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越滑手機越焦慮?科學告訴你真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現代人幾乎人手一機,從早晨睜開眼睛開始,就習慣性地拿起手機,查看訊息、瀏覽新聞、滑動社群媒體。這種無時無刻的連結,雖然讓我們感覺與世界同步,卻也悄悄地帶來了一種難以察覺的焦慮感。

你是否曾經在無意識間反覆檢查手機,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找什麼?或者,一刷社群就停不下來,最後卻覺得內心更不安?這些現象其實與我們的大腦運作息息相關。

手機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

1. 多巴胺的操控,讓我們無法放下手機

手機應用程式(尤其是社群媒體、短影音和即時通訊)都經過精心設計,讓我們持續使用。當我們滑動螢幕、收到新通知或看到有趣的內容時,大腦中的多巴胺(dopamine)會被釋放,帶來短暫的快樂與滿足感

然而,這種快樂並不持久,甚至會讓我們產生「期待更多」的心理,促使我們不斷檢查手機,以獲取下一次的快感。這種機制與賭博上癮類似,讓人沉迷其中,卻無法真正獲得長久的平靜與滿足。

2. 資訊過載讓大腦疲憊,導致焦慮增加

我們的大腦並不擅長同時處理過多資訊。然而,手機上的內容更新速度極快,無論是新聞、社群媒體還是未讀訊息,都在不斷刺激我們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這個區域負責專注力與決策。

當我們持續接收大量資訊,大腦需要花費更多能量來過濾、理解與儲存,長期下來,這種「資訊超載」會讓我們感到疲憊,甚至影響記憶力與專注力。

3. 社交比較與負面情緒的循環

社群媒體讓我們容易陷入「社交比較」的陷阱,看到朋友的完美生活、職場成就或外貌展現,可能會讓我們不自覺地產生自卑或焦慮感。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們更容易分享正面的生活片段,而這些經過篩選的片段可能與現實生活並不相符。當我們習慣性地與這些「理想化」的形象比較時,容易產生「別人都過得比我好」的錯覺,進而影響自尊心與幸福感。

放下手機,讓焦慮緩和下來

1. 設定界限,讓手機回到應有的位置

嘗試設定固定的「無手機時段」,例如:

  • 睡前一小時不滑手機,改用閱讀或冥想代替。
  • 吃飯時專心享受食物,避免邊吃邊滑社群媒體。
  • 工作時設定專注模式,避免因為手機通知而分心。

2. 刻意培養「無科技時刻」

找回「不被科技綁架」的時間,例如:

  • 每天安排30分鐘戶外散步,享受與大自然的連結。
  • 嘗試用紙本筆記或日記記錄想法,而非依賴手機記事。
  • 練習深呼吸或正念冥想,幫助大腦從資訊轟炸中解放。

3. 減少社群媒體的影響

  • 刪除不必要的社群軟體或限制使用時間,避免無意識地滑動。
  • 取消追蹤讓你產生負面情緒的帳號,改追蹤能帶來啟發與正能量的內容。
  • 嘗試「數位排毒」,選擇一天完全不碰社群媒體,看看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何變化。

結語

焦慮的來源往往來自我們的習慣,而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最難戒除的一種依賴。當你感覺焦慮、不安或無法集中注意力時,不妨試著放下手機,讓自己的大腦喘口氣。透過刻意練習減少手機使用,我們才能真正回到當下,感受生活的美好與內心的平靜。

從今天開始,試著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現在拿起手機嗎?」有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讓它靜靜地放在一旁,讓自己好好呼吸、放鬆、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

