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  陳榮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  陳榮華

 

存有是存有者的存有(無實體意義)

 

存有的延續下去方式:此有的「延續方式」就是「關心(理解存有)」

此有=人,此有的存有不具實體,而是存在。

 

存有必與存有者共處「道不離器,器不離道」

 

探索存有就是被探索者(存有)和被研究者(此有)在其自身中呈現,而探索者將它們看清楚,把握存有意義。

 

時間說明存有意義-時間作為詮釋存有意義的視域。

 

現象學(學=覺=見)意義:「讓那顯示自己者,正如從其自己顯示自己搬地被看見」→回到事物本身之意。

言談→讓之被看見。

 

人以現象學理解存有,才能理解存有者,因為存有是基礎,而存有者在它的基礎上,才能成為自己。

現象學的現象是「存有」。

 

中國哲學:形上(道或理)與形下(器物)。

 

形下之物不能沒有形上的理,否則它不存在。

形上的理不能沒有形下的物,否則它無法顯示自己。

 

此有的「在」表示存在

存在是指:理解著世界。→在絕對的無知中,人無法存在,假若人的本性是存在,則他必或多或少理解世界。

人不能獨立於世界,他總是在其存在中,早已理解世界。

 

在存有是此有的存上性徵=我活在、我局於。

在存有→理解世界的存有。

在世存有ˍ他與世界是統一的。

此有的事實性結構,它讓此有理解世界,且往前到連世界中之物去,與它們連結。

此有的存有的基本結構是「care」此有與此有的關係是關懷,關懷奠基於「care」。

 

 

《在世存有的世界及世界性》

此有關切周遭世界之物,是由於它理解它們是為了滿足它的。

 

此有的更種存在方式-無論是使用或認識都是讓存有者成為「在」:成為自己。

 

此有具有「緣於周遭世界中之物能滿足它」和「以一物指向到另一物」,故它讓周遭世界呈現出來,成為在。

 

《周遭世界的空間意義與此有的空間性》

除距(把它拉過來)是此有的存在性徵

此有與世界中存有者仍有距離-它們是在遠方或近處。

雖然空間距離是零,依然彼此相隔。

 

世界中各存有者的間隔-為「間距」。

此有的存有不是實體,而是可能性。

 

從此有的存有而言,它不是「使用者」-而是當時的「使用」,「使用」是存在方式,也可能性。

 

空間是在世界裡,而世界是由此有的空間性所發現的周遭世界。

 

空間是先在地(a priori)

 

《此有與別人共存的存在方式》

一、探索方式:存在的進路

「我」這些概念的基本意義是指,在各種變化的經驗中,那個依然保持不變的同一性。

■此有的本真的「我」是「屬於自己的可能性我」,而不是「實體意義的我」

→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我」卻是「實體意義的我」,它顯然不是「本真的我」。

二、此有與別人共存

因為人的存有是向別人開放的。這是它的事實性-當他在這裡時,他就是如此。這是永遠不可逃避的。

 

「共存」我與別人相遇了。但這種相遇不是指感官上的接觸,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理解-無論這種理解是對的或是錯的。

 

只有此有與此有間才有共存的關係,其它存有者不可能有這種關係。

 

對於此有自己,它是共存存有。

→對於世界,它不是僅屬於你個人,而是與人共同分享。-任何人都在人際間互相理解;世界是我與別人共同理解的世界。

 

共存存有-

即便在孤獨中,人依然理解上有別人,只是他與他們難以互相理解而已。孤獨不表示沒有共存,只是共存缺失模式。正由於人的存有是共存的,故人才能感到孤獨,孤獨沒有否定共存,反而肯定它。

 

●此有可以兩種模式理解別人:

 

「體貼」(Rücksicht)-Rück(往後) sicht(看)

 

「寬容」(Nachsicht)-Nach(往前) sicht(看)

 

※積極關懷別人的有兩種方式:

1.剝奪別人的本真存在,我們只關係他與世界的關係,理解他的困難,把困難解決,使他成為依賴的和被統治者的,使他無須面對困難,反省自己和世界關係,他無須負起和正視自己的存在。他不知道他的存在是屬於自己的,也不知道他的存在是自己的可能性,由自己抉擇。由這種「往後看」得到的理解,就是「體貼」。

