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愈少的人智慧愈多;煩惱愈多的人智慧愈少。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 . 二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七卷
~ 淨空法師講述
請看七十二面,看經文末倒數第三行,「偈頌」:
【經】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講】這一行是結集經的人,為我們敘說說偈的儀式。
「爾時」是長行文講完的時候。普賢菩薩非常地慈悲,又以偈頌將前面的大意為我們重說一遍,這個偈頌叫重頌。為什麼前面既然已經講完了,後面還要再說一遍?這個意思註子裡頭有,註子裡面一共說了有八種,頌有八種。
在宗密大師的《疏鈔》裡面給我們說有四個意思,這四個意思就是此地註解裡面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就是這幾個意思。我們依照他的註子這幾條來說一說,因為這都是屬於佛學常識,將來我們讀經,或者是研究註疏,會常常遇到的。
第一種是「孤起頌」。孤起頌是長行文裡頭沒有講到的,就是前面沒有講到,這多半是補充前面所講的不足,前面講的不夠圓滿,後面再用偈頌來補充,多半是這種情形。
第二種是「重頌」。重頌也就是我們此地所講的,是「為後來未聞」,因為佛菩薩講經的道場,跟學校上課不一樣,學校上課的聽眾,學生是固定的,到時候他就得來;佛教裡頭講經,聽眾沒有一定,有先來的,有後到的。先來的不錯,從頭都聽完了。那麼從當中來的、後來的,前面所說的東西都沒有聽到。所以佛很慈悲,為了後來的這些同學,當然不能像前面詳細地把前頭所有東西都說一遍,但是把前面所講的綱領、重要的地方,用偈頌的體裁,再重複地略說一說,使後來的同學,也能夠聽到完整的經義,這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這是第二個意思。
第三個意思是「複頌」。複也是有重複的意思,可是用意不一樣。這是從頭就來聽的,也許他的精神沒有集中,沒有注意,粗心大意,所以雖然聽了,還是沒有能夠理解,沒有能夠悟入,佛菩薩再用重頌的方法再說一遍,加深他的印象。所以它與一般教學,的確是不一樣,總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而悟入,這是第三種叫複頌。
第四是「廣頌」。廣頌跟孤起頌不一樣,孤起頌是前面完全沒有講到的,廣頌是前面講到了,但是講得很簡略,所以用偈頌再把它詳細說明,長行文簡略,偈頌詳細。像前面的重頌、複頌,大概是長行文說得詳細,偈頌簡單,彼此互相補充。
第五是「略頌」。略頌是長文已足,偈頌略之。長行文已經講得非常詳細了,所以偈頌就很簡單,往往一句就是前面一大段的經文。
第六是「結頌」。結是有總結前面所說的義趣的意思,「為受持人,便記憶故」。我們曉得,佛給我們講的這些開示,如果我們要不能夠記得,諸位想想,那你怎麼個修法?修行無論是那個法門,我們從總綱領上來講,就是要用觀照。
禪家講觀照,教下也要講觀照,乃至於念佛的人,如果不用觀照的功夫,你那句佛號也不得力,這是決定不能少的。可是觀照一定要能記得經文,什麼叫觀照?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如果這些文記不住,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什麼來提醒自己?但是散文長,不容易記住,所以後面再用偈頌,把前面的意思歸納在偈頌裡。
偈頌它押韻,容易背誦,而且在從前,可以譜上曲可以唱,換句話說,都是歌詞,可以演奏的,這就很便於記憶了。能夠把意思都能記得住,就可以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當中,把我們生活裡面種種的毛病,把它改正過來。所以偈頌有這種利益在裡面,有這個意思。
第七是「超頌」。超頌是長行文在後,偈頌在前。我們底下講的偈頌不屬於這一類,因為長行文在前,偈頌在後。
第八是「追頌」。追頌是長文在前,偈頌在後。
偈頌一共有這八類。可是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是幫助後來的聽眾,另外一種是要我們必須要把它記住,因此偈頌就非常重要了。這八種意思,我們在後面偈頌裡面,都能夠看得出來。請看下面經文:
