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一則關於「聽覺處理障礙」的新聞。這種症狀的患者,經常會有聽不清楚別人說話、分辨不出聲音來自哪裡的問題,但如果以一般的「聽力檢查」來判斷,她的聽力卻又是正常的。也就是說,患者不是物理意義上聽不見或聽不清聲音,而是無法把那些句子從環境裡的其他噪音中獨立地辨識出來。
在過去,聽覺處理障礙經常被認為與發育遲緩、發展遲緩、ADHD、自閉症譜系障礙、閱讀障礙和語言障礙相關。然而,近年來,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聽力學部門發現,有愈來愈多聽覺處理障礙病例,沒有發生前述的其他狀況。
蘇菲便是其中一個不符合上述條件的例子,而在得知了蘇菲的生活習慣之後,她的醫生認為,每天超過五小時配戴降躁耳機的習慣,很可能是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之一。
英國聽力學院(British Academy of Audiology)的副主席克萊爾・本頓(Claire Benton)認為,長期透過降躁耳機阻絕環境中的聲音,可能會使大腦忘記如何過濾噪音,因為這樣的工具相當於為大腦創造了一個特殊的虛擬環境。
在這個「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大腦不需要訓練辨別噪音的能力。如果從孩童或青少年時期就養成這種長期使用降躁耳機的習慣,甚至會對大腦的發育造成影響。
*
在蘇菲的例子中,受影響的是聽覺的辨識與處理能力,但它其實反映了一個同樣值得警惕的一般性現象:我們所處的世界正透過各種方式,為使用者過濾外界資訊,削弱人們主動的判斷能力,遠不只有「降躁耳機」而已。
譬如標籤化地把握住人們愛好的演算法,它會推送那些符合你喜好的新聞和影音內容。如同降躁耳機對蘇菲的大腦造成的作用,如果我們只接收那些我們想要接收的資訊,我們的大腦也會愈來愈失去辨別不同資訊的能力。
在資訊來源單一的那些人身上,我們會明顯看到那種無法辨別,甚至彷彿「聽不見」的狀況。而如果我們不做出改變,這種情況會一路惡性循環下去,因為愈是無法理解,就愈會覺得那僅僅是噪音,也就愈加依賴單一的資訊來源,或者像蘇菲的例子那樣,更加把自己封閉在耳機的世界。
但這種狀況並非沒有轉圜的餘地,就像一開始說的,有這類狀況的患者並非聽力真的受到了損害,而更像是因為缺乏練習,所以大腦的一部份功能沒有被妥善地「啟用」。只要多加練習,讓自己重新投入到真實的、充滿不同聲音的環境之中,大腦還是可以重新掌握分辨這些聲音的方法。
對其他資訊也是一樣,要讓自己有更好的分辨、識讀能力,最好的做法就是多聽、多看、多接觸不同的資訊來源。當某個意見領袖告訴你「只要相信特定的頻道」或「其他聲音都是錯的/假的」時,我們需要特別警覺,因為他很可能正在有意識地想要讓你失去判斷能力,以便更好地將他想要輸出的觀點強加於你。
我們要遠離這些試圖封閉你資訊來源的人事物,多多接觸立場不同、但願意持續溝通的人的看法,才能讓自己重新返回充滿不同聲音的真實世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