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檢舉內容

焦慮:凝視真實的深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zoomable
焦慮並非來自缺乏,而是來自過於接近真實。當象徵秩序無法填補裂縫,我們被迫直面無法言說的核心,時間的穩定性也隨之瓦解。


當象徵崩潰,我們將直面真實的震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在我們一般的觀念裡,總將焦慮歸因於缺乏;缺乏安全感、愛、或控制力

然而,若從拉岡的精神分析視角來看,焦慮的根源並非單純來自失去某種「東西」,而在於當我們過於接近那無法被完全象徵化的「真實」時,內心的結構便會崩解。

也就是說,焦慮來源於當象徵秩序(即語言、文化、社會規範等構成的秩序)無法填補存在裂縫,我們就會被迫面對那無法言說的核心。

就像柏拉圖的洞穴論,我們可以試著想像一下,當我們從洞內試著往外探索時,離洞口越近所感受到的情緒與感受就越發的複雜,我們可能聽到來至外界的鳥叫聲,也可能聞到新鮮氣味,哪種窘迫與對於未知的恐懼所產生的情緒,即是焦慮。

柏拉圖描述一群人從小被囚禁在洞穴內,只能看到洞壁上的影子,這些影子來自背後的火光投射。他們誤以為這些影子就是全部的現實,直到有一天,一個人掙脫束縛走出洞穴,發現洞外的真實世界——太陽、實體物品才是真正的存在。當他回到洞穴試圖告訴其他人真相時,反而被嘲笑甚至遭受攻擊。



象徵秩序與真實的區隔


我們日常生活的基礎建立在一個由語言、社會規則與價值觀所構成的象徵秩序之上。透過這個秩序,我們理解世界、認識自我,也為各種情感與經驗賦予了符號化的意義。

例如,一個人如果長期以「成功」作為自我認同的重要標準,便依賴這個象徵來定義自我與價值。


拉岡將人的存在劃分為三個層次:

想像界:透過鏡像與幻想構成的自我形象。

象徵界:以語言、規範和文化為基礎,賦予我們社會角色與意義。

真實界:那無法被語言捕捉、無法完全象徵化的存在。

(也可稱爲鏡象界、符號界、實在界)

大部分時間,我們都生活在想像界與象徵界中,而只有當我們遭遇極端創傷、面對死亡或對自我存在產生深刻懷疑時,才會被迫碰觸到那個「真實界」

這種過於接近真實的狀態,正是焦慮產生的源頭。


焦慮的本質:面對無法言說的核心


當我們試圖用象徵秩序來解釋或填補內心的裂縫時,總會發現語言與符號具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情感無法完全象徵化:

一個人若因為「應該」感到快樂而壓抑內心的空虛,當內心體驗無法被現有語言充分描述時,這種無法象徵化的經驗便會引發焦慮。

死亡與經驗邊界:

我們雖嘗試用宗教、哲學與科學等等不同的面向來解釋死亡,但死亡的「真實」始終超越這些符號系統的界限。

當面對這樣的極限經驗時,無法用語言言說的恐懼與無助會轉化為深刻的焦慮。

此外,當個人失去原本用以建立自我認同的象徵(如因破產而失去「成功人士」的標籤)時,他便無法再從象徵秩序中獲得安全感,進而被迫直面那無法被填補的存在裂縫,焦慮隨之而生。


焦慮與時間感知的瓦解


焦慮不僅影響我們對自身與世界的理解,也深刻改變我們對時間的感知。

通常,我們將時間視為線性排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然而,當焦慮湧現時,這種線性結構會顯得不穩定。

創傷的停滯:

經歷重大失落或創傷的人,往往會陷入對過去的無限回溯,心理時間停滯於過去,使得時間一直在一個混沌的狀態,未來也變得模糊且難以企及。

未來的不確定:

面對無法預測的未來,個體將感受不到時間的線性,而失去了原有的連續性與方向感,現在與未來之間並不相連。

這種對時間的失序體驗,進一步加劇了焦慮,因為當我們無法在時間中找到連續與穩定的自我認同時,內心的不安便油然而生。


與焦慮共存:真實的探索


焦慮並非僅僅是一種負面情緒,它更像是我們與真實界接觸後的自然反應。

當象徵秩序無法再為我們提供足夠的解釋與安撫時,我們就必須面對那個「無法言說的核心」。無論是對自我存在的疑問、對死亡的恐懼,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正因如此,焦慮無法被徹底消除;它是我們接觸真實、體驗存在本質的痕跡。

