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ed Traits: Science Reveals How Meditation Changes Your Mind, Brain and Body
想要鍛鍊專注力、對人更有同理心、降低自我感、不被來來去去的情緒念頭干擾,藉由禪修跟正念訓練,是不是真的有幫助呢?
長時間投入禪修的「EQ」作者心理學家丹尼爾跟腦科學家理查,藉由科學研究來釐清這之間的關聯,藉由禪修刻意鍛鍊心智,認識每個人的核心本質並予以加強,這也能形塑大腦,帶來本質上的轉變。
書裡寫了許多實驗設計的詳細狀況、也講了許多禪修後跟大腦各部分訊號活動之關聯連動等等的專業名詞,但在這裡我想寫的是,我對於禪修相關的認知、我所理解的禪修能夠帶來的影響、以及實際上怎麼做能夠鍛鍊心智。
禪修多從專注在呼吸開始,有時會搭配正念行走或是像睡禪、逐一關注身體不同部位的身體掃描,若是中途產生其他念頭分心了,也不用責怪自己,就是像旁觀者般,去覺察到產生了不同的念頭、情緒,不須壓抑也不是發洩所產生的念頭或情緒,只是觀看;覺察到分心了,就在練習慢慢將注意力拉回來呼吸上。
像是靜觀也是在鍛鍊「超覺知(meta-awareness)」。覺知到悲哀、就不悲哀,覺知到恐懼,就不害怕。禪修帶來的意義是觀照心中升起的所有現象、感受、念頭,對這些都保持覺知的能力,不做反應也不再連帶牽扯更多念頭情緒,覺知後放下。
凡能吸引我們注意力的,背後就有一股執著,越執著就越容易受誘惑。如果我們放下執著,會對自身經驗和他人更加開放,更能同理他人,貼近自己和他人真實的想法。
具有安全感的孩子,身上有良好的神經影響,他的大腦是由同理心、關懷所呵護的親子教育所形塑,使得成年後一生氣就很快平靜下來。
而甚麼事都不做就會快樂嗎?根據丹和理查有個相關的實驗證明,持續散亂、渙散的心,同時偵測大腦也會發現,顯示大腦中自我中心的區塊活動會更活躍,認為這些念頭情緒都是「我」的,帶來的則是更不快樂。而專注於工作的心則會降低自我中心的區塊活動,降低自我感則能不被來去的念頭卡住。
決定我們快樂與否的是自己對事件的感受,而非事件本身。透過持續覺知和觀照,把感受和發生事件分開來看,已發生的事件不可控制,但感受卻是可以鍛鍊控制的,慢慢地練習,進而找到平靜的心。
那麼,
可以怎麼開始鍛鍊心智呢?像是「
原子習慣」中所運用的,
從每天靜心十分鐘開始吧!就試試看每天撥十分鐘,數數自己的呼吸,分心了就覺察並慢慢拉回注意力。
另外透過慈心禪的練習,則能增進對人的同理心、加強人際關懷。每天撥五分鐘念念,「願我平安、願我健康、願我的生命自在。」首先祝願自己、接著是所愛的人、中性的人、一切眾生、再試試看祝願有過節或曾傷害過我的人。
若要在更進一步,就像「
刻意練習」中提及的,每次多加一點點原本不會的練習,再加上定期參加禪修營找合適的教練指導。
最後,附上達賴喇嘛所說的人生追求,來持續提醒自己持續鍛鍊心智,「內心平靜、以慈悲心來導航,用行動來改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