2.把他的存在還給他,讓他理解自己的存有。在關懷別人時,我們關心他的存在,即關心他當時的存在是否本真,或他有沒有理解他的存在只是自己的。我們不是往後關懷他與世界的關係,而是往前關懷他的存在,希望他能得到本真的存在,讓他正視和理解自己的存有,在這樣的「往前看」中得到理解,就是「寬容」。

 

《別人心靈的問題》

由於人忽略了自己的本真的存在,才會提出各種方式解決別人心靈的問題,在提出解決方式之前,人們早已在其存在中互相理解了。正由於人的存有學結構是共存的,他才會忽略它而對別人冷淡,導致別人心靈的難題。

 

三、日常生活的此有與「人人」

由於我們總是去理解別人的所作所為,因此在日常生活(被遮蔽了本真的我)中,我們存在方式有以下三個性格。

(一)差距性:人總是在意他與別人的差異。

當注意別人的行為時,我們不是單純觀察它,而是關心我們與他們的差異。

(二)屈從性:人總是注意別人,由別人(一個中性、無特定對象的「人人」來主導他的存在。

人不僅感受到他與別人的差距,他更要依據差距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Ex:我們總是穿「人人」穿的衣服,看「人人」看的電影,說「人人」說的話題,我們成為「人人」,它主導我們的存在。

 

(三)平均性:我們總是要求「與人人一致」

當「人人」的支配下存在,我們會在意差距,要求平均和壓平自己,這構成人的群眾性(die Offentlichkeit)。

 

他不明白存在具有屬我性、存在是自己的存在,和要在本真理解自己下,決定他的可能性。

 

由「人人」而來的知識,即使它是「真的」,但卻誤解事物的存有。當被「人人」支配時,我們根據「人人」的意見去決定自己的存在,無須由自己去負起自己的存有。

 

「人人」剝奪了我們的本真存在,讓我們無法正視本真的自己(本真的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本性是存在,更不能理解自己是在世存有,而世界是在世存有的世界。

「人人」(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在意差距、屈從別人、要求平均和壓平自己。

 

此(理解)有的「在存性」之三個存在性徵:際遇性、理解和言談(完成此有的開顯性)

存在(往前到達世界中之物去)=理解著世界往前到達世界之物去=在存有=此有的存有

 

此有的存有特徵是它理解存有,並且「此有」是指「在此的存有」。它就是「在此理解著存有」,「此」就是理解的意義,而理解就是開顯。

 

三個存在性徵構成:

一、際遇性(心弦):人當時的狀態,人總是感受著自己當時的狀態。

人的心好像樂器,受到震動時,會發出不同的音調,而不同的音調,說出了不同的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心好像沒有被震動,但其實,這只是他沒有察覺爾已。

二、理解與解釋

事物意義不在它本身,而是在它當時的整體裡。完全獨立於整體外的東西是不可能理解的。

解釋一物不是說明它本身的意義,而是說明它當時作為何物。

→絕對正確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人只能不斷以更清楚的解釋來修正自己的理解。

 

●人是在世存有,他遭逢和理解的,是在世界中的存有者,不是存有者之外的意義。 

 ●人的存在不是指人可以做各種行為,而是指它總是整理意義(人的存在性徵)的。

在解釋前,不能說有存有者,因為當時尚未有意義,一切尚是不可理解的;一旦意義被整理出來,則存有者顯示自己為這個意義。存有者不是別的,它就是這個意義。人理解意義,也就是理解存有者,意義與存有者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意義空虛不表示價值,意義空虛的東西不表示它是負面價值。唯有意義空虛的東西,才能違背意義。Ex:自然事件也可以違背它的意義,反過來成為自然災害,它本來的意義是自然的,卻可以成為對人有害的東西。

 

解釋的引出模式:斷言(只有當人離開這種原初的解釋,以語言解釋它的性質時,才會說出斷言。

 

斷言一:指出此物「那個槌子很重」

斷言二:以賓詞限定它的性格,以「很重」去限定槌子性格。

斷言三:「溝通」,將之說出來。以語言說出它,但是,說出一物不單是用語言說它,而是要與它溝通,讓別人也能理解它。

 