【經】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講】這是一首。偈頌句法非常整齊,此地統統是七言頌,四句就是一首。
【經】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講】註解把偈頌裡面的段落大意,都給我們說出來了,諸位自己可以去看。我們在長行文這些地方,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前面兩句,是我們禮敬的對象,在空間來講是廣大而無邊際,諸位看這個經文,並不是指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地球,而是十方世界。
「十方」是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我們禮敬的是誰?這個經文字字都重要,「三世」,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還有未來世。
「一切人師子」就是佛,師子是比喻人中之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佛經裡頭,常常將獅子比喻作佛,人中之獅子。佛是我們禮敬的對象。
可是諸位要記住,他講三世佛,過去佛我們知道,像佛經裡面,我們今年年初,我們拜了千佛懺,千佛懺有過去一千佛、現在一千佛、未來一千佛,我們看到這只是佛給我們說的娑婆世界,我們這一個階段。而在《華嚴經》以及《圓覺經》,佛給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這一切眾生,什麼叫眾生?生是生起的現象,現象之生起,眾是說眾緣和合,就是一個現象的生起不是單純的,有許許多多的條件、許許多多的因緣,它才會現出相來,所以這叫眾生。因此眾生這兩個字,絕對不是說很多的人在一塊,這叫眾生,不是這個意思。
我們這個身體,眾緣和合而生的。佛經裡面講四大、五蘊,眾緣和合,這個身相現出來了,所以一切有情的身分,都是四大、五蘊,眾緣和合。植物、礦物,無情的這些眾生,它還是眾生,因為它也是眾緣和合的,沒有眾緣和合,它也生不起來。
所以眾生的本意,是包括了一切的現象,世出世間一切現象,《華嚴》裡面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為什麼說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這與性相就有關係了,凡是相都是性變的。佛是什麼?佛就是心,一切現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這部經,也是唯識學家根本經的一種。
唯識一共有六經十一論,《華嚴經》是六經之一。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的眾生我們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二性,只是檢別上,這是動物,那是植物、礦物,有這個分別。其實性是一個,動物的性與植物、礦物完全相同,一心無二性。所以講性就是講佛,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一切法唯心所現,心能現,識能變。心是什麼?心是心之本體,本體有現相的功能;講識,是心的作用,心的作用能夠變換現相,所以一切法都不離心。
這一句真正的意思,實在就是儒家《禮記》的頭一句,「毋不敬」,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常修恭敬。怎麼個恭敬法?跟對佛的恭敬完全一樣。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現在看到佛菩薩我們有恭敬心;看到一般人我們心裡就不高興,這是什麼?叫毛病。把這個毛病修正過來,這就叫修行。
你要問,修行從那裡修起?從這裡開始,從修禮敬開始。回家去第一個要孝敬父母,這是我們禮敬的對象,在學校裡面我們禮敬師長,慢慢把禮敬擴大到你的親戚朋友,乃至於到一切眾生。不但擴大到一切有情眾生,還要擴大到無情眾生。
