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kknews.cc/history/v2g4634.html
「每日頭條」平台「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前言:
韓信忍辱負重而後功拜將相,以及張良為黃石公撿鞋子而得到兵書的故事,是許多勵志書不可或缺的經典例子,不少老師與長輩有時也津津樂道這樣的故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往往不假思索接受這樣的故事,也毫不懷疑接受「古人」、勵志書作者,及長輩在這類故事所隱涵的大道理。可惜,這類的故事年代久遠,故事的記載也相當簡略,而故事的記載僅有《史記》一家,別無分號。如果這則故事只是史家對歷史人物言行的誤讀,或為了某些理由而編造,那我們所信仰的大道理只是一棟建築在沙灘上的大廈而已!因為一個由神話般的故事支撐起來的大道理,終究敵不過現實的考驗!
這裡,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韓信故事的真實性非常可疑!儘管目前沒有《史記》以外的史料記載,不過從列傳原文,我們可以發現到一些疑點。其次,韓信的「忍」非常可疑可議!韓信的「忍」精神真有那麼偉大嗎?真的有「忍」這回事嗎?而韓信事後的報恩,真的能証明他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嗎?
以下,將就上面這些問題,一一提出我的看法,供各位參考。
韓信列傳可信嗎?
司馬遷(西元前145年或前135年-前90年)是從「當時」的准陰人,也就是那些跟韓信沒有任何親屬關係的人口中,知道韓信早年在淮陰生活的事蹟,可是司馬遷那個年代與韓信(西元前230年-前196年)待在故鄉的年代,相差了好幾十年,鄉民的話究竟有幾分可信度?而司馬遷將鄉民口述當成重要參考資料完成〈韓信列傳〉,內容的真實性也連帶打了折扣!因為沒有韓信本人的回憶錄、親筆書信等史料,也沒有韓信的後代子孫(韓信後來被夷三族)可供採訪,司馬遷如何能檢驗這些事跡的真偽?
進一步檢視〈韓信列傳〉,尤其是列傳的開頭: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再加上「信釣於城下,諸母漂, 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屠中有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剌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前面這些框框裡的內容是描述漂絮的婦人如何救濟韓信,還有屠宰業的惡少如何侮辱韓信的經過。從司馬遷對他們的描述,還有韓信與其他人物的對話,我們可以發現一件事情:韓信在發跡之前,准陰人不分老少善惡都瞧不起他,而且沒有一個人了解韓信到底有什麼偉大的理想。在這篇列傳當中,作者司馬遷從頭到尾也沒有告訴我們:韓信是要推翻秦帝國恢復祖國?還是打算投靠某位英雄重打天下?或是韓信想當秦國的大將?倒是列傳最後的「太史公曰」,它的內容是: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而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母冢,良然。……
(以下是司馬遷對韓信這個人的惋惜語,在此省略。)
以上內容透露了一點蛛絲馬跡,透露了什麼?就是這些當初看不起韓信的人,他們是「如何了解」韓信這個人!這些鄉民的祖先到底有多少人曾在韓信身邊,跟隨韓信一路征戰,見証韓信的成長還有非凡的軍事才能?只憑韓信過去幾個讓人匪夷所思的行為,就能証明他胸懷大志?奇怪的是,這些鄉民能從他們的父祖輩口中記下這些近似傳說的事跡,對於韓信的「大志」卻說不出個所以然,究竟是司馬遷糊塗,有一些關鍵的東西沒記下來?還是鄉民語焉不詳,史家因此草草帶過?
我只好推測這些鄉民的祖先,根本就是在韓信當上將軍、衣錦還鄉以後,才一改他們對韓信先前的惡劣印象。為了平衡眼前所見與認知的落差,他們不得不「事後諸葛亮」,努力回想過去,趕快拖出幾椿事跡,去解釋韓信早年的無賴行徑與一事無成。如果我推測是真的,那〈韓信列傳〉可以當作「一篇小說」,而不是史料文獻。
韓信「忍辱負重」嗎?