在這三個結構下解釋出來的存有者,它也是「作為」某物,但它早已不是環視理解的那個「作為」。在環視中的「作為」必須被壓抑下去,然後再在邏輯的主賓方式下去解釋它。

 

三、語言學的存有學基礎(整理出可理解性):言談(此有開顯示解構)

言談將它整理出來的意義,在言談中以文字表達出來。這樣,語言就出現了,所以語言的產生奠基於言談,並且,文字基於意義而來,而不是先有文字,然後再給他意義。

語言來自言談要以文字表達自己。由言談表達出來的所有文字,就是語言。當語言被表達出來後,語言就是言談的世界,而文字就是這個世界中之物。

 

言談的幾種方式

 

1.       溝通:言談說說出來的,是在他的感受和理解中掌握的事物,而別人在聆聽時,只要他有共同的感受和共同的理解,他們便互相溝通了。

2.       聽:(聽自己的原初方式是聽自己存有的呼喚)_良知

在傾聽時,人不是要聽聲音,而是要理解其中的事物。甚至可以說,使沒有聽到聲音,而僅是理解事物。

3.       沈默:言談指整理出可理解性。無論人有沒有說話,只要他整理出可理解性,都是言談。

在沈默中的理解是深入的,因為它遺棄了「人人」的吵雜,而以自己的本真存在去理解事物。

<只有在真正的言談中,才有真正的沈默。人能真正沈默,才能得到廣博和深入的知識,這樣,他才有豐富的語言,說之不盡>

 

此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及沉淪

一、閒聊:閒言閒語和繼續傳播成為此有在日常生活中理解事物的方式,稱作「閒聊」,由閒聊而來的理解_都不是跟於事物本身。

在存有學而言,此有無法完全擺脫閒聊的影響力,它只能在其中反抗閒聊的支配,重回到自己的存在。

它的開顯性停留在「人人」的語言裡,不是根據事物本身。

二、好奇:它是為了看而去看。它的看不是為了深入理解它們,而僅是為了讓它能不斷去看世界中之物而已,這種為了看而看,稱為「好奇」。

好奇的三個性格:

1.       從不停靠


它不安於一物,追逐更多新奇的東西,此有把自己投入世界中之物,不再反省自己的存有。


2.       分散:當它到達一物時,它已經往著別物了,好奇總是不斷把自己分散在各事物上。

3.       居無定所:它似乎到過所有地方了,但也似乎從未到過任何地方。

 

在與別人共存時,好奇在閒聊中是無所不知道的,但也是一無所知,它所理解的,全都是誤解。

 

閒聊像好奇提供很多題材,指引好奇去看它們;好奇又是居無定所、無所不知,使此有的日常生活看似更形充實,但也更為離根-更遠離此有與事物的原初關係。

 

三、歧義:雜多而又無法確定的意義充塞在此有中。

當此有在歧義中與別人共存,此有會發現,別人似乎是這樣的,又似乎是那樣的。

四、沈淪:閒聊、好奇、歧義這三種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構成此有的沉淪。

忙碌於閒聊中的此有,對自己的存有一無所知,沈迷於世界中之物,難以自拔。

此有從自己的存有掉落

*本真與非本真,都沒有所謂真實和虛幻的意義,而只是對自己的理解是正確或是錯誤。

沈淪的歷程

1.       誘惑:「人人」提供了各種行為準則和價值標準,它們吸引此有,誘惑它離開自己的存有,毫不反省地接納它們,臣服於它們。

2.      平和:它都相當肯定自己的意見,充實地活著,它無所不知,也無所不通,所以它無須疑惑,一切都在它的掌握中。

3.      加劇下墜:越是平和,越是忙碌,越是難以自反。

加劇下墜到世界中之物去。

4.       疏離:此有的自我遮蔽

       本真存在與非本真存在一樣,都是同樣真實,只是前者誤解一切,後者正確的理解而已。

5.       糾纏不清:疏遠導致誤解,一切皆是糾纏不清,似是而實非,似非而實事。

此有的存有:關念

一、怖慄的現象學分析

面對此有的存有時的感受,它讓人得以理解存有,因此它是本真感受。

人從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首次面對自己陌生的存有和陌生世界。面對空無,不知如何處理又無可逃避。

