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興趣是什麼?
你有一個沒人付錢,你也願意廢寢忘食去投入的興趣嗎?
對我來說,每週去健身房報到四到五天,是無償且樂此不疲的運動;去菜市場買菜、烹飪美味餐點請朋友品嚐,也是一種純粹的快樂。
當我們在興趣上能展現高度專注和持續力時,為什麼換到「好習慣」(如:閱讀、早起)上卻常失敗?這並非因為我們懶,而是我們對習慣使用了錯誤的動機模式。《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主張:我們需要將興趣的內在驅動力,應用到所有的行為系統中。
想將這份內在熱情移植到你想要的工作或習慣上?試試看集滿以下三個星星吧!啟動「興趣模式」的三大引擎
1.引擎一:自主 (Autonomy) — 選擇讓行為發生
興趣之所以持久,是因為它是我們的選擇。這個選擇包含了以下四個的主導權
- 任務 (Task)
- 時間 (Time)
- 方式 (Technique)
- 團隊 (Team)
將習慣視為「必須交的作業」會消耗意志力。因此,在執行習慣前,請將「我必須」替換成「我選擇」。舉例來說,你選擇現在做 30 分鐘的居家瑜伽,而非去操場慢跑,因為你想掌控今天下午的工作時間。
- 實踐建議: 在開始任何習慣動作前,先將心中「我必須做」的念頭,主動替換為:「我選擇現在做 [任務],因為 [我的原因]。」
2. 引擎二:專精 (Mastery) — 享受不斷進步的過程
興趣的樂趣源自於我們在其中不斷成長,是對事情精益求精的渴望。
行為應用:聚焦微小進步,將大目標拆解成微小、可追蹤的行動。這份「微小」要到讓大腦沒有抗拒感的程度,才能確保持續性。
例如,你可以不設定「跑 3 公里」,而是設定「穿上跑鞋,站在門口 2 分鐘」。只要做到這點就算成功。通常,換好裝備後專精的衝動會鼓勵你多跑一點。
- 實踐建議: 使用清單/紀錄來視覺化微小進步,讓成長心態本身成為習慣的回饋。持續精進的過程一定會有卡關,追尋專精的過程本身就是解答。也推薦你閱讀我的另外一篇讀書心得:從輔助輪到槓鈴:練習、停滯與穩定成長的「精進之道」。
3. 引擎三:目的 (Purpose) — 將習慣連結到更高價值
興趣不需外在誘因,是因為自身行動連結到一個超越個人利益的遠大目標。
行為應用:連結身份認同。問自己:「這個習慣,如何支持我的最高價值?」
例如,寫作不只是闡述個人觀點,而是「透過文字分享經驗,在網路上和讀者產生共鳴」這個目的。
- 實踐建議: 設計一個「目的宣言」,確保日常習慣與你「想成為的誰」保持一致。
延伸閱讀: 【習慣養成系列20】從心開始,用身份認同打造的行為轉變
結論:你的「習慣系統」升級了
內在動機(自主、專精、目的)是習慣永續的公式。當「自主、專精、目標感」三個引擎都啟動時,你不再需要靠意志力硬撐。因為此時的行為,已經被你重新設計成「願意去做」而非「被迫去做」的選擇。
習慣不是靠壓力維持,而是要靠興趣驅動。讓習慣的動力,像你熱愛的那件事一樣自然湧出。當你能為日常注入「選擇的自由」、「持續的成就感」、「更深的意義」,你就會發現—
原來自律,其實是一種被興趣包裹的自由。

自律帶來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