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發展|參與母校 INSEAD 的 AI 講座,我收穫了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過年前,DeepSeek 橫空出世引發AI產業巨大的震盪。我的母校 INSEAD 也因應全球趨勢,開立了許多關於AI的講座。

在此之前,我獲得AI的資訊多來自新聞報導和自媒體KOL,因此我很好奇「學校教授」目前對於AI的分析與觀察。為了了解更多,上週我參加了母校 INSEAD 幾場AI講座,收穫了一些有趣的觀點,想與大家分享。

raw-image


教授及主持人對AI的分析

1. ChatGPT甚至比人類更有「同理心」?

我經常覺得能從「AI」身上獲得意想不到的「情緒價值」,沒想到這點在講座一開始,就被教授「驗證」了。

過去,人們下意識會認為,人與AI最大的區別在於「有人味」。什麼叫「有人味」?可能是同理心、情感交流、幽默感...

raw-image

但是,教授指出在一檔研究中顯示「AI居然比人類更有共情能力」。

在這個調查「醫病交流的品質調查」中,ChatGPT出乎意料的在「同理心」層面,比真正的醫生,更甚一籌。

這顯示AI不只能「做事」,可能也在「人際互動」領域,越來越佔有一席之地。

但我不認為這代表人類真的在「人際互動」上輸給AI,是否有可能是我們在過去過於專注「專業知識的打造」,而忽略培養「交際能力」,包含如何與病人更好的互動、展現自己的同理心。

假如 AI降低了專業知識的門檻,讓我們不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去消化「深奧的知識」,那麼我們是否能有更多餘裕,去培養並展現「人的溫度」呢?



2. 創業的成功條件從「執行力」轉向「發現問題的能力」?

我大學時就讀「創業系」,那時不只從一個教授、投資者、以及創業成功人士口中聽到「你的點子不重要,執行力才是關鍵」。

也就是,點子對成功的影響可能只佔10%,執行力則佔90%。

但教授指出,這在 AI時代可能「被扭轉」。

未來,「發現問題的敏感度,比執行力更重要」。因為一旦確立問題,AI能幫助你完成「後續的工作」。找到問題的重要性將佔90%,執行力只佔10%。

這就有趣了,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偏向培養我們「充耳不聞,埋頭苦幹」就行了。

可以想見,未來教育必須反轉。如何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勢必我們得釋放雙手,走出教室,培養對世界更高的敏感度、好奇心以及批判能力。


3.MBA的課堂也開始學習「打造自己的產品」?

大家都知道,過去大多數商學院的教學側重點都在「戰略分析」——如何站在企業的管理者角度,去分析解決「商業問題」?

說到「打造產品」相關的內容,比如製作APP、網頁,等等,那都是「工學院」的事情,商學院的同學假如想打造產品,就要和「工學院的同學」合作。我過去自己嘗試「創業」,做「數位產品」,也是如此。

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科技產品出現,讓「不懂技術」的人,也能無痛製作產品。

教授就分享,他已經在課堂上開始讓MBA同學親自製作APP,讓學生在親手實踐中,學習使用AI工具,進而增加他們的「職場競爭力」。

我想,假如有越來越多人熟練使用「AI工具」,自己就能製造產品,可以想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一人創業家」,不只是「提升職場競爭力」這麼簡單而已,這些人越來越有機會「自己創造工作」。


總結:

綜合以上三點,教授認為未來「Entrepreneurship(創業學)」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AI雖然會取代很多「當今的工作」,但是「人們可能透過AI,為自己創造工作」。正如第二點所說,人們會把目光投向「發現更多未被解決的問題」,再想辦法用AI解決。因此,人人都可能變成「連續創業者」,從解決一個問題,到另一個問題。

同時,教授也認為商學院的學生,將越來越能「發揮優勢」。

商學院學生的強項在「邏輯思考」、「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互動」,本來就比較適合當一個「指揮家」的角色,有了AI這個超強工具人,就更容易「指揮AI」,把自己「腦中的思考」付諸實現。


教授沒說,但我的一點小觀察

另外,我也有一些教授沒有提到的分析,但我自己透過觀察得出的「有趣心得」。

1.教授也在打造「個人品牌」

以前刻板印象中,大部分教授在演講開場前會做自我介紹,但也僅限說明「在校的頭銜」、或是「在產業裡擔任的角色」,就這樣簡單帶過。

沒想到,此次教授開場沒多久,就亮出自己的X(原Twitter) 介面,打趣道「也許大家會更經常在X上看到我,我在X上很活躍,平日裡會分享對AI產業的觀察」,暗示大家「追蹤他」。

看來,越來越多教授意識到「打造個人品牌的重要性」。他們需要走出象牙塔,與「大眾建立更多連結」,才能發揮更大影響力,而不是「埋頭在自己的研究」裡。


2.面對「未知又快速成長」的AI,傳統院校與線上教育KOL「逐步趨同」

面對快速成長的AI,學校教授也難以是「權威」,他們也是不斷地在觀察、理解。

其中一位教授就坦言,光是現在AI帶來的產業變革,就足以花10年時間研究與消化,何況AI持續以「指數級的速度」在進步。

也就是,關於AI的教育,傳統院校及坊間的教學,起跑線差不多。我們同時得依賴傳統教育,及坊間教學,才能完整理解和使用AI。

這可能造成「坊間的教育地位提升」,不只是「補充」,而是「另一個主要的學習管道」。這也很符合我目前的「行為習慣」,學校的知識怎麼可能足以cover出社會後的各種問題,都嘛要從其他管道再持續學習(比如YouTube KOL)。