《華嚴經》裡面說得很妙,蠟台善知識,香爐善知識,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在一個修行人眼睛當中那都是佛。那都是佛,我們都要恭敬,怎麼恭敬法?是不是見到這些桌椅板凳也去給它磕三個頭?那你就錯了。所以你要懂得禮節,你一定要懂得。我們對於桌椅、板凳怎樣恭敬它?把它擦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的,這就是對它的禮敬。桌上陳設擺一本書,書一定也擺得整整齊齊,放得很凌亂,這就是不敬。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整個佛法建立在恭敬心的基礎上,這跟儒家沒有兩樣,我們展開《禮記》第一句也是講這個,真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那個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是從這裡做起,從敬做起。
佛法,尤其是《華嚴經》,《華嚴》在佛法叫根本法,一切的經論都是《華嚴》的眷屬。《華嚴》是根本,那是枝葉,你看《大藏經》有那麼多,統統是《華嚴》的枝葉。《華嚴經》裡面講的修行方法,十大綱領,換句話說,就是整個佛法的綱領,不管你修那一宗、修那一派、修那一個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理原則。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要修正我們自己的毛病?真的,因為我們的毛病就是犯了一個大不敬。
我們的禮敬是有對象的,人家是沒有分別的,一切恭敬,平等地恭敬,清淨的恭敬。雖然一切恭敬,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以什麼來表達我們的敬意?底下一句就說了,「我以清淨身語意」。
所以什麼才叫真正的恭敬?清淨心、清淨身、清淨的語,三業清淨,這就是真正的恭敬。對於三世諸佛,你在這裡拜一拜,全都禮拜到了,一個都不漏。你們想想為什麼?因為清淨心沒有界限。
清淨心是真心,真心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界限,所以一禮就是一切禮,一敬一切敬。我們今天能力做不到,為什麼?是我們心起心動念。這一動念,心就有分別了,一有分別,就有了界限。有界限,那個範圍就很窄小。所以我們的心量不能廣大,我們做不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境界。
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字,實實在在是了不起,諸位一定要珍重,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找不到像我們這樣的文字,我們的文字裡頭,有很大的學問。你看,你心裡面一動念頭,動念頭叫「 想」,想是什麼?心裡頭有個相,一動念就有相了,就現了相,可見得這個相是心變現的,唯心所現。一起分別,這就是「思」。思,你看心上畫了格子,畫了界線,一分別就有界限出來了,你的心量就不能夠涵蓋全體。
所以佛在一切經裡常常教導我們,離分別心、離執著心,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的真心就顯露了,真心的顯露、真心的起用就叫做禮敬,就是禮敬。所以要曉得這個意思,要認真去修學,這就是修性。禪家常講明心見性,從那裡修?從禮敬上修,所以這是多麼重要。
我為什麼要對他恭敬?問你,你想不想見性?你不想見性那就算了,你不要跟他恭敬;你要想見性,那你就必須對一切眾生都要恭敬。
你念佛想不想得一心?想得一心,對人又不恭敬,你怎麼能得一心?所以敬是從一裡面生出來的,你有了分別、有了執著,你就是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就不敬,一心才叫做敬。
底下一句,就是講這個境界,「一切遍禮盡無餘」,我剛才跟諸位說了,這個話是真實話,盡虛空遍法界統統都禮敬到了,一個不漏,問題就是在清淨身、語、意。身語意三業都清淨,給諸位說,念念都是禮敬。不是說一看到禮敬,我要在那裡拜佛,那你就錯了!
清淨心就是禮敬,不在形式。形式的禮佛是初學的,特別對於業障重的。所以拜佛是修行的一種方法,一天拜三千拜,修什麼?修清淨身語意,就修這個,目的就是修這個。拜佛也是懺悔,懺除我們過去對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眾生不敬的罪業,用這個方法來修行。

清淨心就是禮敬,不在形式。
所以拜佛的時候,心要清淨,心要空,不能有東西,心要一念不生,本來無一物!身依照儀式來做,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真正是養生之道,最好的養生的方法。
