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SA循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知識是「經驗」和「思考」的產物。


建立完善的體制或制度,並非一、兩天就能達成,而是需要長時間的試錯、探索,才能逐漸成形。把握每一次遇到問題的機會,從當中去學習、改善,思索:「明年我要怎麼改?」如有這樣,「永續」的循環就開始了。

音樂組的重奏報名機制、資料組的生涯達人入班邀請機制、特教組的第八節開班機制...都是最近遇到,可以納入明年改善的地方。

從傳統的PDCA,進化成PDSA:Check(檢核)--->Study(學習)

「我們必須要從他人的錯誤中學習,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生命長度去一一犯下所有的錯。」-H. G. Rickover(美國海軍上將)
raw-image


大學是教育系畢業,曾當過義務張老師,最後決定主修輔導。原本立志到偏鄉當熱血教師,卻誤打誤撞來到天龍國蛋黃區。在陪著太太創業的過程中,培養出對管理的興趣。教育理念是多元適性,不放棄任何一位孩子,讓每位學生都能發掘並發揮120%的潛能。目前是雙寶爸,享受著這場關於教育、管理與生活的哲學旅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的管理理念,主要來自戴明的「全面品質管理」(TQM)。 其中,有個著名的「漏斗實驗」,其意涵是:因為無知又求好心切,在不知道系統狀態又想要有所作為時,擅自干預了系統,結果適得其反、擴大變異。 這個實驗大大影響了我看待問題的思維。 學校的日常業務中,絕大多數都屬於例行公事,簡單帶過就好, 因
我們處室最近打算召開一場會,時間、場地都已經確定了,通知單也發下去了,結果不久後被其他處室通知,他們也有一場「很重要」的會要開,而且時間、場地和我們幾乎完全重疊。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參加了環教輔導團的教案設計工作坊,研習現場的氛圍讓我感到訝異。
這週開行政會報,會中有件事引起大家熱議:會計主任報告今年的便當費嚴重超支,是去年支出的兩倍以上!
今年恰逢新舊任校長交接,8月1日當天學校行政團隊們忙進忙出,有人準備交接信物、有人忙著接待貴賓、有人忙著打點餐盒,暑假裡冷清的校園頓時熱鬧了起來。
一直以來,我都是個哭點很低的人。生命當中的各種重要場合,我一定會哭。例如:畢業典禮、比賽得名、考上教甄,甚至結婚時的交手儀式我也忍不住落淚。
我的管理理念,主要來自戴明的「全面品質管理」(TQM)。 其中,有個著名的「漏斗實驗」,其意涵是:因為無知又求好心切,在不知道系統狀態又想要有所作為時,擅自干預了系統,結果適得其反、擴大變異。 這個實驗大大影響了我看待問題的思維。 學校的日常業務中,絕大多數都屬於例行公事,簡單帶過就好, 因
我們處室最近打算召開一場會,時間、場地都已經確定了,通知單也發下去了,結果不久後被其他處室通知,他們也有一場「很重要」的會要開,而且時間、場地和我們幾乎完全重疊。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參加了環教輔導團的教案設計工作坊,研習現場的氛圍讓我感到訝異。
這週開行政會報,會中有件事引起大家熱議:會計主任報告今年的便當費嚴重超支,是去年支出的兩倍以上!
今年恰逢新舊任校長交接,8月1日當天學校行政團隊們忙進忙出,有人準備交接信物、有人忙著接待貴賓、有人忙著打點餐盒,暑假裡冷清的校園頓時熱鬧了起來。
一直以來,我都是個哭點很低的人。生命當中的各種重要場合,我一定會哭。例如:畢業典禮、比賽得名、考上教甄,甚至結婚時的交手儀式我也忍不住落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知識複利的本質:讓過去的你,幫助未來的你 兩階段知識複利的過程 兩階段「品質型」與「價值型」知識複利的過程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其實除了研究所需,觀察也是靈感的來源、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樂趣。
學習是三個階段的循環: - 具體階段:情報收集,紀錄體驗 - 抽象階段:抽象化,模型化,發現模式 - 應用階段:實踐,檢證 西尾泰和這一套學習的三階段循環:具體,抽象,應用, 是一個很好的起始框架。 嘗試實踐它,然後持續修改, 你就能逐漸找到自己學習新事物的獨門心法。
我們都讀過不少書, 看過不少知識型影片, 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少科學訓練 我們腦袋裡面其實裝了很多「知識」、「觀念」 包括:如何做筆記、 如何摘要書本重點精華、 如何學好一門知識、 如何讀出文章作者的言外之意、 如何探索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如何分析當下情況的優劣、 如何做好計畫時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從自己精神世界中創造出來的靈感,才是屬於自己的真知識。
比如你要年輕人學習新的事物後,要思考整理嘗試融會貫通,這時對方應該不懂思考整理是什麼意思,你可以說:「學習後不思考,就像是你一個月前看的串流影片一樣,笑一笑就忘光光。」 學習如果像娛樂一樣看完就忘,你的學習就只是消遣,而有意義的學習是,思考學到什麼,整理並開始運用。 學而不思,如同做飯但不品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
Thumbnail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知識複利的本質:讓過去的你,幫助未來的你 兩階段知識複利的過程 兩階段「品質型」與「價值型」知識複利的過程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其實除了研究所需,觀察也是靈感的來源、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樂趣。
學習是三個階段的循環: - 具體階段:情報收集,紀錄體驗 - 抽象階段:抽象化,模型化,發現模式 - 應用階段:實踐,檢證 西尾泰和這一套學習的三階段循環:具體,抽象,應用, 是一個很好的起始框架。 嘗試實踐它,然後持續修改, 你就能逐漸找到自己學習新事物的獨門心法。
我們都讀過不少書, 看過不少知識型影片, 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少科學訓練 我們腦袋裡面其實裝了很多「知識」、「觀念」 包括:如何做筆記、 如何摘要書本重點精華、 如何學好一門知識、 如何讀出文章作者的言外之意、 如何探索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如何分析當下情況的優劣、 如何做好計畫時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從自己精神世界中創造出來的靈感,才是屬於自己的真知識。
比如你要年輕人學習新的事物後,要思考整理嘗試融會貫通,這時對方應該不懂思考整理是什麼意思,你可以說:「學習後不思考,就像是你一個月前看的串流影片一樣,笑一笑就忘光光。」 學習如果像娛樂一樣看完就忘,你的學習就只是消遣,而有意義的學習是,思考學到什麼,整理並開始運用。 學而不思,如同做飯但不品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