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傑明.史鮑(Benjamin Spall)我的晨型人生創辦人,曾為《赫芬頓郵報》、部落格平臺 99U 及科技網站 The Next Web 撰稿。
麥可・桑德(Michael Xander)我的晨型人生創辦人,為產品設計師與工程師。
《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My Morning Routine,2019)
這本書對筆者來說,是一本相見恨晚的作品。
踏入社會後,為了建立支撐生活的經濟基礎,大多數時間似乎理所當然地都投向工作。然而,為了獲取經濟報酬,過於專注在工作,卻忘記了生活才是目的。犧牲生活成全工作,雖然表面上忙碌充實,心理上卻總有深陷泥淖之感,無力動彈。
《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這部作品採訪了各行各業的人,像是老闆、作家、藝術家、運動員、僧人等等,記錄他們起床後的日常慣例。每個人的生活型態不同,習慣養成也會因人而異。在這本書中,作者並不會嘗試說服讀者,遵循某些作者自己偏好的習慣;相反的,作者完全沒有想要干涉讀者的行為,而是以純粹客觀的角度,忠實地分享不同人的起床日常,看看他們如何主導生活節奏,而不被工作恣意左右。每個案例都是一次啟發,讀者可以從中挖掘出最適合自己的習慣,用充滿活力的方式開啟每一天。
早上起床後第一個小時內做的選擇,會決定我們當天做事的效率、能否擁有內心的平靜,或是擾亂我們的思緒。
書裡訪談的人物,絕大部分都是遵循早睡早起的生活模式。然而,無論你是晨型人,還是夜貓子,你都會有一個揭開一天序幕的起床時刻,可以是早上六點,也可以是下午兩點。因此,書中所分享的習慣和心態,其實是可以適用於各種生活型態的人。這也是書名強調「起床」的巧思。
真正重要的觀念是,在一天正式開始、在我們為了滿足他人需求而工作之前,是否能夠保留一段時間,留給自己,留給心愛的人。在每天精神最好、所有事物重新歸零的起床時刻,為今天仍然空白的人生記錄,寫下專屬於自己的段落和篇章。不管是做早餐、運動、遛狗、冥想,甚至是發呆,都是值得的活動。
每天提早一兩個小時起床,優先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可以讓我們以平靜正向的心態,應對後續一天接踵而來的挑戰。
許多人在訪談中提到,他們會在睡前和起床前一兩個小時內,刻意迴避使用電子產品,像是開啟飛航模式、放到不同的房間,甚至是設定時段自動切斷家中網路。電子產品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會強烈分散生活注意力的東西。
如果每一天起床,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打開社群平台和電子信箱,你就會被迫開始對他人的訊息或是請求作出回應。就算當下沒有立即的動作,這些訊息依然會縈繞在腦海中,影響著接下來做的每一件事,讓人無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在自己的生活上。
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只屬於自己的起床時段中,阻絕電子產品的干擾。在完成自己的早晨(或是晚晨)慣例之前,不使用電子產品,不為他人的需求煩惱,專注於自己的生活上。許多受訪者表示,遠離電子產品的堅持,讓他們能夠真正擁有起床後平靜美好的 「me time」。
大多數人的活動時間,主要還是集中在白天。為了在工作開始前,能夠預留一兩小時的時間給自己,勢必需要更早起床,例如工作表定八點打卡,扣掉通勤時間,或許會需要六點起床。然而,原本為了趕上八點上班就已經疲於奔命,怎麼有辦法再從早晨擠出更多的時間?
有趣的是,一些受訪人分享了兩個絕對可行的早起方式:養狗狗,或是生小孩。無論是狗狗或是小孩,他們每天早上可能還不到六點,就會想盡一切方法把你挖起床,要你餵他們吃飯,或是陪他們散步和玩耍。雖然聽起來像是無奈地被迫起床,但是如果我們能調整心態,真心享受和他們相處的時光,我們獲得的會是其他經驗無法取代、令人回味無窮的喜悅。
比較令人意外的是,很多受訪者就算沒有養狗狗和小孩,一樣還是超級早起。在書的最後,作者分享了所有受訪者的平均起床時間,竟然有 6:24 am 這麼早;相應的,大家其實也都很早睡,平均就寢時間為 10:57 pm,平均睡眠時間則是 7 小時 29 分。
一直以來,市場上不乏有倡導早起好處的書。不過,《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是少數在閱讀過程中,就讓筆者不斷興起想要馬上改變生活的念頭。我想,是因為受訪者分享了許多具體的作為,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靈感,好像只要開始練習這些習慣,就能像他們一樣擁有一個充盈踏實的生活。
筆者目前最有感的改變,是在早上起床後遠離電子產品,一直到上班時間後才開始使用。起床後沒有電子產品的干擾,心理上真的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盈,將注意力完全投入在自己身上,就算只是單純泡杯咖啡、坐在沙發上放空,也能獲得滿滿的能量和活力,準備好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開始。
打造出最適合的晨間習慣,讓自己在生理、心理及健康上徹底清醒,保持警覺,準備迎接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