身體是機器,機器一定要動,不動就生銹,這是一種常識。去年我到國外去,我們這裡講經次數少了,我們這裡同修就不曉得,電梯把它停了一部,不動了,不動就生銹,回來之後要大修,機器一定要動。所以身要運動,我們常常用的俗語,中國人的俗語「活動」,什麼叫活?動就活了,不動就死了,所以我們舉辦一切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活不了,一定要動。
心呢?心不能動,心要靜。因為身是有,心是空。這個空不當作無講,空確實是有,為什麼「有」說它空?因為它沒有形相、沒有跡象、沒有方所,你找不到;找不到,它又真有。你看《楞嚴經》裡面,阿難尊者七處徵心,都被釋迦牟尼佛駁倒,究竟心在那裡?心是有,而沒有跡象。
所以佛法裡表法用圓來表法,那個圓心,你們想想它很抽象的,但它有,它決定不是沒有。你能找得到嗎?找不到,決定找不到。圓外面的周,有,它有相,你能夠找到,心找不到。所以我們心是空、靈,心是空,它就靈了;心要是有了東西就不靈了。
我們現在心裡拉拉雜雜的東西太多了,牽腸掛肚太多了,所以那個心不靈了。你要把心裡拉雜的東西統統清除掉,什麼都沒有,這個心就靈了,無量的智慧就生起來了。所以煩惱愈少的人智慧愈多;煩惱愈多的人智慧愈少,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禮敬是一種修行的好方法,所以古來很多大德專門修這個方法,他也不念經,也不念佛,也不念咒,一天拜三千拜,有很多就這樣拜佛,拜個兩、三年,他開悟了,大徹大悟。
好像是民國初年的時候,我那個時候受戒,道源老和尚給我們講了個故事,好像這故事記載在《影塵回憶錄》裡頭有,名字我一下忘掉了,我們華藏會訊還曾經轉刊過。人家叫他什麼?叫曬蠟燭的師父,這人是拜佛開悟的,是一個非常老實的人,所以老實難得!老實人遇到真正善知識,他決定有成就,就怕不老實。
他在寺廟裡面做香燈師,就是專門管蠟燭燒香的。別的法師跟他開玩笑,夏天六月天,熱天,他說香燈師,人家都曬書、曬衣服,你那些蠟燭都要搬出去曬一曬,不然的話蠟燭都長霉了。他真老實,就把蠟燭統統搬去曬,這一曬全曬化了。老和尚看到這個樣子,也不好說他,實際上也是挖苦他,他說你智慧太大了,你應該去學講經,去學做法師。以後,老和尚就叫他在頭陀寺拜佛,一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他悟了。他也沒有念過書,他能作詩,他能作偈子,送給老和尚看,老和尚非常欣賞。所以就是修清淨心。
第二首偈子裡面,是講我們修這個法門的憑藉,「普賢行願威神力」。普賢,諸位要曉得自己是普賢,只要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因為它叫普賢行門,你照這個方法修,你就是普賢菩薩,你是個初發心的普賢菩薩。
華藏世界真的還有一位等覺普賢菩薩,而這位普賢菩薩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與他就相應了,你照這個法門修,為什麼?他也是學這個法門的,心心相印,他的神力在無形當中可以加持你,能夠得感應道交。為什麼?我們初學的普賢,跟等覺的普賢,以及十方世界所有修學普賢法門的這些人,都能夠起感應道交,這個力量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修行的憑藉。
下面就起作用了,「普現一切如來前」,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們自己的身相在禮佛。所以「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每一個身都禮無量無邊的佛,無量無邊的身,每一個身又禮無量無邊的佛,這完全是華嚴境界,重重無盡。
這些絕非神話,都是事實,它的原理就是心現識變,心識的功能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所以能現這種相。更深一層廣義的意思我們更要懂得,就是我們以清淨心與整個世界,與十方三世情與無情、世出世間融成一體。這也是講的禮敬。
再看下面第二願,這也是兩首,第二願是「稱讚如來」。這個十大願,第一願是根本,沒有禮敬決定沒有稱讚,你沒有個敬心,那你稱讚人也是口是心非,不是出於真誠,所以第一願是根本。曉得第一願是根本,你也就能夠明白,整個佛法所修的無非是禮敬而已!就是《禮記》展開,「 毋不敬」而已!