<此有沈迷於世界中之物,不是單純、完全地投入到世界去,因為此有的沈迷表示它正在逃避自己的存有>

二、此有的存有及其相關含義:

(一)存在性

怖慄開險了此有的本性是存在,並且在它存在中,它的存有總是關心自己的存有_它總是關心自己要成為自己或放棄成為自己。

(二)事實性:到了自己之前的存有(此有總是在其存在中超出自己,且在這個超出中開顯自己是存在的,也因此關心自己的存有)也同時是早已在世界中的存有,兩者是一個整體。

(三)沈淪性:它已是在「人人」的誘惑中,迫使它沈淪到世界中之物去。

 

 人的存有是關念,叫簡單地說,這是指人總是理解他的世界(事實性),往前(存在性)到達世界中之物去(沈淪性)。所以它可以意欲(三個條件)世界中的一物。

一、他理解世界性,因此明白世界中之物是為了滿足他的(這是人的存在性)。

二、他要理解他已在世界中(這是人的事實性)。

三、它的存有必須能達到世界中之物去(這是人的沈淪性)

當人期望一物而繼續往前到達世界中之物時,他雖然是往前存在的,但在他的存在性中,他只看到世界中之物,卻忽略了自己的存有。他變得與自己更為疏離,因而成為「渴望」。渴望把人的存有更為遮蔽,而只看到實際的世界。這時,渴望驅使人全力追逐,完全投入和分散在事物中,他於是難以自拔而成為「沈溺」。沈溺壓迫人,要他更為活躍和忙碌。他的生活似乎非常充實,但這種充實的感受更讓他滿足於當前的存在。他不惜任何代價,都要堅持自己的工作。