目前我的觀察是,你能夠在學校裡得到更完整關於「AI的發展脈絡」,或是站在企業高層的角度思考「如何調整企業文化及策略,以適應AI帶來的衝擊」;然而,關於「個人如何應用AI」,坊間能從「使用者」的角度給出更多解答。


總結

這樣看來,隨著更多教授在校外「建立個人品牌」,加上越來越多人習慣「透過不同渠道學習新知」,整個教育產業會有「更深層次的變革」,我大膽預測「教育與內容產業會有更多結合」。

也許現在就是當一個「內容創作者」最好的時機😉



當然,我也會持續關注學校更多AI講座,並分享心得體會。感興趣的話,歡迎追蹤:)

我是Eve,前新加坡管理顧問,在寫作中找到生命的熱情,著有《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關於【自我成長】及【職涯思考】的內容,歡迎點擊了解:

raw-image



恭喜你發現了一個寶藏格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探討個人技能價值如何因應不同工作環境而改變,並以作者自身在新加坡管理顧問業的經驗為例,說明在不同團隊中,個人技能的價值和重要性會有不同的呈現。文章強調選擇工作環境時,應該考慮該環境是否能充分發揮個人優勢,而非僅追求客觀條件上的「強、厲害」。
追求「高級感」的工作,卻忽略了銷售自己的重要性,作者反思過去的盲目,體悟到成為「獅子」而非「牛馬」的重要性。文章探討如何透過培養「必殺技」,擺脫「高薪手銬」,獲得更多自由和掌控人生的理念。
雖然過去不斷地嘗試不同領域,讓我曾因為找不到「自己的焦點」,而感到迷茫和找不到在社會上的「立足點」,但是正因為不斷嘗試,才讓我知道「我是否有做這件事情的手感和底層熱情」,不斷做排除法,讓我更快找到「真正的天賦」...
雖然現在流行「斜槓」,什麼領域都沾一點。但是當我深入開始鑽研寫作之後,我才發現「深度比廣度」難一萬倍,並且足夠的深度才是「人與人拉開差距的關鍵」,你在社會上才有「讓人留下記憶」的焦點,也會行走的更有底氣。
許多學生在面對挑戰時,因為對於規則的過度重視而不敢行動。然而,真正的世界是靈活且充滿機會的。本文分享了個人在職場中的經歷與思考,發現「世界是軟的」,強調了打破固有規則及創造新規則的重要性。同時,探討瞭如何將周遭事物視為資源,並在獨立思考中尋找自我成長的機會,從而真正掌握人生。
很多找我諮詢過的同學,問過我這個問題,「現在就讀的科系不喜歡、看不到好的就業前景,怎麼辦?我應該現在轉系嗎?」我在選擇科系時也猶豫了很久,當時我的心頭有兩個選項——一是傳媒,二是商學。我內心更傾向於「傳媒」,然而我自知畢業後更有「錢途」的科系應該是「商學」,因此填寫志願時,我違背了自己的內心...
本文探討個人技能價值如何因應不同工作環境而改變,並以作者自身在新加坡管理顧問業的經驗為例,說明在不同團隊中,個人技能的價值和重要性會有不同的呈現。文章強調選擇工作環境時,應該考慮該環境是否能充分發揮個人優勢,而非僅追求客觀條件上的「強、厲害」。
追求「高級感」的工作,卻忽略了銷售自己的重要性,作者反思過去的盲目,體悟到成為「獅子」而非「牛馬」的重要性。文章探討如何透過培養「必殺技」,擺脫「高薪手銬」,獲得更多自由和掌控人生的理念。
雖然過去不斷地嘗試不同領域,讓我曾因為找不到「自己的焦點」,而感到迷茫和找不到在社會上的「立足點」,但是正因為不斷嘗試,才讓我知道「我是否有做這件事情的手感和底層熱情」,不斷做排除法,讓我更快找到「真正的天賦」...
雖然現在流行「斜槓」,什麼領域都沾一點。但是當我深入開始鑽研寫作之後,我才發現「深度比廣度」難一萬倍,並且足夠的深度才是「人與人拉開差距的關鍵」,你在社會上才有「讓人留下記憶」的焦點,也會行走的更有底氣。
許多學生在面對挑戰時,因為對於規則的過度重視而不敢行動。然而,真正的世界是靈活且充滿機會的。本文分享了個人在職場中的經歷與思考,發現「世界是軟的」,強調了打破固有規則及創造新規則的重要性。同時,探討瞭如何將周遭事物視為資源,並在獨立思考中尋找自我成長的機會,從而真正掌握人生。
很多找我諮詢過的同學,問過我這個問題,「現在就讀的科系不喜歡、看不到好的就業前景,怎麼辦?我應該現在轉系嗎?」我在選擇科系時也猶豫了很久,當時我的心頭有兩個選項——一是傳媒,二是商學。我內心更傾向於「傳媒」,然而我自知畢業後更有「錢途」的科系應該是「商學」,因此填寫志願時,我違背了自己的內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Thumbnail
從全球Top商學院INSEAD畢業後,我在新加坡一家專注於醫療領域的管理顧問公司(management consulting) 擔任商業分析師。管顧業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內容,讓我在很短時間內,就實現從「懵懂的畢業生」到「嫻熟職場人」的蛻變。
Thumbnail
這堂課程將解密商學院科系差異以及共同的必修科目,以議題角度帶你深入淺出的認識商學院必修科目: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透過這門課程,讓你瞭解金融業的熱門議題及商學院的校系課程內容及差異,幫助你探索大學科系並規劃未來,並提供自主學習計畫表參考範本。
Thumbnail
