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伴侶關係裡,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一方犯了錯,帶著誠意很認真地道歉,但另一方的情緒卻還在高點,怎樣都降不下來,有時甚至會因為還在氣頭上,加碼丟出一些攻擊性的語言。這時,道歉的人往往會覺得很挫折,忍不住脫口而出:
「我都已經道歉了,不然你還想要我怎樣?」不知道你是否曾經說過,或者聽過這句話呢?
很多時候,這句話是來自於道歉方的挫折感太重。因為在道歉之後,他們發現對方並沒有因為自己的道歉,馬上冷靜下來。
我想到韓國作詞人金利娜在《將心安放的日常話語》書裡,談「道歉」的那篇文章。她的觀察很細膩,也很戳中我們日常相處的盲點:道歉並不是「說出口就結束」,而是需要時間等待與彌補的過程。
金利娜用了一個很貼切的比喻:
當對方說出對不起的瞬間,就像開水煮沸時關掉瓦斯。雖然不會再繼續沸騰,但也不會馬上冷卻。
這比喻相當貼近情緒的自然反應。當人感到受傷時,心裡的感受會先滾到沸點。即使對方立刻道歉,那股滾燙感也不會瞬間消失。就像摔了一跤、膝蓋破皮,對方再怎麼真心道歉,你的膝蓋還是需要時間慢慢癒合,不可能因為一句「對不起」就不疼了。
因此,當我們道歉之後,「等待」是必經之路。因為情緒需要時間,就像滾燙的水需要時間慢慢冷卻。更何況接受道歉與否的主導權,永遠在被道歉方手上。

親子關係的練習題:道歉不是強迫和解
我自己在教養孩子時,也有類似的體會。當我在緊急情況下,口氣變得比較強硬,有時會在冷靜後向孩子道歉。可是真實的狀況是,孩子不一定會立刻接受,甚至乾脆不理我。
老實說,在那一刻,我也會感到相當難受與挫折。不過,我會試著提醒自己,接受或不接受,始終是孩子的選擇。我能做的,是給他一點時間,等情緒慢慢消化。
對父母來說,願意耐心等待,其實就是在教孩子一堂重要的課:道歉並不是強迫和解,而是讓關係慢慢修復的歷程。
道歉的售後服務才是關鍵
光是「說出口」並不夠,金利娜還提醒我們,道歉後的「售後服務」才是關鍵。
我想是因為被道歉方在乎的,不只是那一句「對不起」,更在乎的是:你有沒有真的在努力改變呀?
舉個例子,在伴侶的爭吵中,有人脫口而出刺耳的話,事後說「對不起,以後我會改正」。可是下一次爭執,又重複同樣的模式。久而久之,伴侶會懷疑「我會改正」這句根本就是個謊言!
如果對方一再在同一個點上犯錯,即使每次都道歉,最終也會讓人對關係感到絕望。不過,我們也要理解,有些改變確實需要時間,就像減脂增肌一樣,不可能一夕之間就完成。
售後服務得有界限
當然,售後服務也不是無限量供應的,要是這家公司採取「無限賠償」的制度,相信我,它很快就會倒閉的。而人也是如此,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為了道歉而過度補償,只會讓自己走向筋疲力盡的不歸路。
比如說,因為自己犯了某個過錯,感到相當愧疚,就開始什麼都順著對方,不敢再提出不同意見。比如想吃什麼、去哪裡,全都說「聽你的」。久而久之,這種過度討好不但壓抑了自己,也會影響關係的平衡感。
因此,健康的道歉,需要售後服務,但也需要界限。適度的修正和補償,才會有力量讓關係走得長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