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永遠提防,是誰在仇恨中得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們要永遠提防,是誰在仇恨中得利〉2025-02-05

 

  看到這次的瑞典槍擊事件,感覺很糟糕。雖然現在還不能斷定兇手行兇的準確原因,但核心問題並不在那,當我們在思考一個極端超出社會常軌的行為時,更需要的是首先去看那個環境、社會氛圍究竟出了什麼事情,是什麼造就了社會中的不特定個人會想要用這樣的方式「表達」。那裡無論如何,都揭示了一種對人的仇恨與對社會的整體性不信任。

 

  我所談的事情可能並不全都與這次的事件有直接關係,但是,包括日益嚴重的黑幫暴力問題、種族與宗教衝突、以及福利制度私有化等問題,已經讓瑞典不是我們兒時想像的那個「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而是和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樣,右派強勢崛起、貧富差距嚴重擴大、意識形態對立加劇,加之他們相對於歐洲其他國家更容易取得合法/非法槍枝的背景,近年來,槍擊事件已經成為了無法視而不見的明確社會問題。

 

 

  在不到一周前的1月31日,一名叫做默米卡(Salwan Momika)的伊拉克政治難民被發現在瑞典家中遭槍殺身亡。在此之前,他最為人熟知的「事蹟」是他多次與同伴在公開場合發表貶低穆斯林的言論並多次焚燒《古蘭經》,因此,受到伊斯蘭世界大力譴責。因為他的行為,瑞典與相關國家關係甚至變得愈發緊張。

 

  而如果我們把時間軸繼續往前,會發現在默米卡之前,丹麥的極右派政黨「強硬路線」 (Stram Kurs)領袖帕魯丹(Rasmus Paludan)就經常做這件事。更準確地說,正式他把這種糟糕透頂的仇恨行為帶進瑞典。因為這名有著近乎種族滅絕思想的惡棍意外地發現,他焚燒《古蘭經》、呼籲全面禁止伊斯蘭教的行為,在瑞典似乎得到了比其他地方更大的支持,於是便把「展演地點」轉移到了瑞典。

 

  之所以這種仇恨行為能夠在瑞典得到部分民眾支持,與當地極右勢力的低調支持不無關係。同時,也因為瑞典在過去的政策與人權制度下,比其他國家接受了更多難民與移民。在當地極右勢力的渲染下,包括黑幫、販毒、宗教衝突等社會問題,都被說成是移民和穆斯林造成的。就像川普們在美國做的事情一樣,愈來愈多種族主義者開始大肆地在社群媒體和公開場合散播仇恨言論,挑起對立與紛爭。

 

  眾所周知,社會對立愈嚴重,極右派就能得到愈多的支持。帕魯丹開始在瑞典每一處伊斯蘭移民較多的地區展開焚燒《古蘭經》的巡迴表演。不出意外地,每一次都引發大規模的抗議乃至於暴力衝突。信仰被羞辱的激憤穆斯林移民因此被貼上了更多暴力犯罪的標籤,讓衝突的雪球愈滾愈大。

 

  來自伊拉克的反穆斯林份子默米卡便乘著這股仇恨浪潮多次公開羞辱與攻擊穆斯林和伊斯蘭教,並因為其過激的行為涉犯「煽動種族仇恨罪」。本來法院會在本周四做出裁決,但如今,這項判決被迫推遲,因為其中一名被告已經死亡。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今起事件,目前警方尚未完全釐清兇手的犯罪動機,也呼籲人們不要妄加臆測。但它很可能主要不該放在「校園槍擊案」的框架下討論,而更有可能與仇恨犯罪相關。

 

  受到攻擊的是一所成人學校,有許多擁有移民背景的學生在此學習瑞典語或接受職業訓練。而這間學校的所在地奧勒布羅(Orebro),曾有穆斯林在2023年發起過針對極右派焚燒《古蘭經》的激烈抗議。

 

 

  我無意假定兇手的行為是在為默米卡報仇,也無須這麼假定。因為這件事並不合理,且無論如何都不會合理,世界上沒有一種殘忍殺害十多人的行為可以被給出一個說得通的道理。但我認為不能忽視的問題是,這些無論是用焚燒《古蘭經》、或是其他別的方式踐踏他人文化與信仰的極右派惡棍們成功地在全世界煽起了仇恨。創造出了更多的恐怖行動、極端歧視與種族對立。

