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如何成為真實?--AI幻覺與維基假條目事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虛構如何成為真實?--AI幻覺與維基假條目事件〉2025-02-21

 

  最近在思考寫作主題的時候,會嘗試和ChatGPT討論,或者請它幫我查找,是否有相關的學術資料。譬如「未來感與儲蓄的關係」、「天氣如何影響購買意願」的文獻,都是在這樣的討論中被提出來,我才去找來讀。

 

  這對我來說是個滿不錯的學習方式,因為自從離開學校之後,我們幾乎不會去讀那些學術文獻。但透過這種方式,我可以先從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出發,並以「寫作」為目的,有方向地找文獻來讀。

 

  然而,也有幾次,嘗試搜尋ChatGPT提供的文獻時,我卻什麼也找不到。再次向它詢問細節時,它才向我承認,那些文獻是它「舉例說明用的一個可能參考來源,而非確切存在的文獻」。在得到這個令人惱怒的回答後,我請它記住絕對不要虛構文獻,但我還不能確定,這樣的規範是否真的能阻止它再次做出類似的行為。

 

  這件事再次提醒我「AI幻覺」這件事的嚴重性,雖然我會去查證,所以不至於直接引用那些不存在的資料。然而,之所以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已經對這段「幻覺」的內容感興趣,想要花心思研究。而如果我對它的興趣沒那麼多,或者只是隨意看過去,一段虛假的「理論」就會這樣輕易地被印入我的記憶裡。

 

 

  這整件事情會在至少兩個地方出現糟糕的分支:第一個,另一名AI的使用者,它並不查證,直接相信了AI給出的內容,甚至將它分享到網路上或現實中的社群,讓這個從來就不實的消息被愈來愈多人相信。

 

  並且,由此會導致出第二個狀況,我們在查證的時候,可能會查到來自於其他使用者轉述的AI幻覺,並信以為真。而且,目前早就有很多的內容農場,不停地利用AI生成大量難辨真假的文章。

 

  在學術文獻的例子中,我們還比較能夠判斷是否真的有這篇論文,但如果是國外新聞或歷史軼事,除非出自於某些特別具有公信力的媒體或網站,我們幾乎不可能真正有自信地判斷,自己引用的資料來源,到底有沒有充分的可性度。

 

 

  兩個維基百科條目上發生過的造假事件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一個是英文維基上的艾倫.麥克馬斯特(Alan MacMasters)事件、一個是中文維基上的「折毛事件」。

 

  艾倫.麥克馬斯特在2012年的一次講座中,聽到一位老師告誡大家不要輕信維基百科,並舉了自己好友在英文維基百科的「烤麵包機」條目中,把自己標註為烤麵包機的發明者。

 

  艾倫和他的朋友聽完講座之後,立即查看了那個條目,並用自己的名字替換了講師朋友的名字。宣稱這位名為「艾倫.麥克馬斯特」的發明家,1893年於愛丁堡發明了烤麵包機。

 

 

  一年之後,艾倫的朋友艾力克斯進一步升級了這個惡作劇,他建立了一個專門介紹艾倫.麥克馬斯特的條目,並虛構了「初代烤麵包機」的起火軼事。但他沒有料想到的是,陸陸續續地,報章雜誌、百科全書、機構、甚至博物館都相信了這些故事,並將它延續了下去。

 

  食髓知味的艾力克斯,便接著將這些媒體與書籍提供的資料當作來源回饋到條目中,並適時添加一些新內容,擴充艾倫的事蹟。不知不覺中,艾倫.麥克馬斯特成為了蘇格蘭人津津樂道的「蘇格蘭傑出人物」,甚至曾被提名要出現在五十英鎊紙鈔上。

 

  直到2022年七月,一名學生注意到艾倫.麥克馬斯特的相片是經過圖像處理過的照片(那其實是艾力克斯自己的照片),並非真實的19世紀相片,這個惡作劇才被發現。但時至今日,我們還是會在很多地方看到有人說烤麵包機發明於1893年的愛丁堡,或看到蘇格蘭發明家艾倫.麥克馬斯特的大名。

 

「不存在的發明家」艾倫.麥克馬斯特的偽十九世紀照片

「不存在的發明家」艾倫.麥克馬斯特的偽十九世紀照片


 

  而中文維基上的「折毛事件」,同樣是條目造假事件,且同樣於2022年被拆穿。但這個事件的規模比「烤麵包機」大得多。

 