🌷鍛鍊心韌性 🌷質感養成 🌷心態培養 👉以表演作為媒介,優化人生角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為了維持和諧,我們選擇忍讓,希望能避免衝突。然而,許多時候,這樣的做法並未帶來預期的和平,反而讓對方得寸進尺,甚至讓自己身心俱疲。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何自己的付出未能換來對方的珍惜與體諒? 這種現象其實與心理學中的「好人情結」(Peopl
在現代職場中,人際關係往往是影響工作滿意度與職涯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心理學研究顯示,「感恩」不僅能提升個人幸福感,還能促進團隊合作,增強同事之間的信任,進而創造更和諧的工作環境。 感恩是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當我們對他人給予的幫助表達感謝時,不僅對方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我們自身
在這個創業門檻降低、資本易於流動的時代,當老闆變得相對容易。然而,當一名真正的管理者卻依然困難,因為管理的核心不只是指揮和決策,更重要的是如何與人溝通、激勵團隊,並營造一個健康的工作環境。 老闆與管理者的差異:老闆可以決定公司的方向、資源的配置,但管理者需要在日常運作中與人打交道。
亞洲職場文化中常見員工因擔心被責備而不敢提問,導致工作效率低落、因溝通不良而頻頻出錯。本文探討此現象的心理學因素,並提出領導者如何建立讓員工安心發問的文化,包含提供具體資訊、創造心理安全感、以確認理解代替「你應該懂」等建議,以提升團隊工作效率。
在這個強調「好好溝通」的時代,我們似乎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學習了溝通技巧,就能與每個人順暢無阻地交流。然而,現實往往並不如我們所願。因為溝通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人之間的橋梁。即使我們已經努力學習如何清楚表達、同理他人,甚至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當對方還未學會如何表達自己、如何傾聽,這座橋依然無
嫉妒是常見的人性情緒,本文探討嫉妒的成因,包含社會比較、不安全感、資源有限錯覺及努力被忽視等面向,並提出轉化嫉妒的方法,例如:將比較轉為學習、培養自信、認清機會、心懷感恩及欣賞祝福等。透過調整心態,將嫉妒轉化為成長動力,有助於提升自我與人際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為了維持和諧,我們選擇忍讓,希望能避免衝突。然而,許多時候,這樣的做法並未帶來預期的和平,反而讓對方得寸進尺,甚至讓自己身心俱疲。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何自己的付出未能換來對方的珍惜與體諒? 這種現象其實與心理學中的「好人情結」(Peopl
在現代職場中,人際關係往往是影響工作滿意度與職涯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心理學研究顯示,「感恩」不僅能提升個人幸福感,還能促進團隊合作,增強同事之間的信任,進而創造更和諧的工作環境。 感恩是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當我們對他人給予的幫助表達感謝時,不僅對方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我們自身
在這個創業門檻降低、資本易於流動的時代,當老闆變得相對容易。然而,當一名真正的管理者卻依然困難,因為管理的核心不只是指揮和決策,更重要的是如何與人溝通、激勵團隊,並營造一個健康的工作環境。 老闆與管理者的差異:老闆可以決定公司的方向、資源的配置,但管理者需要在日常運作中與人打交道。
亞洲職場文化中常見員工因擔心被責備而不敢提問,導致工作效率低落、因溝通不良而頻頻出錯。本文探討此現象的心理學因素,並提出領導者如何建立讓員工安心發問的文化,包含提供具體資訊、創造心理安全感、以確認理解代替「你應該懂」等建議,以提升團隊工作效率。
在這個強調「好好溝通」的時代,我們似乎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學習了溝通技巧,就能與每個人順暢無阻地交流。然而,現實往往並不如我們所願。因為溝通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人之間的橋梁。即使我們已經努力學習如何清楚表達、同理他人,甚至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當對方還未學會如何表達自己、如何傾聽,這座橋依然無
嫉妒是常見的人性情緒,本文探討嫉妒的成因,包含社會比較、不安全感、資源有限錯覺及努力被忽視等面向,並提出轉化嫉妒的方法,例如:將比較轉為學習、培養自信、認清機會、心懷感恩及欣賞祝福等。透過調整心態,將嫉妒轉化為成長動力,有助於提升自我與人際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人手機成癮成為一種危機,而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專家提出了一些關鍵建議,如何聰明使用手機,逐步戒除成癮。該建議包括改善使用習慣、限制使用時間、關閉通知等。本文探討了這些關鍵結論,並提出實際行動建議。
Thumbnail