 

  如今,當川普又一次成為美國總統,社群網站的兩大巨頭開始更加大喇喇地右傾。祖克伯更改了與世界各地合作的反仇恨審查,明白地指出會放寬對移民、性別等話題的限制,只差沒有說「歡迎大家到Meta平台上發表仇恨言論」;馬斯克就更不用說,除了公開力挺德國極右派政黨外,更擺出了令人不安、無法不聯想到納粹的羅馬式敬禮。

 

  對這些人而言,仇恨就是選票、仇恨就是流量、越多的仇恨就越有可能勝利。在帶來瘟疫的騎士踏過之後,帶來相殺的騎士也沒有必要繼續掩藏自己的面容。對於如何對抗這種瘋狂的種族主義浪潮,我無法樂觀地認為知道解方,但至少我們能做的事情是,永遠不要跟著他們起舞,永遠不要因為一個人的種族或信仰而羞辱或攻擊;然後,如果你身邊的人做出這樣的事,嚴厲地制止他,即便他說那是玩笑也不例外。





延伸閱讀:

〈漠不關心的種子會長出什麼?〉

〈不要把男孩養成一輩子不懂尊重與愛的巨嬰〉

〈被濫用的「政治正確」:對思辨與平權價值民粹式的排拒〉

〈「醒來」早餐咖啡店,以及走過頭的「反覺醒」〉

〈延續著的全球危機:世界主要領導人的衰老與舊思想復辟〉

〈成為「公民」從來不是容易的事,但我們不會後退〉

avatar-img
88會員
769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但具體看這個例子的話,它看起來像是在相同框架中的爭論,譬如說那個問題可以是「孫悟空武力高強,強盜其實傷不了他。將對方打死是否不合比例?」;又或者對孫悟空來說,他是在保護其他可能被傷害的人、行使正義,並不是隨意殺生。題目並未呈現出兩人無法聚焦在相同框架,而更像是兩人在一個倫理學問題上有不同的立場。
  而之所以我們會那麼常盯著手機,不是因為手機提供了多棒的內容,而是因為,它就是如此地便利。我們可以隨時把它從口袋裡拿出來,而不像電腦的時代,我們首先必須為自己空出一段時間,在電腦前握著滑鼠正襟危坐。而手機不同,無論是走在街上還是癱在沙發,它成為我們生活中過於緊密的一部分,方便過了頭。
  去相信「沒那麼嚴重」是符合人性的,試想如果中國對台灣的威脅真的是「萬惡民進黨」在販賣亡國感所做的造謠該有多好、如果川普對民主的威脅只是美國左派的幻想該有多好、如果俄羅斯根本沒有侵略烏克蘭、如果以色列與加薩的衝突不是停火而是從來沒發生該有多好。
  那些詐騙商家會寄送一些品質低劣或與網站敘述完全不符的商品,當消費者想要退貨,才發現上面的電話、信箱、地址都是假的。而基本上消基會、反詐騙部門、警察局和貨運公司都會告訴你這件事情他們沒辦法處理,你可以報案、提告,但基本上找不到對方是誰,所以也幾乎不可能有機會拿回被騙的款項。
  你會有感受,她們也會有感受。媽媽讓你小時候不用作家事,是媽媽對你的愛,也是社會對女性不公平對待的具體展現。你得到的體諒跟優待已經太多了,真的有所反省與成長的話,要做的是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好,甚至有餘力時多做一點。如果做不到的話,至少至少,真的不要得了便宜還賣乖。
  當我們在滑社群網站時,我們到底想得到什麼?我們從這些網站上滿足社交需求了嗎?或者我們得到了什麼重要資訊?我們打開它們,更像是為了消除那些醒目的通知;或者進一步來說,消除沒有打開時,「不知道會不會有重要通知」的焦慮。但我們需要問自己的是:「它能有多重要?」它有可能重要到我們需要這麼密集地使用嗎?
  但具體看這個例子的話,它看起來像是在相同框架中的爭論,譬如說那個問題可以是「孫悟空武力高強,強盜其實傷不了他。將對方打死是否不合比例?」;又或者對孫悟空來說,他是在保護其他可能被傷害的人、行使正義,並不是隨意殺生。題目並未呈現出兩人無法聚焦在相同框架,而更像是兩人在一個倫理學問題上有不同的立場。
  而之所以我們會那麼常盯著手機,不是因為手機提供了多棒的內容,而是因為,它就是如此地便利。我們可以隨時把它從口袋裡拿出來,而不像電腦的時代,我們首先必須為自己空出一段時間,在電腦前握著滑鼠正襟危坐。而手機不同,無論是走在街上還是癱在沙發,它成為我們生活中過於緊密的一部分,方便過了頭。
