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桌上擺著兩份工作邀約,一份薪資更高,一份發展更廣;
或是,部門兩個專案只能留一個,你卻遲遲無法拍板。表面看似在「理性比較」,但心裡的焦躁卻來自另一件事——我們常常被「妄想」綁架:怕失去,怕後悔,怕被看笑話。
於是,選擇本身沒那麼痛苦,真正折磨我們的,是腦中無止境的「如果當初……」與「會不會錯失更好」的聲音。
為什麼選擇會變成折磨?
前陣子,一位擔任副總的朋友跟我說:
公司給了她一個關鍵抉擇——要不要接下一個跨國新專案。
如果接了,意味著要長時間奔波亞太市場,孩子教育可能受到影響;
如果不接,則可能失去升遷契機。
她整整兩週夜不能寐,不斷計算「接了會不會後悔?不接會不會被邊緣化?」
跟她深聊後,她突然明白,自己真正困住的不是「選項」,而是那份「非要完美、不容失誤」的妄想。
當她願意聚焦在「我現在能全力以赴的事」,而不是未來無窮盡的假設,選擇就不再是折磨。
選擇焦慮,是高階主管的自虐
身為高階主管,我們常被期待「果斷、清晰、方向明確」。
但真相是:我們也是人,也會怕做錯決定。
我想提醒各位:
領導者的價值,不在於「每一次選擇都正確」,而在於「即使選擇不完美,也能帶領團隊走到新的路」。
選擇的本質,其實是一種練習。
練習承擔不確定,練習放下「必須零失誤」的幻想,練習在有限的條件中創造最好的結果。
五步擺脫選擇焦慮,放過自己
當你因選擇焦慮而陷入「怕失去、怕後悔、怕被批評」的迴圈時,可以這樣做:
✅ 設定「選擇時限」
- 不要無限拖延,給自己一個截止時間(例如三天內決定)。
- 有限時間能幫助你集中考量真正重要的因素。
✅ 鎖定 2–3 個關鍵判斷依據
- 例如:長期發展性、與個人價值觀是否契合、資源可持續度。
- 避免被過多細節(薪水、地點、人際關係等)稀釋判斷力。
✅ 使用「反向檢驗法」
- 問自己:「如果這是錯誤選擇,我能承受最壞的結果嗎?」
- 如果答案是「能承受」,就果斷去做。
✅ 把注意力放在「選後行動」
- 告訴自己:沒有完美選擇,決定之後的執行力,才是拉開差距的關鍵。
- 與其反覆後悔,不如專注於如何讓當下的選擇變得更好。
✅ 寫下「三個放過自己的提醒」
- 例如:
- 我允許自己不完美。
- 這個決定只是人生中的一個片段。
- 行動比選項本身更重要。
- 這些提醒會在你開始焦慮時,幫你快速安頓下來。
選擇,是為了前進,不是為了完美
人生的每一步,其實都是「不斷選擇」的過程。
有時候,你不需要找到「最完美」的選擇,只需要允許自己走下去,並在過程中修正。
放過自己,選擇就會簡單許多。
📌 想請問你:當面對選擇時,你最常卡住的是——
A. 怕失去更好的機會
B. 怕別人批評自己選錯
C. 怕自己後悔
👉 留言告訴我你的選擇,也許會啟發更多同樣卡在焦慮中的人。
📣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也請分享給需要的同事或朋友。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