一部《禮記》講的什麼?就是講禮敬而已。一部《華嚴經》說的是什麼?就是禮敬諸佛而已。只要你把禮敬做到了,後面九條條條都圓滿,你出言一定是讚嘆,你待人接物一定是供養,沒有話說的。所以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學禮敬,你才曉得禮敬之重要。
禮敬是性德,是我們本來具有的;我們現在迷惑顛倒,起了貢高我慢,把性德失掉了。今天來學佛,無非是恢復我們的性德而已。我們看底下一段經文:
【經】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講】這是第一首,第一首是說我們稱讚的對象。對象之廣大,跟前面講的沒有兩樣,但是文章有變化,言詞不同,顯示文章之美,同樣的境界。
「一塵」,塵是微塵。佛經裡面講的微塵,我們肉眼見不到的,在現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我們不曉得能不能見得到。佛經裡面講的塵,它用許多比喻來講,它先講牛毛塵,牛毛比較粗,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塵,可以停留在牛毛的尖端上不會掉下去,這就很小了,從這個說起。那麼把牛毛塵分成七分,就是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比牛毛要細得多了。羊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更小、更細。
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它在水裡面通行無礙,我們曉得水它有密度,當中還是有空隙,它可以在空隙當中游離,在那裡行動沒有障礙。水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密度很大,但是在顯微鏡底下看還是有空隙,它能夠在空隙跑來跑去沒有障礙,這我們肉眼決定看不到了。金塵再分成七分之一,這才叫微塵。所以不是我們肉眾能看到的。佛說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塵,阿羅漢能力比我們大得太多了。
微塵還不是最小的,它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然後再分為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那就不能分了,這也有另外一個別號叫鄰虛塵,它跟虛空是界限了,這沒有法子分。
佛眼能夠看到極微之微,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這是講一塵,就是一微塵。一微塵之中有微塵數的諸佛,這個塵數是怎麼講?講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塵,這個數子沒有法子想像,無法想像。我們把地球磨成微塵,我們都沒有辦法想像,何況大千世界。
一個大千世界,彷彿我們現在所講的銀河系,這個數量無量無邊。這一句,你看它的境界多麼廣大,一塵裡面有塵數佛,而每一尊佛又有菩薩海會圍繞,菩薩就更多了。
「無盡法界塵亦然」,無盡法界每一粒微塵裡頭,統統是這個境界。所以過去有些人不信佛,當然他也不敬佛,但是他看了佛經,對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釋迦牟尼佛很會說大話,他說的大話我們連作夢都夢不到。確實如此,我們作夢真夢不到。
佛何以能說得出來?是他親證的境界,他境界就是如此。佛何嘗說過大話?沒有。佛是真語者、如語者,他所說的不增不減,言說與事實完全相應。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沒有法子體會,所以這品經的品題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 普賢行願品》,這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就是彌陀淨土裡面所講的實報莊嚴土,是一樁事情,名詞用的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