內容總結
存在主義
0
/5
avatar-img
0會員
5內容數
閱讀是通往新世界的一條道路,它引領我們走出熟悉的日常,走進無窮無盡的知識和想像之中,帶領我們穿越不同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qumqum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沉思錄-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摘錄   ●不要讓別人的責難或話語左右了你的判斷。 ●這個人所經歷的遭遇,正是命運替他開的處方,他的處方雖然常常令人不悅。但是為了改善健康,我們還是接受了。 ●要是宙斯替人安排的事物對整體無益,他就不會那樣安排了。 ●如果你總是按
有些人被深刻的孤單感所驅使而不停地工作,另一些人則是被野心和貪心所驅使而不停地工作。這兩種情況中,當事人都是某種情緒的奴隸,牠的活動事實上是一種「被動」,因為它是被驅使的,是蒙受者而不是原動者。   如果一個靜靜坐者,除了體驗自己的生命和自己與世界合一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目的和意圖,則人們往往認為
神經可塑性_讀書筆記   邊緣系統:負責動機和情緒的處理和調解 杏仁核、海馬體:參與情緒處理,杏仁核為邊緣系統關鍵一員。 你的大腦是為了擺脫壓力而不是為了理解壓力而設計的。   焦慮:形成原因 「提示」(Cue)-觸發壓力之原因 「套路」( routine)-重複行為模式或思考模式
0/5你的神經是可塑造的,打造你的美好人生
創造快樂大腦_讀書筆記  大腦皮層_建立新的神經元路徑  邊緣系統_告訴你什麼是好的  皮質醇(cortisol)可以引起不佳的感覺,警告你躲避潛在的威脅。  皮質醇傳達痛苦和對痛苦預期,激勵你竭盡所能讓這種不好的感覺停止。  解決_抗拒想要「做些什麼」的衝動,和你的皮質醇共存,「等待」讓
0/5了解你的大腦,重新建立你的快樂路徑。
沉思錄-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摘錄   ●不要讓別人的責難或話語左右了你的判斷。 ●這個人所經歷的遭遇,正是命運替他開的處方,他的處方雖然常常令人不悅。但是為了改善健康,我們還是接受了。 ●要是宙斯替人安排的事物對整體無益,他就不會那樣安排了。 ●如果你總是按
有些人被深刻的孤單感所驅使而不停地工作,另一些人則是被野心和貪心所驅使而不停地工作。這兩種情況中,當事人都是某種情緒的奴隸,牠的活動事實上是一種「被動」,因為它是被驅使的,是蒙受者而不是原動者。   如果一個靜靜坐者,除了體驗自己的生命和自己與世界合一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目的和意圖,則人們往往認為
神經可塑性_讀書筆記   邊緣系統:負責動機和情緒的處理和調解 杏仁核、海馬體:參與情緒處理,杏仁核為邊緣系統關鍵一員。 你的大腦是為了擺脫壓力而不是為了理解壓力而設計的。   焦慮:形成原因 「提示」(Cue)-觸發壓力之原因 「套路」( routine)-重複行為模式或思考模式
0/5你的神經是可塑造的,打造你的美好人生
創造快樂大腦_讀書筆記  大腦皮層_建立新的神經元路徑  邊緣系統_告訴你什麼是好的  皮質醇(cortisol)可以引起不佳的感覺,警告你躲避潛在的威脅。  皮質醇傳達痛苦和對痛苦預期,激勵你竭盡所能讓這種不好的感覺停止。  解決_抗拒想要「做些什麼」的衝動,和你的皮質醇共存,「等待」讓
0/5了解你的大腦,重新建立你的快樂路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Thumbnail
生命留存一團謎 解不解兩相矛盾 我很好奇從彼時到此時 究竟 時間刻痕有多深 人世變遷有多大 滄海可美如今成桑田 信過的美麗 心中的永恆 學庸95.08.31/14: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HgFMUseME 1. **主題引人深思**:此次講座探討存在、虛空與永恆,涵蓋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如什麼是存在、如何理解存在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等,鼓勵聽眾從哲學角度深入思考。 2. **自我認識的重要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從何來?到哪去?存在又有何意義? 無垠的星辰大海中,我們是否真的只是滄海一粟?亦或在探尋造物的路上,我們竟會不經意間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創造出超越我們的存在? 如果,時間真的像一條,我們不能涉足同一點的湍急的河流,那我們當下該做的,是不是就該是回望,從長河上游順流而下的先人們閃耀的
Thumbnail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Thumbnail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時間與意識的關係,人們常誤解時間是線性的,但其實它並非如此。這篇文章探討時間、意識與宇宙的本質,提出人們的理解方式是如何受到頭腦的限制,指出宇宙的本質是現在的,開始與結束都在當下的這個瞬間生滅。最後呼籲人們要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也是一場遊戲,每個人所體驗的痛苦與快樂都是一種指引。
活著 活著的概念是把自己當「存在者」,這種的「活」的思域在人我之間,以理性邏輯性的言語來辯證與指稱,形成對現象的割裂,而存在者又總在零碎片斷裡試圖拼湊整合,這樣的「活」不論為自己或他人,都活不出真正的實在,那是不可能有美麗人生可言的。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Thumbnail
生命留存一團謎 解不解兩相矛盾 我很好奇從彼時到此時 究竟 時間刻痕有多深 人世變遷有多大 滄海可美如今成桑田 信過的美麗 心中的永恆 學庸95.08.31/14: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HgFMUseME 1. **主題引人深思**:此次講座探討存在、虛空與永恆,涵蓋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如什麼是存在、如何理解存在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等,鼓勵聽眾從哲學角度深入思考。 2. **自我認識的重要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從何來?到哪去?存在又有何意義? 無垠的星辰大海中,我們是否真的只是滄海一粟?亦或在探尋造物的路上,我們竟會不經意間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創造出超越我們的存在? 如果,時間真的像一條,我們不能涉足同一點的湍急的河流,那我們當下該做的,是不是就該是回望,從長河上游順流而下的先人們閃耀的
Thumbnail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Thumbnail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時間與意識的關係,人們常誤解時間是線性的,但其實它並非如此。這篇文章探討時間、意識與宇宙的本質,提出人們的理解方式是如何受到頭腦的限制,指出宇宙的本質是現在的,開始與結束都在當下的這個瞬間生滅。最後呼籲人們要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也是一場遊戲,每個人所體驗的痛苦與快樂都是一種指引。
活著 活著的概念是把自己當「存在者」,這種的「活」的思域在人我之間,以理性邏輯性的言語來辯證與指稱,形成對現象的割裂,而存在者又總在零碎片斷裡試圖拼湊整合,這樣的「活」不論為自己或他人,都活不出真正的實在,那是不可能有美麗人生可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