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所以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就對情緒勒索這件事情做出了不同的觀點,感興趣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熊仁謙(作者)真的很厲害,幾乎是在一開始就吸住我的目光,他說:
光是看到這句話,我第一秒很想對著他大叫
「放屁」
但看他把後續的想法講完,又不得不服,當我們太在乎另外一個人的評價後,有時候會自己過度解讀對方的反應。譬如說,長官可能只是對於下屬的表現冷淡沒做出反應,但下屬卻自己過度解讀變成:是不是我不夠好?這好像又可以呼應到《想太多也沒關係》那本書,人類其實有聚焦負面的天性,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荒蕪的草原上生存下來。
以至於到了現在,資訊快速流通和資本主義發展蓬勃的今天,至少是我寫稿的當下啦,最有力的宣傳還是找一群KOL(Key opinion leader),大量在社群上製造出「他們都有了,我也必須要有」的幻覺,在螢幕前的你摸著良心說,有沒有曾經因為哪些youtuber推薦,亂買了什麼到現在還沒用的東西!?拜託別跟我說是我推薦的書,買了到現在還沒看,那不一樣,真的不一樣啦,我講的是比較偏物質或娛樂性的那一類。
回到剛剛提的上司與下屬之間的案例,過度解讀的下屬,在大腦思考節能的本能下,會假設性的倒出一個結論:我能力不夠。這時候我們暫停一下,讓我解釋什麼叫做大腦節能,大腦是人體消耗最多能量的器官,為了節省耗能,大腦通常會採取偷懶的方式儲備能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訓練自己思考,沒有讓大腦習慣思考,大腦最後會選擇懶的思考,而後放棄思考,導致最後變成跟這種生物(殭屍)沒什麼兩樣的東西。
在大腦偷懶的狀態下,發生問題就必須找出答案,於是大腦就會塞給我們一個看似合理的理由,關鍵字請畫在「一個」理由上。促成一件事情的發生,往往不會是只有一個關鍵,有可能上司跟他老婆吵架、昨天晚上球隊輸球、小孩跟狗私奔,太多理由讓他今天心情不好,更甚至只是一個很普通的理由:他不想上班。
沒人規定上司就要愛上班對吧?是人都不愛上班吧,那他表現冷淡也合情合理啊,可是人類是一種很愛說故事的種族,非常喜歡造句:「因為...所以就...」和「只要...就可以...」是兩種最常出現波動情緒的句子。當下屬覺得自己能力不夠,花了大量的時間去進修,甚至花了一大筆錢考上證照
「只要我拿到這張證照,就可以得到主管比較多的關注了吧」
但原因可能根本不是他能力不足,於是他花了大把時間,最後可能換得上司繼續的臭臉,真的有人天生臉長得比較兇,不笑看起來就是在生氣的啊。下屬這時候可能會覺得很委屈
委屈和挫折感,完全來自於期待落空,變成了另一個循環的匱乏感,書中有一段,請容許我直接引用:
「聚焦是我們對於事件的第一反應、第一解讀。而因為現代社會的匱乏感無比強烈,所以這個聚焦遭到了毒化,當遭遇損失時,毒化的聚焦往往會讓我們因為感到匱乏,而加快想要即刻付諸行動、彌補自己損失的進程」
當下屬感受到上司冷淡的感受,進而產生情緒,是因為下屬聚焦的層面太局部,所以產生的情緒也非常狹隘,導致最後只得出了一個單一的結論,並且把錯歸咎在自己身上。事實上,如果把期待感放在精進自己而非討好上司,那麼就算主管表現再怎麼冷淡,至少能力提升是鐵錚錚的事實,依舊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啊。
從認知會產生情緒,情緒會構成行動,行動又會影響認知,這是一個輪迴循環,取決於我們的認知,也就是價值觀的建立。什麼事情又更重要些,在這樣的邏輯下,常常說的那些回顧過去的自己進而改變就說不太通了,因為價值觀的建立是藉由行動產生的,也就是不管過去做了什麼都已經過去了!