「深信諸佛皆充滿」,這兩個字要緊了,小註裡頭也是這麼說法的,為什麼?不是我們的境界,可是我們憑什麼相信?何況能深信不疑?憑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佛不妄語,這個境界是佛的現量境界,我們今天信的是聖言量,我們相信這是聖人之言,絕不欺騙我們。不是我們的現量境界,也不是我們能夠推理能推算得出來的,這都做不到的。所以一切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邏輯辯證法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都有極限的。這是完全超越,在這種境界裡面,一切的數學,一切的理哲學、邏輯辯證法,統統用不上。
這樁事情在過去,我們在中國佛教會辦大專講座,那個時候方老師還在,我曾經一度到他家裡去,想請他給我們同學講「因明學」。方老師就告訴我,沒有用處。他那時候正在讀《華嚴》,他說,對於初級的佛法能幫得上一點忙、有用處,高級的佛法完全用不著。
真的,在《華嚴》裡面統統用不上。所以我們相信佛絕對不妄語,我們要深信,真正的境界就是這樣的,這就是《金剛經》裡面常說的「諸法實相」,那一個講《金剛經》能夠把實相講得這麼清楚,這就是諸法實相。唯佛與大菩薩親證。後面這一首就是講讚嘆:
【經】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
【講】這兩句就是講讚嘆,讚嘆當然是用言辭、是用音聲。可是這種讚嘆,我們一聽到讚嘆,一定就想到音樂、歌唱,用這些言辭來讚佛。這種相的確很粗,我們初學的人都能理解,如果講到真正深入,我們又沒法子懂了,真正講到這個境界,就如同經上所說的,一切音聲全是讚佛,一切的言辭沒有一樣不妙,這我們就聽不懂了。
我們現在比方罵人、吵架,也是嗎?也是。這個不可思議,我們沒法子理解。諸位要讀《楞嚴經 ‧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你要有心得,你就會體會到。我們今天聽的聲音,有悅耳的、有討厭的,噪音,討厭的,我們用什麼聽?用分別心聽,用意識去聽,就是用心意識。所以我們所聽的是聲塵。
菩薩們用什麼聽?離心意識,一切音聲海裡、一切言辭海裡,他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妄想心,他完全用清淨心。清淨心在耳根上叫聞性,聞性所聞的是聲性,不是聲塵。這叫真正的讚嘆。
所以吵嘴、打架也是讚嘆,這個妙不可言。我們要修的就是這個,你要懂得,修稱讚是從這個地方修,我們才能夠入得了這個境界,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我們自己才能入得進去。
否則的話,一天到晚唱歌讚嘆佛菩薩,佛菩薩還是佛菩薩,我們凡夫還是凡夫,不相干!你的讚嘆,將來讚嘆之後,你也變成了佛菩薩,這樣才行。所以他對於音聲沒有選擇、沒有分別的,對於言辭也沒有選擇的,所以才叫妙言。有選擇就不妙了,沒有選擇才妙。
一切音聲,言辭都是從法性流出來,還歸入法性,所以平常我們講,會聽的人,他開悟,見性了。為什麼?他用聞性聞聲性,用見性見色性。雖然在六根上,我們說它是六種性,在六塵上也說六種性,其實性是一個,決定無二性。這才叫做修稱讚這個法門,才叫修這個願。
我們在長行文裡面一再跟諸位提到,這個修行叫歷事鍊心,歷是經歷,經歷一切的境界,在這裡鍊什麼?鍊自己的清淨心。這是在音聲上,鍊自己的清淨心,前面禮敬是在一切現象上、一切人物、事相上鍊清淨心,禮敬就是清淨,讚嘆也是清淨,後面這八條,條條都是講清淨,你在這裡面修清淨心。
所以這個法門叫大不思議法門,《維摩經》稱小不思議法門,這是大不思議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的,因為它能夠包括一切法門,一切法門包不了它,境界太大了,修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所以處處都是教我們明心見性,處處都是教給我們修一心不亂。再看下面一句:
【經】盡於未來一切劫。
【講】這講時間。修行的時間,不是說我們有一個階段,沒有間斷的。我們講修學有期限,它沒有期限的,修學過程當中沒有期限,修行圓滿之後也沒有期限,所以佛菩薩才圓證三不退。如果有個期限,換句話說,就有一個終結的時候,有始就有終。這個法門無始也無終。
你們諸位細細想想,我剛才所提出的要領,修清淨心,清淨心有始終嗎?沒有!清淨心裡頭那裡有始終?所以唯識裡面告訴我們,方分時分都是不相應行法,方分是講空間,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時間講過去現在未來。有沒有這個事情?有這個事情,事是有,但是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的事實,是個抽象概念而已!而我們把這種抽象概念誤會了,把它當作真的,好像真有這個東西,其實沒有!能夠把這一關突破了,就打破了時空,這才是叫究竟解脫。
