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可以被練習的能力。
這本書在說什麼?
《打造你要的人生》(Build the Life You Want)由 亞瑟.布魯克斯 與 歐普拉.溫弗蕾 合著。
亞瑟是哈佛甘迺迪學院與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專長是幸福研究與社會政策,他也曾在《大西洋月刊》開設專欄,廣受讀者喜愛;歐普拉則是全球知名的媒體巨擘與暢銷書作家,以她的人生故事和深度訪談影響了無數人。
兩人攜手合作,目的很簡單:把學術研究和生活智慧結合,回答每個人心中的重要疑問:
「幸福是什麼?」
這本書不是要你一夜之間改變人生,而是透過一系列練習,讓幸福變成可被培養的能力。
前半部透過科學與心理學的觀點,釐清幸福的定義,以及我們為什麼感到不幸福。文字並不艱澀,而是以淺白易懂的方式呈現。
後半部則指出人生最重要的四件正事:家庭、友誼、工作和靈性,並提供具體可實踐的方式,陪我們一起面對其中的挑戰。
以下分享我特別有共鳴的三個層面:幸福的本質、思維的轉化,以及關係中的自處。
一、幸福,不是沒有不快樂
書裡把幸福比喻成「營養素」,由三個元素組成:享受、滿足和目標。
• 享受:不是短暫的愉悅,而是與人連結、全然投入的深刻體驗。像是陪伴家人、與伴侶交心。
• 滿足:來自挑戰後的成就感。對我而言,閱讀就是一種滿足。當我翻完一本厚重的書、寫滿一頁頁筆記時,那份踏實讓我迫不及待想開始下一本。
• 目標:能在困難裡支撐我們走下去。對我而言,「以終為始」是避免迷失的重要提醒。
幸福並不是排除不快樂,而是與它共存:辛苦卻充實,失落卻依然被愛。
二、思維的轉化:重寫你的記憶
書中提到一個重要的能力——後設認知,也就是「看見自己正在想什麼、感受什麼」。它能幫助我們重寫和過去的關係。
我最受用的練習是:
1. 先停一下:情緒來時,先說「我現在感到__」,讓心慢下來。
2. 寫下來:把情緒轉為文字,模糊就會鬆動。
3. 記住光:每天寫下 1–2 件讓你微笑的事,為自己留存能量。
4. 問收穫:「這件事要教會我什麼?」讓痛苦轉化成教材。
當我們發現「同一件事可以有多種情緒反應」時,也就能開始選擇:我要留下哪一種情緒,來陪伴自己走下去。
三、與他人比較,或許沒那麼重要
書裡說,我們同時存在兩個角色:「看世界的我」與「被觀看的我」。
當「被觀看的我」太大時,我們就會被外界眼光推著走,幸福感也隨之起伏。
我自己常在寫作時陷入自我懷疑:「這樣寫會不會太重複?」但現實是——大部分人根本沒空在意(笑)。
想通這一點後,我開始專注在「我真正想分享什麼」,而不是「別人怎麼看」。
這樣的轉念,讓我在創作時更自在。
作者也提醒:嫉妒其實是一種自我關注。而社群媒體的便利,更讓我們不斷與他人比較,結果只會讓自己更不滿意。
有時候看見別人在社群上分享成就,第一反應是「我怎麼還沒做到?」心裡就會緊繃起來。
我的練習是:
• 減少不必要的追蹤
• 用閱讀回到自己
• 在寫作裡紀錄小小的真實
這些習慣沒有消除嫉妒,但讓我能更自在地走自己的路。
四、關係中的幸福:愛與界線
《打造你要的人生》也談到,當伴侶情緒低落時,我們要學會「既能陪伴,也能保護自己」。
四個提醒特別有幫助:
1. 先戴上自己的氧氣面罩:照顧好自己,才有力量陪伴。
2. 不要把情緒當攻擊:對方的低潮不是針對你,而是他正在經歷的過程。
3. 用小意外打破低氣壓:陪對方做些喜歡的事,比說教更有效。
4. 練習健康連結:當你是低潮的一方時,主動說「這不是你的錯」,能減輕彼此的負擔。
我自己也曾在經前症候群情緒起伏大時,先告訴伴侶「這不是你的問題」。慢慢地,他學會在那段時間給我更多理解與包容。這樣的共識,讓我們一起穿越低潮,而不是互相消耗。
結語:幸福是持續的選擇
《打造你要的人生》提醒我:幸福不是外在給的,而是每天在小小選擇裡鍛鍊出來的。
• 當下要不要追求片刻快感,還是選擇更長遠的享受?
• 面對情緒,要被牽著走,還是自己選擇留下的那一份?
• 在關係裡,要全盤承擔,還是找到愛與界線的平衡?
人生不會因為一本書就徹底改變,但這些思考,會在日常裡一點一滴累積。
也許幸福,就是這樣在練習裡慢慢被打造出來的。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追蹤 Sun☀️晴感談心室。
願我們在日常練習裡,都能一步一步,打造屬於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