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年底越來越近,近期這一波如果再沒有找到人,難度就會開始指數型的變高,畢竟越接近年底,多撐一下就有年終,還能放個假,離職的推力自然就會降低,當然也同時代表這些職缺可能都有某些原因導致還未能補充上。
#招募是最能量化管理
從履歷的撈取數量,邀請面試的數量,實際願意到談,單位同意錄取,錄取後實際有報到等,這中間的每一段都可以被記錄,也直接反映著招募的工作內容。每一階段的轉換率,如何提升,如何開大招募漏斗的最上方,這些都是可以被紀錄以及追蹤。
#屬於苦勞的數據
這些開大招募漏斗,更前段的是雇主品牌的經營,再加上透過內部同仁的轉介,剩下更多的都是得設法的撈履歷,打電話連繫等等。也許可以稍微優化的就是某些自動化協助篩選履歷,或者是爬蟲去抓履歷,但這些基本都是相對耗時的項目。
#招募達成率
實際報到人數除以目前需要填補的職缺人數,就可以達到所謂招募達成率,但同時因為還是會有持續離職,所以每月的待補人數通常就會定義某個特定時間節點作為計算,長期性固定都有離職的,就只能設法維持一定的比例,然後讓報到人數大於離職人數,才有機會將招募工作趨緩。
#招募天數
一個職缺從開始啟動招募算起,也許是打開職缺,也許是定義內部完成人力增補程序,一直到招募報到中間所經過的天數,目標當然是越短越好。但也會因為職務類別會有差異,越高階的也通常天數就會拉長。
#三個月留任率
人找進來也是要合用待得住,當然單位主管會是主要的原因,但身為人資應該要去知道這個職務可能的困難與挑戰,不過度美化或包裝,避免到職後的期望落差過大,只要人資有在面試中參與,那確實應該需要協助告知人選,也將可能的擔憂提供單位主管理解。
這些數據化如何自動的紀錄,圖表呈現整理,就會是另一個價值的展現。就算沒有,也還是記得保持紀錄,至少自己的履歷可以有所呈現,也能透過數字去整理是否有所增長與進步,不過招募也是相當有季節性,如果能夠記錄個一年以上,自己對數據也會相當有所認知的喔。
#人事阿崴 #招募數字管理 #HRfromZe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