  去相信「沒那麼嚴重」是符合人性的,試想如果中國對台灣的威脅真的是「萬惡民進黨」在販賣亡國感所做的造謠該有多好、如果川普對民主的威脅只是美國左派的幻想該有多好、如果俄羅斯根本沒有侵略烏克蘭、如果以色列與加薩的衝突不是停火而是從來沒發生該有多好。
  那些詐騙商家會寄送一些品質低劣或與網站敘述完全不符的商品,當消費者想要退貨,才發現上面的電話、信箱、地址都是假的。而基本上消基會、反詐騙部門、警察局和貨運公司都會告訴你這件事情他們沒辦法處理,你可以報案、提告,但基本上找不到對方是誰,所以也幾乎不可能有機會拿回被騙的款項。
  你會有感受,她們也會有感受。媽媽讓你小時候不用作家事,是媽媽對你的愛,也是社會對女性不公平對待的具體展現。你得到的體諒跟優待已經太多了,真的有所反省與成長的話,要做的是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好,甚至有餘力時多做一點。如果做不到的話,至少至少,真的不要得了便宜還賣乖。
  當我們在滑社群網站時,我們到底想得到什麼?我們從這些網站上滿足社交需求了嗎?或者我們得到了什麼重要資訊?我們打開它們,更像是為了消除那些醒目的通知;或者進一步來說,消除沒有打開時,「不知道會不會有重要通知」的焦慮。但我們需要問自己的是:「它能有多重要?」它有可能重要到我們需要這麼密集地使用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法西斯暴力的出現以及對法西斯暴力的反思向我們揭露了左派思想中現存的兩重危險性:由於「階級鬥爭的歷史」的思維方式,歷史中的各種不正義都成為了一種常態。人們對於法西斯式的暴力或各種在國家制度內的荒唐行為感到驚愕,但這種驚愕卻因為「歷史自動進步的進程」與必然勝利的信仰而未能轉化為一種知識與哲學的開端。
Thumbnail
主角一連串遭遇與不幸,而周圍的壞人遲遲沒受到制裁而過好生活,遭受背叛的主角興起復仇的念頭進而想代替上帝之手來制裁壞人。
Thumbnail
憑藉匈牙利電影《解釋的總和》中之政治景況,對比台灣政治情境,並為導演之點題釋義
Thumbnail
本文繼上一篇,引用「自強不息者最終能得到拯救的主題」探討東西文化差異。在文章中提到了亞斯蘭、彼得、愛德蒙、露西和蘇珊等角色,以及他們在納尼亞世界中的冒險和成長。文章指出人生中充滿了善惡拉鋸的現象,只有忠於展現獨特自我的生命冒險,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
Thumbnail
本文敘述在想在美國社會發動暴力革命失敗的激進左派 如何改發動對學院等機構的長征 利用看似中性的學術語言 以多元 平等 包容(DEI)的口號 將激進左派的意識形態 先占領了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科系 然後再把影響力延伸到大學的行政部門 讓整個大學變成激進左派 改變美國年輕一代意識形態工具的慘劇
Thumbnail
因為亡命之徒處於社會金字塔的最底層,他們的世界是明確的。他們不被權威的詭計和謊言所愚弄,也不屈服於權威的話語、調解工具和輿論製造。他們發現自己所處的世界是一個原始的現實世界,充滿了艱辛、痛苦、貧窮和不公義。因此,人們發現他們最尊重正義,並且最蔑視正義的缺失。
Thumbnail
今天是大屠殺紀念日,除了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些熟人和朋友發布「Never Again」的貼文以外,就是學生取消了課程,因為下午要參加猶太大屠殺紀念日的大會。在這樣的一個日子裡,全球對於以色列的關注不知道跟近期比較如何增減。 《紐約客》長篇累牘地書寫加沙,讓我也默然悲傷一個個詩人的死去。有時候希望站起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猶太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公眾對此事件的認識可能存在誤解。《血色大地》的作者史奈德,透過跨國視角的,揭示出殺戮悲劇真正的根源和原委,引領讀者重新認識曾經被德蘇極權生殺予奪的東歐,與複雜的受難者群像。