畢業十年了重新踏入校園 其實蠻期待的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學習新事物 在上班期間有時候會去上一些產業人才投資方案的課程 上過攝影課、韓文課、不動產經紀人的課、吉他課 不管是跟工作有關無關我都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 但老實說是因為我常常感受到焦慮且總覺得自己不足 所以拼命的學習但這些學習是真的有用
自從2017年7月來美國讀博士, 今年2024年已經是在美國第七年了。 2017-2022這五年, 我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的普渡大學統計系攻讀博士學位。 當時的研究課題是線上機器學習(Online Machine Learning) 以及強盜演算法 (Bandit Alg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大學所開設的特殊課程,包括了各種具有創意及實際操作的課程內容,然而,作者也分享了這些課程的優點與缺點,是一篇風趣的文章。
Thumbnail
2022.6 我畢業於歐洲排名第一的商學院INSEAD。雖然疫情使得畢典無法有親人參與,但這不能影響成為父母驕傲的時刻。本文探討我從小到大跨文化成長的過程,以及希望成為不同背景間的理解包容橋樑的使命。
Thumbnail
我和教育界有著神奇的緣分,取得合格教師證,卻沒走到教學第一線,回歸行銷本業投身業界服務近20年。有天我竟然會以講師身份踏入校園,教學對象還是榮獲教學卓越獎的校長、行政主管及教職人員,以往是訴求經營績效的企業點餐,首次跨域來到非商管類的教育界
Thumbnail
內訓講師的工作已不僅是灌輸知識與技能,更是一場尋找自我的旅程。文章中探討寫作對於內訓的重要性,透過文字,反思著自己的言行,探討自身的價值觀與信念,成為自我探索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一種與他人分享經驗與智慧的媒介。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Thumbnail
從全球Top商學院INSEAD畢業後,我在新加坡一家專注於醫療領域的管理顧問公司(management consulting) 擔任商業分析師。管顧業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內容,讓我在很短時間內,就實現從「懵懂的畢業生」到「嫻熟職場人」的蛻變。
Thumbnail
這堂課程將解密商學院科系差異以及共同的必修科目,以議題角度帶你深入淺出的認識商學院必修科目: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透過這門課程,讓你瞭解金融業的熱門議題及商學院的校系課程內容及差異,幫助你探索大學科系並規劃未來,並提供自主學習計畫表參考範本。
Thumbnail
畢業十年了重新踏入校園 其實蠻期待的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學習新事物 在上班期間有時候會去上一些產業人才投資方案的課程 上過攝影課、韓文課、不動產經紀人的課、吉他課 不管是跟工作有關無關我都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 但老實說是因為我常常感受到焦慮且總覺得自己不足 所以拼命的學習但這些學習是真的有用
自從2017年7月來美國讀博士, 今年2024年已經是在美國第七年了。 2017-2022這五年, 我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的普渡大學統計系攻讀博士學位。 當時的研究課題是線上機器學習(Online Machine Learning) 以及強盜演算法 (Bandit Alg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大學所開設的特殊課程,包括了各種具有創意及實際操作的課程內容,然而,作者也分享了這些課程的優點與缺點,是一篇風趣的文章。
Thumbnail
2022.6 我畢業於歐洲排名第一的商學院INSEAD。雖然疫情使得畢典無法有親人參與,但這不能影響成為父母驕傲的時刻。本文探討我從小到大跨文化成長的過程,以及希望成為不同背景間的理解包容橋樑的使命。
Thumbnail
我和教育界有著神奇的緣分,取得合格教師證,卻沒走到教學第一線,回歸行銷本業投身業界服務近20年。有天我竟然會以講師身份踏入校園,教學對象還是榮獲教學卓越獎的校長、行政主管及教職人員,以往是訴求經營績效的企業點餐,首次跨域來到非商管類的教育界
Thumbnail
內訓講師的工作已不僅是灌輸知識與技能,更是一場尋找自我的旅程。文章中探討寫作對於內訓的重要性,透過文字,反思著自己的言行,探討自身的價值觀與信念,成為自我探索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一種與他人分享經驗與智慧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