清淨心裡面沒有十方、沒有三世,所以才這麼個說法,「盡於未來一切劫」。這種說法,對我們粗心的人來說,是莫大的勉勵,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要不斷地精進努力,不能懈怠,不能退轉。
【經】讚佛甚深功德海。
【講】佛的功德無量無邊,讚嘆不盡。你要想多知道一些,在《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三十九卷差不多有半卷的經文,普賢菩薩讚佛功德,那就講得非常詳細了,一共有一百多首偈子,那說得詳細,這是第二講稱讚。第三段講供養願,「頌第三願」,在這一願裡面有三首偈子,也就是十二句。請看經文:
【經】以諸最勝妙花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講】這首是說明供養具,就是你供養的東西,當然我們能供養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此地也就是舉幾個例子來說,要一樣一樣說,說不盡的。但是這幾樣你要體會它的意思。《華嚴》處處都有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否則的話就是死在文字上,你要能體會到它的真實義。
第一句講華鬘,鬘是花穿起來穿成一環,古印度的人很喜歡用華鬘套在脖子上,因為佛經是在古印度講的,所以裡面有許許多多是當時的風俗。
「最勝」就是最好的。「妙華」不是普通的花。普通的花裡面,如果加上表法的意思在裡頭,它就妙了。我們這個佛前也供花,你們諸位看到,有的人看到妙,有的沒有看到妙,妙與不妙是隨心所轉,也是隨你心裡變現的。
佛前面為什麼供花?花,開花之後就結果,花在先,果在後,佛就拿這個來比喻修行,修行就好比是開花,將來就一定證果。所以,我們看到花就要想到我要修行,花開得茂盛,修行殊勝,我有殊勝的修行,將來一定有殊勝的果報。所以我們供佛菩薩面前這個花與果,諸位要知道它是代表這個意思的,佛菩薩也不要看這個花,也不要吃這個果,他不需要的,花與果都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花表六度萬行,在本經裡面就是代表十波羅密,十大願王,你要看到這個,我要修普賢十願,我要修菩薩十度。
通常經上講六度,《華嚴經》把般若又展開來,一共成為十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六度之前五度;第六是般若,從般若裡面再分開出來,後面有方便、有願、有力、有智。
般若波羅密是代表根本智,後面這四種叫後得智。如果講六度,後面的後得智跟根本智是一個,統統在般若波羅密裡頭,細說展開來再分作方便、願、力、智,這是《華嚴經》常常講的十波羅密,你要修這個。
所以見到花,就提醒我們自己要修行,不要把它忘掉,佛前面供的花代表這個意思。我們在外面看到花,代不代表這個意思?山上看的野花,又如何?給諸位說,統統代表這個意思,甚至於家裡畫的畫,彩畫,只要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行。不是光看到佛面前的花,它代表六度、代表十度、代表十願;出了佛堂,外面的花,統統就忘掉了,這沒有用處!這沒有法子!
果也是如此,佛前面供果代表菩薩涅槃。我們修淨土的人,最起碼的是要往生淨土,這是果報,代表這些。所以一見到果,馬上就想到,我們修行目標是求證果,在任何地方,不管見到什麼果,都要作如是觀,要提起自己修證的警覺。所以這個華鬘就妙了,這個供果也就妙了。
你不懂這個意思,妙就沒有了,所以妙這一字,就是它能夠提起你的覺觀,妙在這個地方。否則的話,你看到經文,你要想找花供佛,去找勝妙的花,到那去找去?你怎麼找也找不到。你曉得這個意思了,隨手捻來,沒有一樣不妙。
「伎樂」就是歌舞、音樂。佛法,在小乘法裡面是禁止的,歌舞音樂是不能去觀聽的,聽了犯戒;大乘法裡面不但不犯戒,還要唱歌跳舞來供養佛。你們看看敦煌的壁畫,現在在台灣也看到不少,釋迦牟尼佛跟大眾講經說法,天女在那裡奏樂唱歌在讚嘆,是這個境界!所以大乘佛法是非常非常的活潑,真正是離苦得樂。雖然有這些伎樂供養,佛菩薩心決定清淨。我們那個修小乘的人為什麼不可以?因為他煩惱太重了,那個心怎麼清淨都清淨不了,天天去看跳舞唱歌,他心怎麼能得清淨?他不夠資格。