Thumbnail
伊朗離我們太遠了,對於曾發生在那裡的政變,動亂,大屠殺, 在極權專政統治國家下的人民生活日常,知道的很少。 一九七九年,伊朗發生革命,巴勒維國王逃跑, 帶著激進宗教色彩上台的伊斯蘭共和黨嚴厲打壓異己, 並且對於文化與藝術創作實施審查。 芭霍兒一家人住德黑蘭的大宅,她的父親是製作傳統樂器的知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法西斯暴力的出現以及對法西斯暴力的反思向我們揭露了左派思想中現存的兩重危險性:由於「階級鬥爭的歷史」的思維方式,歷史中的各種不正義都成為了一種常態。人們對於法西斯式的暴力或各種在國家制度內的荒唐行為感到驚愕,但這種驚愕卻因為「歷史自動進步的進程」與必然勝利的信仰而未能轉化為一種知識與哲學的開端。
Thumbnail
主角一連串遭遇與不幸,而周圍的壞人遲遲沒受到制裁而過好生活,遭受背叛的主角興起復仇的念頭進而想代替上帝之手來制裁壞人。
Thumbnail
憑藉匈牙利電影《解釋的總和》中之政治景況,對比台灣政治情境,並為導演之點題釋義
Thumbnail
本文繼上一篇,引用「自強不息者最終能得到拯救的主題」探討東西文化差異。在文章中提到了亞斯蘭、彼得、愛德蒙、露西和蘇珊等角色,以及他們在納尼亞世界中的冒險和成長。文章指出人生中充滿了善惡拉鋸的現象,只有忠於展現獨特自我的生命冒險,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
Thumbnail
本文敘述在想在美國社會發動暴力革命失敗的激進左派 如何改發動對學院等機構的長征 利用看似中性的學術語言 以多元 平等 包容(DEI)的口號 將激進左派的意識形態 先占領了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科系 然後再把影響力延伸到大學的行政部門 讓整個大學變成激進左派 改變美國年輕一代意識形態工具的慘劇
Thumbnail
因為亡命之徒處於社會金字塔的最底層,他們的世界是明確的。他們不被權威的詭計和謊言所愚弄,也不屈服於權威的話語、調解工具和輿論製造。他們發現自己所處的世界是一個原始的現實世界,充滿了艱辛、痛苦、貧窮和不公義。因此,人們發現他們最尊重正義,並且最蔑視正義的缺失。
Thumbnail
今天是大屠殺紀念日,除了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些熟人和朋友發布「Never Again」的貼文以外,就是學生取消了課程,因為下午要參加猶太大屠殺紀念日的大會。在這樣的一個日子裡,全球對於以色列的關注不知道跟近期比較如何增減。 《紐約客》長篇累牘地書寫加沙,讓我也默然悲傷一個個詩人的死去。有時候希望站起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猶太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公眾對此事件的認識可能存在誤解。《血色大地》的作者史奈德,透過跨國視角的,揭示出殺戮悲劇真正的根源和原委,引領讀者重新認識曾經被德蘇極權生殺予奪的東歐,與複雜的受難者群像。
Thumbnail
伊朗離我們太遠了,對於曾發生在那裡的政變,動亂,大屠殺, 在極權專政統治國家下的人民生活日常,知道的很少。 一九七九年,伊朗發生革命,巴勒維國王逃跑, 帶著激進宗教色彩上台的伊斯蘭共和黨嚴厲打壓異己, 並且對於文化與藝術創作實施審查。 芭霍兒一家人住德黑蘭的大宅,她的父親是製作傳統樂器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