抱著「上網動動手指查詢、chat
你說的話,可能正悄悄阻礙你的人生! 為什麼有些人一開口就讓人信服,而有些人卻頻頻碰壁?其實,問題可能藏在你每天的言語中。這些無意間的行為正在損害你的關係與信任感。本篇文章將揭露6種最致命的溝通禁忌,並教你如何扭轉說話方式,提升你的影響力和說服力。快來檢視自己有沒有中招,學習改變的秘訣!
嗨大家好!這裡是對錢斤斤計較又貪生怕死的Aurora😂 最近去了人生第一趟東南亞(峇里島), 基於個人對東南亞的一些刻板印象, 所以我在準備行李的時候可說是焦頭爛額, 在此分享一些經驗給有同樣困擾的大家🫶   旅行時間:2025.1.1-2025.1.10,時值峇里島雨季,每天都在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主人翁培德追尋自我的覺醒,也是所有年輕徬徨的讀者,學習成長過程的一盞明燈,指引迷失的心靈,走上光明大道,其思想上的永恆價值殆無疑義。 (一)追尋自我的覺醒 德國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赫塞的小說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往往塗抹「
我可能真的身體太疲累了,或者出於轉換心情的需要,我有深讀硬書的決心,卻少了續寫小說的鬥志。今天,我聚焦「澳」特里.歐文《致命的誘惑:柴爾德的政治人生與思想》(商務印書館,2024-3)這部政治性傳記,因為我極欲了解這位考古學家晚年跳崖自盡的生涯。   說來奇妙,大概是小說之神的召喚吧,就在我閱讀
《生命之歌》是德國作家赫曼·赫塞的偉大作品。這本書描述了人生的殘酷和諷刺,並呼籲人們用善良和理性面對命運的意外。赫曼·赫塞的二元對立的寫作風格在這本書中表現得深入淺出。推薦大家閱讀,作為瞭解赫曼·赫塞的第一本書。
Thumbnail
那個因為《瓦爾騰湖》(或譯《湖濱散記》)而為人所記得的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因為肺結核而逝的時候,才44歲。
Thumbnail
但是,詩真的是最危險的活動嗎?荷爾德林曾寫道:「從前我能歡呼關於我們周身遭際的一個新真理,一個好觀點;現在我卻擔心,我最終不能勝任,就像古老的坦塔羅斯,他從諸神那裡所獲得的,遠超過了他能消化的。」  
Thumbnail
天道不仁慈,但也許有什麼東西比這天道更為可貴,那就是同情和愛,對此我已經忘記了,忘記了。──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Thumbnail
《悉達多.流浪者之歌》,距今近一百年前的小說,讀起來仍然歷久彌新。原因於我們在主角悉達多身上,可以看見各個時期的自己,如同看向河水看見過往自我種種悔恨,最終體悟到了人生的哲學。所以,不妨來一起看看這本書的短評吧。
Thumbnail
大家也許發現我甚少閱讀當代華文作家的作品,内地作家更是罕見。這次會選擇此書,純粹是我喜愛的演員推介的緣故😚。 話說我過往接觸的華文小說大多以鄉村小鎮作故事背景,我作為一個城市人實在毫無代入感。這本書卻聚焦在一個被遺忘的殘舊城市,當中一群在社會之中不上不下的小人物,這倒是一種新鮮感。
Thumbnail
讀了半天《戰國文字通論》,有點累,於是找了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來讀⋯⋯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主人翁培德追尋自我的覺醒,也是所有年輕徬徨的讀者,學習成長過程的一盞明燈,指引迷失的心靈,走上光明大道,其思想上的永恆價值殆無疑義。 (一)追尋自我的覺醒 德國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赫塞的小說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往往塗抹「
我可能真的身體太疲累了,或者出於轉換心情的需要,我有深讀硬書的決心,卻少了續寫小說的鬥志。今天,我聚焦「澳」特里.歐文《致命的誘惑:柴爾德的政治人生與思想》(商務印書館,2024-3)這部政治性傳記,因為我極欲了解這位考古學家晚年跳崖自盡的生涯。   說來奇妙,大概是小說之神的召喚吧,就在我閱讀
《生命之歌》是德國作家赫曼·赫塞的偉大作品。這本書描述了人生的殘酷和諷刺,並呼籲人們用善良和理性面對命運的意外。赫曼·赫塞的二元對立的寫作風格在這本書中表現得深入淺出。推薦大家閱讀,作為瞭解赫曼·赫塞的第一本書。
Thumbnail
那個因為《瓦爾騰湖》(或譯《湖濱散記》)而為人所記得的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因為肺結核而逝的時候,才44歲。
Thumbnail
但是,詩真的是最危險的活動嗎?荷爾德林曾寫道:「從前我能歡呼關於我們周身遭際的一個新真理,一個好觀點;現在我卻擔心,我最終不能勝任,就像古老的坦塔羅斯,他從諸神那裡所獲得的,遠超過了他能消化的。」  
Thumbnail
天道不仁慈,但也許有什麼東西比這天道更為可貴,那就是同情和愛,對此我已經忘記了,忘記了。──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Thumbnail
《悉達多.流浪者之歌》,距今近一百年前的小說,讀起來仍然歷久彌新。原因於我們在主角悉達多身上,可以看見各個時期的自己,如同看向河水看見過往自我種種悔恨,最終體悟到了人生的哲學。所以,不妨來一起看看這本書的短評吧。
Thumbnail
大家也許發現我甚少閱讀當代華文作家的作品,内地作家更是罕見。這次會選擇此書,純粹是我喜愛的演員推介的緣故😚。 話說我過往接觸的華文小說大多以鄉村小鎮作故事背景,我作為一個城市人實在毫無代入感。這本書卻聚焦在一個被遺忘的殘舊城市,當中一群在社會之中不上不下的小人物,這倒是一種新鮮感。
Thumbnail
讀了半天《戰國文字通論》,有點累,於是找了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