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喜歡平實的事物,就像閱讀也是一樣,偏好生活小品,讀起來好像簡單、平實,卻能直擊心靈、撫慰人心,觸動心底最柔軟的角落,不用是大作家,也不用是大人物。
這本《 停止情緒內耗的人際C位》的作者看似名不見經傳,和你我一樣,作者 思考系OL 是個平凡上班族,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努力、害怕說錯話被討厭,以細膩的筆觸寫下人際關係中會遇到的自我懷疑與無力感,是很真實的存在。
但不一樣的是,她有更多的覺察和體悟,一步步練習把聚光燈轉向內在,重建思考的順序。核心是學習愛自己、不討好、敢拒絕,透過轉念練習來保護情緒、設定界線,並以平穩內在為中心看待世界,進而擺脫社交疲勞和內耗。 關鍵在於練習覺察情緒、分辨情緒源頭並健康溝通,以建立更平衡的人際關係。這本書的翻譯和編輯也很用心,光是目錄就可以讀到很多醍醐灌頂的「驚世語錄」,例如「要知道心很小,別把討厭鬼放裡面」、「 善良非隨緣品,不值得的何必給」、「逆耳必是忠言?話中帶刺的多半自以為是」、「與其追著別人的光,不如讓自己成為太陽」、「不是你格格不入,而是這地方還不夠格」,「面對無理之人,用無視優雅反擊」……令人拍案叫絕,可以貼在案頭當格言。
我是人生的主角還是配角?
迎合他人、壓抑情緒、輕忽自己感受──你是否也像這樣每天在腦中召開自我檢討大會?「情緒內耗」的背後原因,是太習慣以別人為優先,忘記自己其實也很重要!
書中強調,人際關係中常見的「過度配合」、「迎合他人」的傾向,其根本是把自己放在次要、配角的地位。若想停止情緒內耗,就必須把「自己」放在更核心的位置,尊重自己的需求與感受。
關於自我價值,作者提醒:「優點不是靠自己去找的,而是靠旁人幫你挖掘的。」、「努力不是為了考績,而是為了讓未來的自己更幸福。」、「比起別人的認同,更值得追求的是對自己的認可。」
很怕不討喜而討人厭?
我們的自信,是人際關係裡的底氣,當內在感覺穩定、有自信時,面對別人的期望、批評、矛盾,就不容易被左右。不必因為別人的眼光而動搖,不必追逐所有人的認同,而是先學會肯定自己。
很多人習慣為了維持和諧或避免衝突而說「好」、「沒關係」、「對不起」……即使內心並不這麼想。書中提醒:不必事事討好、不必把「不好意思」掛在嘴邊,要學會在適當時候拒絕,為自己保留尊嚴與能量。
良好的人際關係,不是零距離、無限投入,而是懂得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保有適當界線,讓彼此都不容易受傷。拒絕「濫好人」的套路,就是學會適度拒絕與設界線;適度距離與留白,是關係能長久的策略。
關於人際關係,作者很豁達:「無須為他人的情緒買單,更不該讓他人承受你的情緒。」、「期待別人『就算不說也應該知道』,最終只會導致誤會。」、「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彼此受到傷害,關係才能走得長遠。」
如何與自己和解?
情緒是能量,要花在自己身上,書中最實用的地方,是它提醒我們「轉念」的可能性。內耗往往來自一種內在的迴圈:我是不是做錯了?他是不是不喜歡我?要不要補救?事情還沒發生,就已經先被自己的思緒磨到精疲力盡,折磨我們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腦袋。
把這股能量用在更實在的地方——照顧自己。討厭別人的那份力氣,不如用來跑一公里、讀一章書、或泡一杯茶。這不是雞湯,而是一種能量分配的智慧:既然精力有限,為什麼要浪費在無解的假設裡?
與自己的關係變好,其實就是先放過自己,作者直言:「決定的大小不重要,為自己做決定的次數,才會讓你愛上自己。」、「容身之所不只一處,這裡不歡迎你,不代表別處沒有你的歸屬。」、「只要照著自己的步調向前邁進,自然就能走得更遠。」
愛自己才能站回人際C位
只要願意多愛自己一點,日子會變得更簡單──這是作者給自己的承諾,也是給所有讀者的邀請。把書中思路具體化,可議做3個日常的練習:
每日「界線練習」
一句拒絕 / 一次自我表達 在每天與人互動中(無論是同事、朋友、家人),選擇一件小事練習說「不」或表達「我比較難做到/我不太能這樣」,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漸漸建立拒絕的肌肉與語感。
轉念紀錄
把內耗思維寫下來,重構視角。每次在內心出現自我懷疑、過度檢討、擔心別人的看法等情緒時,立即把它寫下來(如:「我是不是太過分了?」) 然後在旁邊寫一兩句反向思考或慈悲語句(如:「我這樣做是合理的」、「別人的情緒不是我該承擔的」)。 長期下來,可以看到自己的思維模式,並逐漸用更健康的角度回應。
能量分配
把使用在討好他人的力氣,轉而用在自己身上。可以每天列出 1–2 件能量回充的活動(如:運動、閱讀、聽音樂、畫畫、靜坐等),並將時間挪出來。「先照顧自己」是減少內耗、強化內在穩定的關鍵。 對於那些常讓人情緒疲憊的互動,可以先從減少接觸、保持距離開始。
書中提供 24 個轉念練習,幫助讀者從日常煩惱中抽離、反思自己的思維模式:例如把討厭的能量轉向照顧自己、不急著用「對不起」修補、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些練習目的在於改變習慣的思考路徑,減少無謂的心理折磨,從「內耗思維」轉念練習,逐步重建內在秩序。
沒有人能讓自己委屈,情緒也不是別人造成而是自己。學會不再委屈自己取悅別人,也學會在關係中守住C位;不再為誰而退讓,就能穩穩站回人際C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