韓信忍容別人的侮辱,歷來得到很高的評價,之前我也不覺得他的作為有什麼好,不過某一天我在翻閱某本書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一位日本學者對這件事的負面評價。由於當時完全沒有想到日後會寫歷史的東西,我沒有即時抄下這位仁兄的話,因此憑著記憶僅能記住話的大意。那位學者說:韓信應該拔劍斬了那個人才對,不該從人家胯下爬過!他反對這種卑恭曲膝全然不顧個人尊嚴的作法。
這名學者的話像是一顆炸彈,爆炸開來震了我一下!或許有人覺得這是外國人文化不夠久遠,或是民族性激烈,不懂得中國人的忍道。但我震驚的是,原來韓信是用了最蠢的方式回應別人侮辱!因為他可以拔劍砍了對方,也可以拔劍,然後毫不猶疑地朝對方走去,用氣勢懾服對方,要對方選擇後退或是被刺傷,或者乾脆要求一對一格鬥,之後用劍鞘把對方打到頭破血流。其實那名惡少不過只是想嚇嚇韓信,他就是算準韓信不敢動手,甚至認定韓信多半會跪下來求饒,這才來挑釁,韓信只要讓對方覺得不好欺負就好,根本不需要從人家的胯下爬過。
韓信的「忍」精神在其他文化的人眼中,會不會只是一個「愚行」呢?再說,那位惡少若當時不肯善罷甘休,那爬過人家胯下的韓信,又該怎麼辦呢?是否又得再忍下去,遭受更大的屈辱與折磨?還是人被逼到極限,抓了狂,反而做出更恐怖的事情--傷害別人同時毀滅自己?試想韓信發狂以後,將惡少斬首或是大開殺戒的慘狀。
要回答到底有沒有「忍」這回事存在?我們首先必須從韓信早年的志向說起。然而,韓信年輕的時候到底是想推翻秦王朝,重建自己的祖國?還是他被某位大人物重用,當上秦朝的官吏或是將軍,然後追求名利富貴?他的「大志」是什麼?司馬遷在列傳中根本沒有說清楚。
如果韓信被汙辱之前沒有胸懷大志;從惡少的胯下鑽過,只為了「息事寧人」、「保全自己」,何來「忍辱負重」?「打不過對方、鬥不過對方,不得不投降」這樣的「智慧」有什麼好稱道?值得史傳還有後世的勵志讀物大書特書?把「胯下之辱」當成他日後功成名就的「原因」,根本就是一種粗糙、不講因果的思考方式。
要不是《史記》以外,沒有第二、第三種史料可供對照,早就可以破解這椿幾千年來的迷思。如果韓信心中沒有一個明確的志向,也沒有什麼理念存在,我們憑什麼認定韓信的「胯下之辱」是「忍辱負重」的行為?
倒是有一個可能,那就是:韓信被惡少剌激之後,才認真看待自己的未來!韓信這個人的心態,大概有兩種可能:
1、韓信先前過著漫無目標、到處白吃白喝的生活,自認與眾不同,卻不知道人生方向,也不了解自己該做什麼。
2、韓信胸懷大志,但天真地相信:自己只要「守株待兔」,日後必定有人「三顧茅廬」!
3、他一廂情願認定:寄食在某某人身邊,有一天必能「毛遂自薦」,然後「鴻圖大展」,最後「飛黃騰達」;可惜事與願違,他的主公--南昌亭長身旁,多的是像他這樣的人。
列傳上的記載有一點可以反証:韓信其實是一個相當狂妄自大的人。証據是什麼?就是他「好帶刀劍」這點!韓信只是平民,既不是官吏,也不是士兵,帶劍做什麼?帶著劍大搖大擺走在街上,想証明什麼?是想警告官府?透露自己的謀反意圖?還是想炫示自己的身分地位?展示武藝?
韓信虛榮、好面子卻一事無成,為什麼鄉里的人不能看不起他?侮辱韓信的惡少,到底說錯了什麼?他對韓信的評語:「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譯:你雖然很高大,好帶刀劍,但內心膽小怕死。),反而極為中肯!真要說他做錯什麼,那就是:他痛罵了韓信不夠,還要對方從胯下爬過。這點確實「欺人太甚」,沒為韓信保留一個人該有的尊嚴。
韓信寬容嗎?