現在的你才能影響未來的你
過去的行動帶來的只是經驗堆疊,短短幾句話就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鎖,真是不簡單,雖然我知道要走出傷痛也真的不簡單,啊,人生真的不簡單。接著我們藉著經營YOUTUBE頻道,來談談處理事情的三種錯誤心態。
1. 歸因環境
「都是YOUTUBE這個爛環境,我的訂閱者都收不到我更新的通知」
反正先怪環境不好、怪公司怪老闆怪同事,怪制度怪體系,怪這個鬼台灣什麼爛政府,但台灣其實比國外好很多了,我們的健保制度讓想看病的人隨時能掛號,便利商店24小時開,隨時都能買東西吃。至於YOUTUBE,雖然演算法真的不友善,但至少它是目前唯一穩定用廣告讓創作者有收益的平台,而且是國際化,不分國家種族一律平等,會說出環境不好的人,換再多環境也會覺得不好,就像拿著壞掉的蛤蜊去敲其他蛤蜊一樣,以為所有都是壞的,沒想過自己才是有問題的那個。
2. 不夠努力
會這麼想,就有期待努力之後就能有改變?只要花更多時間、精力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這個世界早就不是這麼運作的了,也許有些事情是吧,但不是每件事情靠努力就能彌補的。
3. 能力不足
相同第二點,當品質提升而沒有對應表現的時候,錯誤期待又會導致更多的匱乏感誕生。
上述三種錯誤的心態,會讓價值觀扭曲,導致永遠看不到真正的問題所在(我承認我都有抱怨過 我錯了我錯了我錯了),更甚至看不見優點,永遠只在缺點上打轉,也許真的是環境或者能力上需要調整,但絕對不是改了就能馬上改善問題,請記住!所有的問題發生都不是單一原因,這支影片,只要帶走這個觀念,我覺得就值得拍手了。
在IG小盒子有個女孩來私訊我,她說她因為想太多而煩惱受苦著,甚至因為這樣跟男朋友分手了,也幾乎交不到朋友。這個問題我在這本書裡找到解答,其實不是想太多,而是想太少,就是因為自信不足的錯誤心態,導致聚焦扭曲之後,大腦給出的理由太單一不夠全面,每當產生跟負面相關的理由時,常常會讓人覺得「你真的是想太多」,但其實就是想太少,想的不夠全面透徹,所以才會只看到負面和悲觀的訊息
凡事不會只有一個面向
我覺得這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
就是因為熊仁謙自己也有在經營youtube頻道,他點出了很多我最近的困惑和撞牆感就是來自於很多的「因為...所以就...」和「也許我只要...就能夠...」
「因為大家都只愛看娛樂型的影片,所以我點閱就不好」、「也許我只要把我的影片弄得更低俗一點,就能夠觸及更多人」
我相信如果我這麼做,不只是支持我的你們會對我失望,連我自己也會對自己很失望,即便那可能伴隨著大量的點閱和聲浪,但那個結果會讓自己開心嗎?我想不會的...最後就變成做影片的時候很厭倦,粉絲狂敲碗快出片啊!不然退訂喔!!在創作者眼裡變成粉絲對創作者的情緒勒索。
為什麼呢?追根究柢就是在做這支影片的時候,早就違背創作者自己本身的心願了,
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不需要有人脅迫,而且會持續不斷熱情地繼續做下去
當我對創作這件事情失去熱情,不是因為創作本身變質,而是我對創作這件事情的期待產生了變化,然後有外力可以怪罪的時候,大腦會毫不留情地把這個黑鍋往那裏甩
我知道真的有酸民,但創作這件事的本質並沒有改變,認清這一點之後,酸民的攻擊真的沒有什麼了,因為我只要對得起我自己和作品本身就好,愛不愛看,緣分情分啦,點閱率不等於內容的好壞程度,更不能代表努力的分數,重新釐清目標之後,才能穩住自己的初衷,成為一匹真正的黑馬。
這真的是2019年最大的價值觀衝擊了,我很開心至少我在30歲學到這件事,更感動我能在這裡把這件事情分享給你們,我不曉得我能接觸到多少人,但至少,把影片看到這裡的你應該也能多少理解了一些認知差異和情緒勒索之間的關係了吧。
下次你再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中,記得檢查一下是不是陷入了「因為...所以就...」和「只要...就可以...」的陷阱題裡,愛自己,其實就是更了解自己,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一個更透徹一點點的人,一點點。
我是NeKo嗚喵,喜歡我的影片請用訂閱代替掌聲,記得按下小鈴鐺才能破除萬惡的觸擊率才不會錯過我隨心所欲的開台直播時間,以及其他時間上傳的精彩生活片段,每個星期二晚上八點我會在這裡與你分享一本好書,那麼,我們下個星期二晚上八點見嚕,大家掰掰。
我真的很想把直播時間定下來,但目前的狀況除非我星期四不出片,把星期四的時間拿來直播........可惡怎麼覺得是個好主意,只要不用剪片我都覺得棒透了!!!
📚書籍資訊📚
人有聚焦負面的天性,看事情往往會「你們都有,我卻沒有」;人有思考節能的天性,總是「一因論」,上演想法私奔效應;人有腦補劇情的天性,經常憑空講出非真相的故事;人有未來不可測的悲觀天性,帶有不可能改變的末日感……