對,就是你的「好朋友」在偷走你的注意力! 其實光是手機的「存在」,就會影響你的專注力! 想知道為什麼嗎?想知道就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現時都市人生活營營役役,街上行人多邊行邊看手機(俗稱手機盲毛),不論在地鐵巴士等交通工具,親友聚會甚至在家中,各人只顧垂頭滑動手機,可曾理會身邊人感受?高牆外的世界,其實每個人也活在自己的囚籠中。   雨傘運動時利用手機作溝通及集體行動的通訊平台,極有效率。但如有同路朋友不幸被秋後算帳,以至要身
Thumbnail
一早划手機 其實,都是無意識的往上撥 撥撥撥 撥到有興趣的地方 看個兩眼 就再撥撥撥 不自覺,很多時間過去了 然後, 還是捨不得放下 有時,明明就跟自己說, 再划一下 再幾分鐘 但一划下去 又很多時間過去了 然後,興起了一股厭惡自己的感覺 這是,我的手機日常。
Thumbnail
我先聲明,其實我自己對手機還是有一定依賴,起床也還是會滑一滑手機的人,修行中。而這一篇反思,是我在看完B站上一條影片和留言區後,有感而發所以寫成。睡前或起床滑手機,是不是真的被大家妖魔化了?還是真的有壞處而需要慢慢改善?
Thumbnail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以前下班後總是癱在沙發上滑手機,想停卻停不下來,總是告訴自己:在十分鐘就好,結果一個晚上就過了,是個重度手機依賴者,這本書幫助我更有意識地使用3C的產品 手機是偶爾用到、幫助我們的工具而不是永不離身的配件,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意識地使用,能享受科技帶來的好處;無意識地
Thumbnail
自從智慧型手機成為大家普遍使用的工具之後,有許多資訊正偷偷消耗我們的注意力。例如原本想打開手機查閱資料,卻突然被跳出的訊息給吸引走,等到回過神來,才發現時間已默默過了半小時、又或是忘記原本打開手機,究竟要做什麼?好像得了健忘症一樣、或是手機發出的叮咚聲,總是打斷你原本正在做的事呢?
Thumbnail
Iphone手機上滑著ig、fb、x,眼睛緊盯螢幕,不敢移開手機分毫。 就深怕漏掉任何關於社群上的訊息。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手機癮」呢?   我曾經和有些人吃飯,他們即便對面有人,依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手機上。
Thumbnail
若不想被手機掌控生活,不妨也試著與我一起控制手機使用時間,如果能推動身邊的人共同進行,我想將會有更大的效果,讓我們一起放下手機,體驗生活。
Thumbnail
現代人手機成癮成為一種危機,而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專家提出了一些關鍵建議,如何聰明使用手機,逐步戒除成癮。該建議包括改善使用習慣、限制使用時間、關閉通知等。本文探討了這些關鍵結論,並提出實際行動建議。
Thumbnail
對,就是你的「好朋友」在偷走你的注意力! 其實光是手機的「存在」,就會影響你的專注力! 想知道為什麼嗎?想知道就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現時都市人生活營營役役,街上行人多邊行邊看手機(俗稱手機盲毛),不論在地鐵巴士等交通工具,親友聚會甚至在家中,各人只顧垂頭滑動手機,可曾理會身邊人感受?高牆外的世界,其實每個人也活在自己的囚籠中。   雨傘運動時利用手機作溝通及集體行動的通訊平台,極有效率。但如有同路朋友不幸被秋後算帳,以至要身
Thumbnail
一早划手機 其實,都是無意識的往上撥 撥撥撥 撥到有興趣的地方 看個兩眼 就再撥撥撥 不自覺,很多時間過去了 然後, 還是捨不得放下 有時,明明就跟自己說, 再划一下 再幾分鐘 但一划下去 又很多時間過去了 然後,興起了一股厭惡自己的感覺 這是,我的手機日常。
Thumbnail
我先聲明,其實我自己對手機還是有一定依賴,起床也還是會滑一滑手機的人,修行中。而這一篇反思,是我在看完B站上一條影片和留言區後,有感而發所以寫成。睡前或起床滑手機,是不是真的被大家妖魔化了?還是真的有壞處而需要慢慢改善?
Thumbnail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以前下班後總是癱在沙發上滑手機,想停卻停不下來,總是告訴自己:在十分鐘就好,結果一個晚上就過了,是個重度手機依賴者,這本書幫助我更有意識地使用3C的產品 手機是偶爾用到、幫助我們的工具而不是永不離身的配件,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意識地使用,能享受科技帶來的好處;無意識地
Thumbnail
自從智慧型手機成為大家普遍使用的工具之後,有許多資訊正偷偷消耗我們的注意力。例如原本想打開手機查閱資料,卻突然被跳出的訊息給吸引走,等到回過神來,才發現時間已默默過了半小時、又或是忘記原本打開手機,究竟要做什麼?好像得了健忘症一樣、或是手機發出的叮咚聲,總是打斷你原本正在做的事呢?
Thumbnail
Iphone手機上滑著ig、fb、x,眼睛緊盯螢幕,不敢移開手機分毫。 就深怕漏掉任何關於社群上的訊息。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手機癮」呢?   我曾經和有些人吃飯,他們即便對面有人,依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手機上。
Thumbnail
若不想被手機掌控生活,不妨也試著與我一起控制手機使用時間,如果能推動身邊的人共同進行,我想將會有更大的效果,讓我們一起放下手機,體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