  用戶「折毛」偽造了超過兩百篇關於俄羅斯古代史的條目,創造了不存在的「卡申銀礦」、「韃靼大起義」,以及諸多虛構的戰爭與歷史細節,甚至以假亂真地配上了當時的勢力地圖,讓人根本不會想到那可能是假的。

 

  且為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折毛還費力打造「與俄羅斯人結婚的歷史學者」人設,開了多個帳號彼此互動。因此,在這個相對冷門的「古俄羅斯史」中,條目的可信度鮮少受到懷疑。就算其中有被質疑的部分,多半也只是刪除部分段落,大量虛構內容仍被保留。

 

  直到2022年,一名小說作者在查找資料時意外發現了過去從未聽過的「卡申銀礦」,在他將這個疑問發到歷史討論群後,發現除了中文世界,其他地方都查找不到關於這個銀礦的資料。

 

  網友更進一步發現,有問題的不只這一個條目,其作者折毛撰寫的其他條目也有問題,許多條目都比俄文與英文維基百科還要詳細,才終於拆穿了這場巨大的騙局。

 

折毛虛構的勢力地圖

折毛虛構的勢力地圖


* 


  上述這兩個事件並不是「AI幻覺」,而是人為的虛假訊息。然而,它們卻在長時間裡大量傳播,被不同人與單位採信、翻譯到其他語言,滲入到其他具可信度的真實資料之中。

 

  也就是說,最可怕的不是「幻覺」本身,而是「傳播」。只要我們沒有及時阻斷,幻覺最終就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並在循環報導之中積累credit,變得更難被推翻。

 

  而且,之所以這兩個事件最終能被拆穿,除了「剛好有人感興趣」的這種偶然,也是因為它們內容足夠豐富,讓人們可以從中找到明顯的漏洞,從中抽絲剝繭發現真相。但如果是一整篇真實的文章中,其中只有兩三句話是的假訊息,我們根本難以查證。而這正是AI幻覺最常出現的情況。

 

  在可見的未來之中,我們的查證還會變得更加事倍功半、更加難以確定。而且,散布這些訊息的可不會只有艾力克斯或折毛這樣的個人惡作劇者。帶有惡意的詐騙分子與敵對國家都不會放過這種成本愈來愈低的攻擊手段。我們只能提高警覺,隨時準備好修正一切自己不久前剛看到的資訊,並在轉發之前做基本的查證,盡力避免自己也成為假資訊的傳播者。





延伸閱讀:

〈站在惡作劇、誹謗、與假資訊的對面:使社會得以運作的基本信任〉

〈浪費掉詐騙分子騙人的時間:「黛西阿嬤」的AI防詐新策略〉

〈販售「盲包裹」,或許已成為海外詐騙分子的幫兇〉

avatar-img
89會員
785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其他資訊也是一樣,要讓自己有更好的分辨、識讀能力,最好的做法就是多聽、多看、多接觸不同的資訊來源。當某個意見領袖告訴你「只要相信特定的頻道」或「其他聲音都是錯的/假的」時,我們需要特別警覺,因為他很可能正在有意識地想要讓你失去判斷能力,以便更好地將他想要輸出的觀點強加於你。
  一旦人們養成這種倍速觀看的習慣之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就變得慢得不可忍受了。在2021年一份針對日本大學生所做的問卷調查中,調查者發現有超過一半的人會將線上課程用1.5~2倍速播放。因為他們實在無法忍受教授原來的講課速度,想要把時間用在其他地方。
  問題在於,這一切都建立在「不知情同意」的前提之下。如果一個人在事前知道自己將要被痛斥、被傷害、被強迫做那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被迫用激烈的方式將最私密的痛苦揭露在所有人面前時,多數人根本不會願意去參加。在這個意義上,這件事情就是不道德的,且對人的心理健康上有著巨大的風險。
  這讓人不經想到VR的早期推廣者杰倫.拉尼爾之所以不再繼續擔任好萊塢反烏托邦科幻片的顧問的理由,因為他發現,當自己為了警告人們即將發生的事情而在電影中設計出來的可怕技術,被程式設計師看到之後,他們的回應卻是「這太酷了,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
  要一個人在短時間內揮霍數萬美元而不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放縱警報」是非常困難的。那些財富逐漸累積(而非繼承)而來的人肯定知道這種奢侈的消費行為將為自己帶來怎樣的麻煩。然而,這些人卻有可能在錯誤的投資裡面一下子失去大量的財富。因為當他們做出那個會讓自己失去錢財的行為時,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在「花錢」。
  眾所周知,社會對立愈嚴重,極右派就能得到愈多的支持。帕魯丹開始在瑞典每一處伊斯蘭移民較多的地區展開焚燒《古蘭經》的巡迴表演。不出意外地,每一次都引發大規模的抗議乃至於暴力衝突。信仰被羞辱的激憤穆斯林移民因此被貼上了更多暴力犯罪的標籤,讓衝突的雪球愈滾愈大。
  對其他資訊也是一樣,要讓自己有更好的分辨、識讀能力,最好的做法就是多聽、多看、多接觸不同的資訊來源。當某個意見領袖告訴你「只要相信特定的頻道」或「其他聲音都是錯的/假的」時,我們需要特別警覺,因為他很可能正在有意識地想要讓你失去判斷能力,以便更好地將他想要輸出的觀點強加於你。
  一旦人們養成這種倍速觀看的習慣之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就變得慢得不可忍受了。在2021年一份針對日本大學生所做的問卷調查中,調查者發現有超過一半的人會將線上課程用1.5~2倍速播放。因為他們實在無法忍受教授原來的講課速度,想要把時間用在其他地方。
  問題在於,這一切都建立在「不知情同意」的前提之下。如果一個人在事前知道自己將要被痛斥、被傷害、被強迫做那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被迫用激烈的方式將最私密的痛苦揭露在所有人面前時,多數人根本不會願意去參加。在這個意義上,這件事情就是不道德的,且對人的心理健康上有著巨大的風險。
  這讓人不經想到VR的早期推廣者杰倫.拉尼爾之所以不再繼續擔任好萊塢反烏托邦科幻片的顧問的理由,因為他發現,當自己為了警告人們即將發生的事情而在電影中設計出來的可怕技術,被程式設計師看到之後,他們的回應卻是「這太酷了,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
  要一個人在短時間內揮霍數萬美元而不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放縱警報」是非常困難的。那些財富逐漸累積(而非繼承)而來的人肯定知道這種奢侈的消費行為將為自己帶來怎樣的麻煩。然而,這些人卻有可能在錯誤的投資裡面一下子失去大量的財富。因為當他們做出那個會讓自己失去錢財的行為時,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在「花錢」。
  眾所周知,社會對立愈嚴重,極右派就能得到愈多的支持。帕魯丹開始在瑞典每一處伊斯蘭移民較多的地區展開焚燒《古蘭經》的巡迴表演。不出意外地,每一次都引發大規模的抗議乃至於暴力衝突。信仰被羞辱的激憤穆斯林移民因此被貼上了更多暴力犯罪的標籤,讓衝突的雪球愈滾愈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1893年的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上,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為演示他修建的交流電設備而創造哥倫布蛋,用來展示和解釋旋轉磁場模型和異步電動機的原理。
Thumbnail
相信不少顏色粉(而且很多還是特粉)一定會酸他在「與虎謀皮」最後一定會被養套殺,事實上,馬斯克的智商比各位都高太多了,而且以他擁有的資源,他的視野與維度完全與一般人是在不同的量級上,馬斯克只不過是在跟中共做一樁買賣,互取所需而已,彼此都有,也都知道對方想要交換的籌碼是什麼。
Thumbnail
幾個月前,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則、自己投資的新創公司,已成功為一名病患的大腦植入晶片,重磅消息瞬間襲捲全球,引起諸多討論,人腦意念透過晶片的傳達,像多年前《阿凡達》電影般的情節,如今似乎在醫療上的運用即將付諸實現了。