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
原來韓信把當初侮辱他的少年當作「工具」!封那個人為中尉,並向他的下屬訓話,其實是想展示自己的寬宏大量及「忍」精神,不然封賞之後,向那名侮辱他的人還有淮陰鄉親解釋就好,為何大費周章向那些不怎了解自己過去的下屬解釋這麼多?
韓信藉由封賞這個過去侮辱他最深的人,不但可以抹去他在淮陰人心中過去不堪的形象,還可以收買民心;至於那位亭長,大概是利用價值不如那名惡少吧?索性不加掩飾展現其憎惡之情,不但賞賜微薄,竟當著人家的面批評對方「為德不卒」!好像一個人被韓大爺看上了,都必須全心全意供養,直到他功成名就。
司馬遷似乎肯定韓信這些言行,字裡行間我實在找不到他的批判,也許他認為:朋友(男人)互相扶持天經地義,不該聽從妻子的抱怨,而背棄初衷,從而認定:那位亭長當初接受妻子的抱怨,疏遠韓信,事後理所當然得到人家微薄的報酬。但我完全反對上述的想法!
一個人必須忍受朋友、屬下的需索無度跟敲詐嗎?一個人寄食在別人家無所作為,本來就該感到羞恥!如果只因對方的太太露出不悅的臉色,馬上就拂袖而去,將人家過去的恩情一筆勾銷或打了五折,這叫什麼朋友?再說,一個人過去不上進不爭氣,被人看不起,他事後的成功能証明當初那些看不起他的人是錯的嗎?過去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後來都「必須」向這個人道歉、懺悔嗎?韓信對那位亭長的態度,真的讓人懷疑:他是一個自我為中心,而且心胸十分狹隘的人!
韓信不過憑著一時的成功 (韓信後來被殺,而且三族被消滅,到底他這一生是成功還是一敗塗地?),在他不滿的人面前擺出這種傲慢的姿態,完全不反省自己過去像寄生蟲一般的行為,也不覺得自己虧欠了誰,實在無恥又無風度!
至於感謝漂母這件事,漂母批評韓信:大丈夫活不活自己,並且說自己只是看他可憐--沒飯吃才幫助他,哪裡敢指望韓信回報。可見婦人根本不相信韓信有什麼本事,未來能夠回報她。這話說的很重!對於一個非常自負、自尊心很強的人來說,那種汙辱的力道並不下於亭長妻子不給飯的行為。韓信後來的報恩究竟是出於單純的感謝──是出於對婦人的虧欠,因為婦人養了他十幾天,耗費了不少白米?還是心有不甘亟欲証明自己?這位報恩者的心理真的有課本、教師手冊、坊間勵志書講的那樣單純?
結語
我認為:韓信的「忍」精神實在不值得稱道,因為這樣的人古今中外多如牛毛,而且他們的動機更明確,也更高尚,更值得我們效法!有人為了傳教、為了和平,或是為了自由,而遭受誤解,甚至承受他人施加的傷害。那韓信的「忍」是為了什麼?
如果只是為了個人生存和榮華富貴,韓信的所作所為其實非常平凡,沒什麼特殊之處!面臨同樣的情境,你我的反應可能都比韓信好!只因平時不振作,帶劍招搖過市,招來惡少的不滿與挑釁,把自己弄到不得不犧性個人尊嚴──從別人胯下爬過去──來擺平問題,韓信究竟是發揮了「忍」精神?還是「頭一次」為自身的狂妄自大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即使肯定
韓信才華與「忍」精神的
司馬遷,對於
韓信的狂傲,仍然嚴厲批評,說:「假令
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
漢家勛可以比
周、
召、
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翻譯:假如
韓信懂得謙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張揚自己的才能,那麼他對
漢家的功勞,能比得上
周公、
召公、
太公這些人,且能得到後人的祭祀。
韓信不這麼做,竟然想謀反。
呂后下令夷滅他的宗族,不也是應該!) 《史記·卷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至於韓信的寬容與感恩,同樣是幾碗飯,只因韓信主觀感受就有極大的落差,充份顯現這個人的自我中心。至於原諒侮辱他最深的人,卻不忘記拿對方還有自己大作文章,向第三者展示自己的「寬宏大量」,實在沒有寬容可言。韓信的諸多言行,其實可作為我們後人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