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考慮要不要買一個東西的時候,除了它好不好用、價格是否負擔得起,還會考慮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所謂的「CP值」(Cost-performance ratio)。
而在近幾年,除了CP之外,愈來愈多日本的年輕人開始用「TP」(タイパ)作為衡量一件事值不值得去做的標準,而這個TP,就是把Cost置換成Time,用來評估一件事情在時間效率上的「划算程度」。
其中,人們最熟悉的一種提高TP值的方式就是倍速觀看。除了YouTube影片之外,連電影、動畫、影視劇,都有愈來愈多人會用倍速觀看。雖然對於影視愛好者來說,這樣的觀看方式無疑會減損觀影體驗,也對用心製作作品的人不夠尊重。
但就那些會選擇倍速觀看的人來說,他們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比起欣賞作品,更多是為了獲取資訊。因為實在沒有時間看,但不看又跟不上流行,所以選擇用最快的速度瀏覽過去。甚至看那種由第三人整理過,幾分鐘就能看完的「講電影」。否則「一部電影那麼長,誰看得完啊?」。
而一旦人們養成這種倍速觀看的習慣之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就變得慢得不可忍受了。在2021年一份針對日本大學生所做的問卷調查中,調查者發現有超過一半的人會將線上課程用1.5~2倍速播放。因為他們實在無法忍受教授原來的講課速度,想要把時間用在其他地方。兵庫教育大學甚至有老師自己把線上課程的講課速度加快為1.3倍,來讓課程變得更有「效率」。
*
這個本來只是年輕人流行用語的概念,在這幾年下來逐漸成為日本人普遍使用的觀念。自2017年起每年都會發布關於國民時間感之調查報告《精工時間白皮書》的鐘錶商精工,在今年的調查中,除了如往常探討人們的作息時間之外,也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討論了「TP」觀念對日本民眾造成的影響。
在這份針對全日本15~69歲共1200人(男女各600人,依年齡層平均分配)所做的調查中,調查機構發現,有接近六成的受訪者宣稱自己行動時會考慮「TP」,認為「TP觀念」已經成為社會主流看法的受訪者,也有六成左右。
同時,也有愈來愈多人因為「凡事講求TP」而感覺疲勞,四成左右的受訪者更表示,自己有時會覺得「被強迫使用各種工具(包括AI工具)與生活技巧來提升TP」。有73.8%的受訪者在「是否希望能偶爾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件事」的問題上給予正面回答,但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根本無法騰出時間進行深度思考。
在另一組問題上,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種「一方面追求TP,另一方面對TP感到焦慮」的矛盾心理(或者說,矛盾處境):調查中,有49.8%的人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什麼都不做的時間」,但同時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什麼都不做的時間會讓人感到焦慮與不安」。
在調查的最後,報告展示了近幾年受訪者對「最能代表現代生活的關鍵詞」和「最能代表自己最近心情的詞彙」所做的選擇與變遷趨勢。前者在2020~2022(疫情期間)連續三年的「粛々(莊嚴地、穩重地、靜悄悄地)」後,由去年的榜首「手忙腳亂(ばたばた)」再次蟬聯。而後者則由去年的「ほっと(鬆一口氣)」,變回了疫情期間連續三年的「イライラ(焦躁)」。
這些調查結果很大程度顯示了,雖然透過對TP的追求,我們好像可以在相同的24小時內做到更多的事,但我們卻並不因此感到更加快樂或充實。相反的,它反映的是快節奏生活帶給我們的焦躁與不安。就像財富自由的人消費時可以不用考慮CP值,只著重於自己是否真正想要;對TP的追求,也揭露了人們愈來愈覺得自己無法自由地掌控時間,才會寧可這樣「打折著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