Thumbnail
蘋果發佈了第一支 Mac 的電視廣告,諷刺當時 IBM 以科技監控人類;而蘋果則欲發起革命。40年後…西元2024年,生活中已廣泛使用AI人工智慧。人類訓練AI進行資訊監控,一名男子戴著VR頭盔,穿著連身式裝扮包覆著全身。人類沉浸於AI娛樂時,也暴露了個人隱私及訓練了AI老大哥的智能邏輯資料庫。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艾倫·麥席森·圖靈,OBE,FRS是英國電腦科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密碼分析學家和理論生物學家,他被譽為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之父。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Hut 8」小組,負責德國海軍密碼分析。 期間他設計了一些加速破譯德國密碼的技術,包括改進波蘭戰前研製的機器Bombe,一種可以找到恩尼格瑪密碼機設
Thumbnail
靈感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全球知名的科技創業家,正在真實世界打造科幻技術及場景,他所擁有的特質就像漫畫電影鋼鐵人東尼•史塔克。 《鋼鐵人2》——在摩納哥賽車俱樂部裡,跟小辣椒對話完接著跟東尼對話,說「謝了,我想打造電力噴射機」,接著東尼說「那就一起合作吧」....符號嗜好"X"
OpenAI 針對伊隆馬斯克提出的訴訟進行了反擊,認為他的主張在事實面前「令人費解且經常毫無邏輯可言」。
Thumbnail
近期決定改用Claude.ai來生成故事內容,希望用詞更細膩有溫度更貼近生活情境。本文敘述了矽谷時代被AI完全取代的危機,以及人性價值與科技之間的衝突。在故事中,艾利家族三兄弟所面對的黑暗力量和他們的抗爭。以及最終曝光並改變公司的科技倫理的重要寓言。
Thumbnail
AI,人工智慧,其實不是這幾年才有的,自從圖靈(Alan Turing)提出圖靈機模型和發表【計算機器與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論文以來,人工智慧,一直是程式設計人員、電腦工作者心目中的聖杯,讓我們一起來探討AI的未來。
Thumbnail
在1893年的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上,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為演示他修建的交流電設備而創造哥倫布蛋,用來展示和解釋旋轉磁場模型和異步電動機的原理。
Thumbnail
相信不少顏色粉(而且很多還是特粉)一定會酸他在「與虎謀皮」最後一定會被養套殺,事實上,馬斯克的智商比各位都高太多了,而且以他擁有的資源,他的視野與維度完全與一般人是在不同的量級上,馬斯克只不過是在跟中共做一樁買賣,互取所需而已,彼此都有,也都知道對方想要交換的籌碼是什麼。
Thumbnail
幾個月前,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則、自己投資的新創公司,已成功為一名病患的大腦植入晶片,重磅消息瞬間襲捲全球,引起諸多討論,人腦意念透過晶片的傳達,像多年前《阿凡達》電影般的情節,如今似乎在醫療上的運用即將付諸實現了。
Thumbnail
蘋果發佈了第一支 Mac 的電視廣告,諷刺當時 IBM 以科技監控人類;而蘋果則欲發起革命。40年後…西元2024年,生活中已廣泛使用AI人工智慧。人類訓練AI進行資訊監控,一名男子戴著VR頭盔,穿著連身式裝扮包覆著全身。人類沉浸於AI娛樂時,也暴露了個人隱私及訓練了AI老大哥的智能邏輯資料庫。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艾倫·麥席森·圖靈,OBE,FRS是英國電腦科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密碼分析學家和理論生物學家,他被譽為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之父。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Hut 8」小組,負責德國海軍密碼分析。 期間他設計了一些加速破譯德國密碼的技術,包括改進波蘭戰前研製的機器Bombe,一種可以找到恩尼格瑪密碼機設
Thumbnail
靈感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全球知名的科技創業家,正在真實世界打造科幻技術及場景,他所擁有的特質就像漫畫電影鋼鐵人東尼•史塔克。 《鋼鐵人2》——在摩納哥賽車俱樂部裡,跟小辣椒對話完接著跟東尼對話,說「謝了,我想打造電力噴射機」,接著東尼說「那就一起合作吧」....符號嗜好"X"
OpenAI 針對伊隆馬斯克提出的訴訟進行了反擊,認為他的主張在事實面前「令人費解且經常毫無邏輯可言」。
Thumbnail
近期決定改用Claude.ai來生成故事內容,希望用詞更細膩有溫度更貼近生活情境。本文敘述了矽谷時代被AI完全取代的危機,以及人性價值與科技之間的衝突。在故事中,艾利家族三兄弟所面對的黑暗力量和他們的抗爭。以及最終曝光並改變公司的科技倫理的重要寓言。
Thumbnail
AI,人工智慧,其實不是這幾年才有的,自從圖靈(Alan Turing)提出圖靈機模型和發表【計算機器與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論文以來,人工智慧,一直是程式設計人員、電腦工作者心目中的聖杯,讓我們一起來探討AI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