簡言之,當象徵崩潰,我們被迫直面那個真正無法言說的深淵時,焦慮便由此而生。焦慮並非源於具體的缺乏,而是當象徵秩序失效、我們過於接近那無法符號化的真實時,自然而然的反應。

這種焦慮同時也重塑了我們對時間的認知,使得過去、現在與未來變得難以捉摸。理解這一點,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從容地面對存在的不確定性,並在其中探索出重新定義自我與生活的可能性。



某某先生-avatar-img
某某先生和其他 3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7會員
45內容數
在哲學意義上,只有三個命題,「我是誰」、「愛是什麼」、「死亡的意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某某主義 的其他內容
計較,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流露的行為。 有些人計較金錢、時間、感情的付出與回報,而有些人則斤斤計較別人的態度與對待自己是否公平。 這種行為有時來自缺愛,有時來自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

快樂,從來不只是個人的情感狀態,而是一種社會的期望,是一種隱形的規訓。


我們從小便被教導,快樂是一種美德,是人生的必然目標。

人們會問:「你快樂嗎?」

卻很少問:「你允許自己不快樂嗎?」

這樣的教育,使我們逐漸將快樂內化成必然追求的人生價值與責任,彷彿唯有快樂,才能證明我們擁有值得活下去的人生。


於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學會微笑,即便內心沉重;學會祝賀,即便無法共感;學會在人群中偽裝快樂,即便孤獨在現代社會如影隨形。

聖誕快樂、新年快樂、生日快樂……我們總期待著快樂降臨,彷彿它才是一切慶祝的核心。

現代社交媒體的出現,更讓這種規訓變本加厲,我們被鼓勵分享「幸福時刻」,被讚美積極正向的態度,而任何表露脆弱或迷茫的言語,則容易被貼上「消極」的標籤。


但快樂,真的是一種義務嗎?

不快樂,真的等於人生的失敗嗎?


或許不然。


當我們更清醒地活著,看見世界的不完美,也承認自身的不安與缺憾。在不追求快樂的同時,我們也能獲得一種更深層的安穩與平靜的喜悅。

不追逐快樂的人,並非沉溺於痛苦,而是選擇不再壓抑自我;不願以虛假的快樂來討好世界,而是希望擁抱生命本來的多重樣貌,包括悲傷、失落、迷惘,甚至憤怒。


這個世界總告訴我們:「你應該要幸福快樂。」

但卻沒有告訴我們,快樂是一種短暫的情緒,而非恆久的幸福狀態。


當快樂成為一種規訓,不追逐便是某種程度上的清醒。因為每當快樂結束時所帶來的遺憾,又會成為追逐快樂的欲望,有些人的一生皆是如此反覆,構成了一種無盡的循環,就如同夸父追日。

在這個以快樂爲首的消費時代,人人皆爲快樂而活,感嘆著自由與幸福的稀缺。

但或許等那天我們不再以追逐快樂為價值目標,才能接近幸福,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快樂。


每個人都在不同的時間環境中,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這些價值觀,是一生經歷的縮影,也是在漫長歲月中不斷探索與追尋的結果。

即將面結束時,往往,一句無意識的話語,可能就蘊含著生命全部意義,甚至是那個人一生的總結。


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回首過往,生命已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被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

在那個時刻,過去的一切記憶、選擇與堅持,會像一幅完整的畫卷徐徐展開。

此時,人所談論的不再是某個孤立的事件,而是整個人生的總結,談論的是用一生堆砌起來的意義之塔。


然而,生命的終點也讓我們覺察到一個殘酷的事實:即使感情再好、血緣再親近,我們也未必能完全理解他人的生命意義。

每個人對生命的詮釋,都是由自身的背景、經驗與內心深處的渴望交織而成的。

那些在旁人看來或許微不足道的堅持,可能正是某人活下去的根本理由;那些被旁人忽視的言語,可能已經濃縮了他一生的智慧與感悟。


因此,或許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更應該試著尊重身旁親近的人所傳達的價值觀,因為這些價值觀背後,往往隱藏著那個人一生的歷練與信仰。