真正到清淨不染了,在這種境界裡面完全不染,是真清淨,這才是真正的受用,只有樂沒有苦。如果心地染著,樂裡頭有苦,這樂叫壞苦,苦苦、壞苦、行苦,他有苦。以清淨心來演奏、來聽聞,前面講了,無不是明心見性。所以我們看到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不可思議!佛是真富貴,佛是真自在,佛是真快樂。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學佛。
如果學佛,個個都學得苦不堪言,我們學這個幹什麼?誰願意學它?但是諸位要曉得,在此地一定要明瞭,這是很高的境界。所以《華嚴》的對象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我們普通人見到這種情形,不要見怪,高水準的,確確實實是如此。所以佛法講的境界,境界都是對程度不夠的人。譬如在學校念書,大學生唱歌跳舞學校不禁止,小學生行不行?不行,小學生一定不可以,那要去唱歌跳舞,一定要受嚴重的處分。為什麼?不夠程度。《華嚴經》是大學生的經典,大學生的境界。
「塗香」,因為它後頭還有很多香,塗香是塗在身上的,像我們現在一般用的香水一類,是塗在身上的。
「傘蓋」,這也是供養具裡面一種,也是表法的。傘遮陰涼,遮陰的,好像我們在太陽底下打傘,傘遮陰的。蓋是遮塵的,蓋是寶蓋,室內都可以用,遮灰塵的。它取的意思我們就曉得了,心地要清涼,要一塵不染,它表這個意思。
供養具在台灣我們很少看到,在大陸的寺院,佛殿裡面有,旁邊有傘,像中國古式的那種傘,佛的頂上有寶蓋。這些都是教學的作用,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具,我們講教具就不恭敬,恭敬心就差一點,其實通通是教具。它是叫你看到之後,心裡馬上就警覺到,看到傘,我心裡要清涼;看到蓋,我要一塵不染。
所以佛法在幾千年前,它的教學就用藝術來表達,實在是高明!我們今天講東西方教學方法進步,比起佛法差得遠了。它用藝術來表達,時時刻刻教你,眼之所見、耳之所聞、身之所觸,時時刻刻提醒你自己要修覺正淨。
「如是最勝莊嚴具」,如是,就是像上面所講的種種,數量就太多太多了。
「我以供養諸如來」,諸位要曉得,這些供養具不是佛要的,此地它又用如來,你看沒有用佛,文字就變了;文字變了當然意思也變了,如果意思都一樣的,前面用佛,後頭又用如來,這就講不通了。也如同《金剛經》裡面所說的,凡是稱佛,都是從相上講,凡講如來,都從性上講,從本性上說。我以供養諸如來,這是供養自己的真如本性,時時刻刻要提到。
為什麼說供養自性就是供養如來?經典、課誦本裡頭,都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如來就是法身。前面也說得很清楚,清淨心裡面沒有隔礙、沒有障礙、沒有間隔,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如來,真如本性。稱性那有不普供的道理?那有不遍供的道理?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你才曉得,它這個字換了一個名詞,又有一番很深的義趣在裡面。
這個文,實在講句句意思都非常地豐富,愈看愈有味道,你明白這個意思,這個經才百讀不厭。你不曉得這個意思,念得枯燥無味,就念不下去了。你要曉得這裡頭的義趣,絕對能生無量的歡喜心,你會覺得讀經才是人生真正的享受。第二首:
【經】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講】「衣服」是表忍辱波羅密。衣服也表禮,我們有喜慶,要穿上禮服,衣服代表禮,所以說禮服。它也代表忍辱、遮羞,表這個意思,所以叫忍辱衣。
「最勝香」,香代表性,「香」表戒定,佛門讚頌裡面有「戒定真香」。香的種類很多,有末香,就是香粉,凡是粉一類的都叫「末香」。燒香,凡是燃燒這一類的都叫做「燒香」。檀香也是粉末,但它是燒的。前面曾經說過塗香,這是分這幾大類。
「燈燭」是代表光明的、代表智慧的。我們知道這個意思了,日光、月光、星宿光,以及一切燈光,都是表自性的般若光明。見到光明,要曉得我們要修心地、修心地的清淨光明,與日月燈明也能合而為一。
【經】一一皆如妙高聚。
【講】這是比喻,一一燈、一一燭都像妙高山,就是須彌山一樣,這是比喻。
【經】我悉供養諸如來。
【講】這兩首都是說的供養具,供養具裡頭特別要知道它表法的義趣。實實在在我們歸納起來講,行願是能供養,但是必定對於經義要有殊勝的理解,然後它這個境界才能與自己相應,才能得到修十大願的真正的功德利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次再講。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八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