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談)做事做到焦頭爛額,可能只是因為你沒「站在主管的位置想」

(啃談)做事做到焦頭爛額,可能只是因為你沒「站在主管的位置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重點:

- 適合剛升任主管、或正面對上下壓力的職場人

- 分享職場中常見的「努力陷阱」與溝通誤區

- 結合 Simon Sinek 的黃金圈理論,具體示範向上溝通的轉換方法

- 提供管理者每日「暫停思考」的自我對話練習

你在職場上是否也碰過這樣的坑

今天早上比較早到公司,正好與部門的一位資深夥伴閒聊。她在公司近十年,一直是那種做事全力以赴的好員工。只要主管給予明確方向,往往都是使命必達。直到一半年前,公司提拔她為基層主管。她沒有太多猶豫,覺得這就是職涯應該要走的下一步。

但沒想到,真正的挑戰,是從那一刻才開始。

升上主管後開始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任務越來越多,回家越來越晚,壓力越來越重。

當主管期間,她幾乎用盡120%的力氣在工作,每天不是加班,就是在準備下一個專案的路上。她一直相信,只要努力,所以問題都會被解決。

她越來越常問自己一句話:「我真的已經那麼努力了,為什麼還是沒有被認可?」是不是自己的溝通能力有問題,才會讓自己陷入這種境地。

raw-image


問題不在溝通技巧,而在思維慣性

她的情況並不特殊。

很多人在第一次晉升基層主管時,會下意識地把過去執行者的工作邏輯延伸到管理職上,認為我很努力所以升上主管,當我就任時我應該更努力。殊不知執行者與基層管理者,本來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尤其基層管理者馬上變成三明治結構,弄得不好就會主管與部屬都不滿意,裡外不是人。

如果你總是在努力,用「一件一件任務去解」的思維來面對主管交辦,永遠都只是被任務追著跑。因為你處理的只是事情的結果(What),卻從未真正去理解這些事情為何存在(Why)

我與她分享了一個我很喜歡的概念,來自 Simon Sinek 的「黃金圈理論」:真正有效的溝通應該從 Why 開始,再談 How,最後才是 What。

Simon Sinek - The Golden Circle - TedTalks 2009

raw-image


我們在職場中,常常反過來進行溝通。

主管說下週要完成某任務D,你就會想:「我現在已經在做 ABC 三件事,怎麼再插進來這個 任務D?」

然後問主管:「我可以晚一點交嗎?」主管回:「ABC 也重要,D 更不能等。」

接著你只能自己加班,或跟下屬打感情牌,說自己也是不得已。

然後,結論就是——硬著頭皮做完它,這樣個情形,短期可以,長期可不行。

如何從接收者變協作者

我的建議是參考Simon Sinek 的「黃金圈理論」,換個順序溝通,先問主管:「為什麼這個任務下週一定要完成?」這不是挑戰權威,而是試著去理解主管的挑戰。

主管可能會告訴你:「因為下週有個重要的外部簡報,這份資料是核心內容之一,高解主管也會參與,這對他很重要。」知道這一層後,你的反應不再是:「我們部門很忙,我做不完」,而是:「既然是簡報要用,我建議除了這份資料,可能需要再優化另一份數據圖表,對這個互動會更有幫助。」

順著溝通目前部門手上還有幾個任務正在進行,是否能調整優先順序,把另外兩項沒那麼急的先暫緩,以確保這場簡報成功。

此時你的主管聽到的不是「反應問題、藉口一堆」的下屬主管,而是一位能「站在他的立場思考,幫他想解決方案的智囊」的夥伴,你說劉備看到有諸葛亮的隆中對還會管東管西嗎?

這就是角色的轉變的價值:

從任務接收者 → 任務協作者 → 組織價值的共同建構者。

忙,是怠於思考的藉口

我想說的是:當一個基層主管越忙的時,越需要按下暫停鍵。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瞎忙,套句過去自己在大陸聽到很貼切的說法「不要用戰術的勤奮,來掩蓋戰略的不足」。

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一個空白時段,不處理任何任務,只專注思考三件事:

  1. 部門手邊的任務清單裡,每件事的 Why 為何?
  2. 站在組織高度,有沒有比眼前的任務更優先的事項?
  3. 你的主管(甚至是主管的主管)最在意的是什麼?他們的需求與挑戰為何?

一旦你能從見眼前一米高的「一棵樹」往上提升自己到100米高望見「整座森林」,就能重構任務列表,也才可能真正地優化資源配置,做好承上啟下的關鍵工作。


所有轉變,從按下暫停鍵,給自己每天半小時的任務空白

因此,透過這個互動,想說的是,溝通不良並不是話術「說得不夠漂亮」,也不是鼓勵大家去「反駁或討好主管」。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希望重新理解向上管理的核心:

溝通,不是為了討好,而是努力建立共識。

當你能夠有 Why 的思維習慣與 Why 的對話次序,就有機會從被動要求的職場三明治,成為被需要與被信賴的智囊團。

如果你也在工作上有類似的夾心餅乾困境,或覺得升上主管後反而更累,歡迎留言給我。

也許,改變的起點,只是來自那個「願意按下暫停鍵」的瞬間。


如果這篇內容對你有幫助,歡迎按愛心或留言分享你的想法,也讓我知道你在哪個階段,也正在經歷什麼樣的轉變。 期待你的反饋。

avatar-img
『啃談』Ken's Talk
4會員
3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孩子們的幼兒園畢業典禮,是一場在百嶽上的挑戰,透過一年的登山訓練,讓孩子學習克服困難,培養堅毅人格。家長們在過程中也經歷心態的轉變,從擔心到理解與支持。文章分享了登山過程中的準備、心態調整,以及孩子們的成長與體悟。
服務業該不該對客戶分級?在「以客為尊」的款待精神下,我們是否仍能實施資源的策略性配置?這篇文章從課堂上的商業案例出發,延伸至房地產與飯店業的實務經驗,深度探討「制度上的公平分級」與「態度上的真誠款待」如何並存,並提出透明、可監督的機制設計,讓每位客戶都感受到被尊重,同時讓企業資源運用達到最佳效益。
在職場協作中,認知差異往往被誤認為是溝通問題。本文從一段魚骨圖的討論出發,拆解「事實 vs 問題」的本質差異。透過下雨的生活比喻與認知機制解析,提醒我們:許多痛苦來自於「解錯問題」。接受事實,是修養;解決問題,是能力。只有釐清,才能在職場中真正高效,也才能停止不必要的抱怨,專注於行動。
孩子們的幼兒園畢業典禮,是一場在百嶽上的挑戰,透過一年的登山訓練,讓孩子學習克服困難,培養堅毅人格。家長們在過程中也經歷心態的轉變,從擔心到理解與支持。文章分享了登山過程中的準備、心態調整,以及孩子們的成長與體悟。
服務業該不該對客戶分級?在「以客為尊」的款待精神下,我們是否仍能實施資源的策略性配置?這篇文章從課堂上的商業案例出發,延伸至房地產與飯店業的實務經驗,深度探討「制度上的公平分級」與「態度上的真誠款待」如何並存,並提出透明、可監督的機制設計,讓每位客戶都感受到被尊重,同時讓企業資源運用達到最佳效益。
在職場協作中,認知差異往往被誤認為是溝通問題。本文從一段魚骨圖的討論出發,拆解「事實 vs 問題」的本質差異。透過下雨的生活比喻與認知機制解析,提醒我們:許多痛苦來自於「解錯問題」。接受事實,是修養;解決問題,是能力。只有釐清,才能在職場中真正高效,也才能停止不必要的抱怨,專注於行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