或許我們無法完全了解他人的人生,但我們可以以尊重與包容的心態,去傾聽、去陪伴,甚至僅僅只是安靜地接受。


當生命即將畫上句點時,那些經歷、那些曾經被視為瑣碎的選擇,最終都會匯聚成意義的洪流,留下的是一個完整經歷充滿意義的人生。

而那些在最後時刻所說的話語,也許正是生命最真實、最深刻的註解。


愛,從來就不簡單。

它不僅僅是一種情感,而是所有情感交集的總和,是喜悅、悲傷、渴望、憤怒、包容等種種情感的綜合體。

愛的本質,深邃而複雜,無法用單一的詞彙或框架來定義,因為它超越了語言與理性的界限。


愛是所有意義的來源。

人們在生命中追尋的價值與目標,無論是家庭、事業、理想,甚至對未知的探索,最終都與愛緊密相連。

愛賦予人類行動以意義,讓我們從原始的生存本能中昇華,成為擁有情感與靈魂的存在。

因為愛,我們賦予每一段關係深刻的價值;因為愛,我們從痛苦中尋找到堅持下去的力量。


愛是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

它穿越時空,超越個體,連結著人類的過去與未來。當我們追問生命的意義時,答案常常指向愛:對他人的愛、對自然的愛、對真理的愛,以及對生命本身的熱愛。

無論是付出還是接受,愛讓我們體驗到自身的完整,讓人類存在於世的每一刻都充滿意義。


愛,不是簡單的選擇,也不是單純的感受。

它是存在過的證明,是我們存在的所有行為與關係世界中的核心與靈魂。它讓我們成為自己,也讓我們超越自己。

一個人自然散發出的「氣質」,是主體思想外溢到象徵界的一種顯現。 它既是個體內在思想的圖示,又是他者賦與的標誌,更是主體在大他者凝視下的異化表徵。 這樣的氣質,既在場又不在場,既真實又虛幻,是思想、欲望與符號世界的交織。

每個人都如一盞燈,雖有光芒,但偶爾也會因為某些因素變暗甚至熄滅。


或許在這時,我們第一選擇不是拋棄,而是幫助他們找到電源,重新發亮。


有些人需要的是關注與愛,讓溫暖的注視與深情滋養他們;

有些人需要的是接納與包容,讓他們在理解中重拾自信;

有些人渴望的是同情與安慰,在共情中找到支持;

有些人則需要指引與方向,讓迷失的步伐再次堅定。


如果一切努力仍無法讓他們再次閃耀,那麼請記住:

「你自身的光也是一份力量。

靜靜陪伴,用你的光,點亮他們的夜。」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溫暖與光芒,而每一份愛,都可以成為彼此的能量。


如果生命如光,那麼愛就是電源。


很愛這部作品「照明商店」,另一部很愛的韓劇是「我們的藍調時光」。


圖片:迪士尼官方網站

計較,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流露的行為。 有些人計較金錢、時間、感情的付出與回報,而有些人則斤斤計較別人的態度與對待自己是否公平。 這種行為有時來自缺愛,有時來自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

快樂,從來不只是個人的情感狀態,而是一種社會的期望,是一種隱形的規訓。


我們從小便被教導,快樂是一種美德,是人生的必然目標。

人們會問:「你快樂嗎?」

卻很少問:「你允許自己不快樂嗎?」

這樣的教育,使我們逐漸將快樂內化成必然追求的人生價值與責任,彷彿唯有快樂,才能證明我們擁有值得活下去的人生。


於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學會微笑,即便內心沉重;學會祝賀,即便無法共感;學會在人群中偽裝快樂,即便孤獨在現代社會如影隨形。

聖誕快樂、新年快樂、生日快樂……我們總期待著快樂降臨,彷彿它才是一切慶祝的核心。

現代社交媒體的出現,更讓這種規訓變本加厲,我們被鼓勵分享「幸福時刻」,被讚美積極正向的態度,而任何表露脆弱或迷茫的言語,則容易被貼上「消極」的標籤。


但快樂,真的是一種義務嗎?

不快樂,真的等於人生的失敗嗎?


或許不然。


當我們更清醒地活著,看見世界的不完美,也承認自身的不安與缺憾。在不追求快樂的同時,我們也能獲得一種更深層的安穩與平靜的喜悅。

不追逐快樂的人,並非沉溺於痛苦,而是選擇不再壓抑自我;不願以虛假的快樂來討好世界,而是希望擁抱生命本來的多重樣貌,包括悲傷、失落、迷惘,甚至憤怒。


這個世界總告訴我們:「你應該要幸福快樂。」

但卻沒有告訴我們,快樂是一種短暫的情緒,而非恆久的幸福狀態。


當快樂成為一種規訓,不追逐便是某種程度上的清醒。因為每當快樂結束時所帶來的遺憾,又會成為追逐快樂的欲望,有些人的一生皆是如此反覆,構成了一種無盡的循環,就如同夸父追日。

