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智力」。
最近讀到一本書提到中年,其中有一個概念引人深思,「人類智力的變化,其實像兩條河流交錯而行,一條源頭來自於速度與創新,另一條來自於經驗與判斷。」
書中指出,許多人在35至50歲面臨職涯瓶頸或低谷(如科學家、運動員、創新者),是因為他們年輕時賴以成功的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即快速創新、解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開始進入不可避免的衰退期。
而中年人必須意識到這個自然規律,並將職涯重心和自我價值從依賴流體智力的「第一曲線」切換到依賴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的「第二曲線」。
對應我們自己,你有沒有發現,年輕時我們學東西特別快,遇到新的問題總能快速抓到解法;但隨著年齡增長,或許在學新工具上不再迅捷,卻能更快辨識出什麼值得信任、什麼會出錯。
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Raymond Cattell)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分類,把「智力」分為兩種: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
第一層啟發:什麼是「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
流體智力,是我們思考的靈活性、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就像是一條快速的溪流,越年輕時越強勁。舉個例子,解數學題、玩解謎遊戲、用新科技工具、快速理解新規則——這些都靠流體智力。
晶體智力,則像一座湖泊,是隨著時間累積下來的知識、經驗與語言能力。例如你懂得某些典故、習慣從歷史經驗看事情、做菜時不看食譜卻知道什麼會好吃——這是晶體智力的發揮。
也就是說:
- 流體智力 = 面對新局的即戰力
- 晶體智力 = 經驗累積的判斷力
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是在象棋界:
- 年輕的高手,擅長中盤戰鬥與新變化(流體智力);
- 年長的大師,擅長開局佈局與收官手法(晶體智力)。
第二層啟發:你正在從哪一種智力過渡到另一種?
我們每個人,都會在人生某一個階段,從「靠快」轉為「靠深」,從「靠多」轉為「靠準」。
當你發現自己學東西的速度不如以前,不代表你變笨了,而是你進入了晶體智力的主場。你變得懂得權衡得失,更願意停下來問一句:「這值得嗎?」這其實是一種更深層的智力。
有些人會為這種轉變感到焦慮,覺得自己「不如以前厲害」。但其實,這正是大腦進化給我們的智慧禮物。真正成熟的學習者,不是靠速度,而是靠選擇「學什麼」與「放下什麼」。
或許我們可以把人生比作一次登山旅程:
- 年輕時是衝鋒隊,用衝刺與直覺去開路;
- 中年以後是領隊,需要靠判斷與地圖經驗來帶領別人不迷路。
所以啊,無論你現在是幾歲,流體智力還是晶體智力當道,都不需要自卑或自滿。
既然我們都無可避免地會進入中年,那麼智力的重點也許不在於你擁有哪一種,而在於你是否知道自己正在用哪一種,並讓它用在對的地方。
真正的難點,可能是在轉換中找到節奏。
你呢?你覺得自己現在靠的是哪一種智力?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你今天也用一種溫柔的方式,認識自己的改變。
祝願你有個聰明又有智慧的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