在這個以快樂爲首的消費時代,人人皆爲快樂而活,感嘆著自由與幸福的稀缺。

但或許等那天我們不再以追逐快樂為價值目標,才能接近幸福,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快樂。


每個人都在不同的時間環境中,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這些價值觀,是一生經歷的縮影,也是在漫長歲月中不斷探索與追尋的結果。

即將面結束時,往往,一句無意識的話語,可能就蘊含著生命全部意義,甚至是那個人一生的總結。


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回首過往,生命已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被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

在那個時刻,過去的一切記憶、選擇與堅持,會像一幅完整的畫卷徐徐展開。

此時,人所談論的不再是某個孤立的事件,而是整個人生的總結,談論的是用一生堆砌起來的意義之塔。


然而,生命的終點也讓我們覺察到一個殘酷的事實:即使感情再好、血緣再親近,我們也未必能完全理解他人的生命意義。

每個人對生命的詮釋,都是由自身的背景、經驗與內心深處的渴望交織而成的。

那些在旁人看來或許微不足道的堅持,可能正是某人活下去的根本理由;那些被旁人忽視的言語,可能已經濃縮了他一生的智慧與感悟。


因此,或許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更應該試著尊重身旁親近的人所傳達的價值觀,因為這些價值觀背後,往往隱藏著那個人一生的歷練與信仰。

或許我們無法完全了解他人的人生,但我們可以以尊重與包容的心態,去傾聽、去陪伴,甚至僅僅只是安靜地接受。


當生命即將畫上句點時,那些經歷、那些曾經被視為瑣碎的選擇,最終都會匯聚成意義的洪流,留下的是一個完整經歷充滿意義的人生。

而那些在最後時刻所說的話語,也許正是生命最真實、最深刻的註解。


愛,從來就不簡單。

它不僅僅是一種情感,而是所有情感交集的總和,是喜悅、悲傷、渴望、憤怒、包容等種種情感的綜合體。

愛的本質,深邃而複雜,無法用單一的詞彙或框架來定義,因為它超越了語言與理性的界限。


愛是所有意義的來源。

人們在生命中追尋的價值與目標,無論是家庭、事業、理想,甚至對未知的探索,最終都與愛緊密相連。

愛賦予人類行動以意義,讓我們從原始的生存本能中昇華,成為擁有情感與靈魂的存在。

因為愛,我們賦予每一段關係深刻的價值;因為愛,我們從痛苦中尋找到堅持下去的力量。


愛是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

它穿越時空,超越個體,連結著人類的過去與未來。當我們追問生命的意義時,答案常常指向愛:對他人的愛、對自然的愛、對真理的愛,以及對生命本身的熱愛。

無論是付出還是接受,愛讓我們體驗到自身的完整,讓人類存在於世的每一刻都充滿意義。


愛,不是簡單的選擇,也不是單純的感受。

它是存在過的證明,是我們存在的所有行為與關係世界中的核心與靈魂。它讓我們成為自己,也讓我們超越自己。

一個人自然散發出的「氣質」,是主體思想外溢到象徵界的一種顯現。 它既是個體內在思想的圖示,又是他者賦與的標誌,更是主體在大他者凝視下的異化表徵。 這樣的氣質,既在場又不在場,既真實又虛幻,是思想、欲望與符號世界的交織。

每個人都如一盞燈,雖有光芒,但偶爾也會因為某些因素變暗甚至熄滅。


或許在這時,我們第一選擇不是拋棄,而是幫助他們找到電源,重新發亮。


有些人需要的是關注與愛,讓溫暖的注視與深情滋養他們;

有些人需要的是接納與包容,讓他們在理解中重拾自信;

有些人渴望的是同情與安慰,在共情中找到支持;

有些人則需要指引與方向,讓迷失的步伐再次堅定。


如果一切努力仍無法讓他們再次閃耀,那麼請記住:

「你自身的光也是一份力量。

靜靜陪伴,用你的光,點亮他們的夜。」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溫暖與光芒,而每一份愛,都可以成為彼此的能量。


如果生命如光,那麼愛就是電源。


很愛這部作品「照明商店」,另一部很愛的韓劇是「我們的藍調時光」。


圖片:迪士尼官方網站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你可知道,你的隱私其實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在這個鼓勵我們分享一切的世界裡,我們更需要重新認識隱私的價值。要明白有些事情最好保密,這並非出於羞愧或是恐懼,而是源於智慧。俗話便說 : 「沉默是金。」
你可知道,你的隱私其實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在這個鼓勵我們分享一切的世界裡,我們更需要重新認識隱私的價值。要明白有些事情最好保密,這並非出於羞愧或是恐懼,而是源於智慧。俗話便說 : 「沉默是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焦慮的反面是具體。 在得到APP上看到這句話,十分有共鳴。 每當事情一多,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又有限, 總會燃起焦慮的情緒。 以前總是會想很多, 但經驗上其實這些想太多的事情都不會發生。 可能事情的確都有命運的安排, 該怎樣發生的事情就會怎樣發生。 事
Thumbnail
焦慮絕對正常,而且複雜得迷人,它更是許多當代尖端心理學研究與臨床實務的焦點。這不只是一本關於焦慮本質的權威性指南,更是引領你認識這種人類最普遍,也最重要情緒的入門讀本。
上篇介紹《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的部分段落,本篇則將分享後續的重點。
Thumbnail
焦慮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當個體的杏仁核反應過於敏感時,可能會導致過度焦慮。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特質及過去經驗也對焦慮產生影響。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可幫助找到焦慮的源頭。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情緒常常出現在我們面對壓力、未知、無法預期、無法掌控的情境時。這些感受雖然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機制,但在頻率與強度超出常態時,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甚至危害身心平衡。下一篇文章將整理焦慮時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變化。
Thumbnail
焦慮是一種我們意識到悲慘未來的恐怖,認為平靜可能會被打破的那種心理的不安全感與壓力感。我們會感到不安、某種危險、心慌、坐不住、壓力,忍不住的猜測可能的情況、不斷試圖拼湊線索、尋找讓自己安定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不安全感,源於「意識到」,這代表著危機與悲慘未來並不一定真實存在,而是我們「認為存在」。
Thumbnail
「把焦慮寫下來,就不會焦慮了嗎?」 如果是,我想是因為在書寫的過程中,透過脈絡梳理和自我對話,對焦慮來源產生更清晰的視角,或許它的本質仍是問題,但至少,問題被看清楚了。 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情況呢?
Thumbnail
生活裡有數不清的時刻感到焦慮,或許是工作狀態,也可能是日子裡的瑣事,有時候當下的問題解決,心情就會跟著平復,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習慣性焦慮」,一旦這樣的情緒起伏來來去去,焦慮的範圍會隨之擴大,程度也將慢慢上升。 你可能會意識到焦慮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焦慮,在每個無法坦誠快樂的時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焦慮的反面是具體。 在得到APP上看到這句話,十分有共鳴。 每當事情一多,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又有限, 總會燃起焦慮的情緒。 以前總是會想很多, 但經驗上其實這些想太多的事情都不會發生。 可能事情的確都有命運的安排, 該怎樣發生的事情就會怎樣發生。 事
Thumbnail
焦慮絕對正常,而且複雜得迷人,它更是許多當代尖端心理學研究與臨床實務的焦點。這不只是一本關於焦慮本質的權威性指南,更是引領你認識這種人類最普遍,也最重要情緒的入門讀本。
上篇介紹《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的部分段落,本篇則將分享後續的重點。
Thumbnail
焦慮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當個體的杏仁核反應過於敏感時,可能會導致過度焦慮。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特質及過去經驗也對焦慮產生影響。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可幫助找到焦慮的源頭。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情緒常常出現在我們面對壓力、未知、無法預期、無法掌控的情境時。這些感受雖然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機制,但在頻率與強度超出常態時,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甚至危害身心平衡。下一篇文章將整理焦慮時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變化。
Thumbnail
焦慮是一種我們意識到悲慘未來的恐怖,認為平靜可能會被打破的那種心理的不安全感與壓力感。我們會感到不安、某種危險、心慌、坐不住、壓力,忍不住的猜測可能的情況、不斷試圖拼湊線索、尋找讓自己安定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不安全感,源於「意識到」,這代表著危機與悲慘未來並不一定真實存在,而是我們「認為存在」。
Thumbnail
「把焦慮寫下來,就不會焦慮了嗎?」 如果是,我想是因為在書寫的過程中,透過脈絡梳理和自我對話,對焦慮來源產生更清晰的視角,或許它的本質仍是問題,但至少,問題被看清楚了。 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情況呢?
Thumbnail
生活裡有數不清的時刻感到焦慮,或許是工作狀態,也可能是日子裡的瑣事,有時候當下的問題解決,心情就會跟著平復,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習慣性焦慮」,一旦這樣的情緒起伏來來去去,焦慮的範圍會隨之擴大,程度也將慢慢上升。 你可能會意識到焦慮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焦慮,在每個無法坦誠快樂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